百战名将粟裕
2019-08-15杨涓
杨涓
1961年9月,毛泽东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蒙哥马利称赞毛泽东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并特别指出其运筹的淮海战役令人不可思议。毛泽东却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
粟裕是我军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他1907年出生在湘西会同县一个侗族家庭,1924年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时接触许多进步思想而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因遭受反动派迫害,在组织的安排下加入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教导大队,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从此走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行列。在党的领导下,他南征北战、驰骋沙场,在丰富的战争实践中从一名青年学子逐步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为党和人民屡建奇功。他多谋善断、用兵如神,指挥过我军战史上许多经典的战役、战斗,在人民战争的大舞台上导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活剧,被誉为威震敌胆的常胜将军。
20多岁任红军师长,
反“围剿”屡建战功
粟裕可以称作是军事奇才。跟我军历史上许多将领一样,他也经历了一个发于卒伍的成长过程。在战争年代,粟裕没有机会进学校学习军事,他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从1928年4月上井冈山开始,到参加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历次反“围剿”斗争,粟裕一直跟着毛泽东、朱德转战,从一次次执行毛泽东、朱德的战略决策和军事命令中学习他们指挥战争的精髓、领悟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在一次次与凶狠敌人的顽强作战中,粟裕逐渐展示出过人的胆识、气魄和指挥才能,迅速从一名基层干部成长为高级指挥员,历任连政治指导员、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成为我军最年轻的将领之一。
在1928年6月的井冈山第四次反“进剿”作战中,当时在红二十八团当连长的粟裕奉命率部攻占老七溪岭。他抓住有利战机,带着3名战士适时冲进敌阵,俘虏了上百名敌人。他的机智勇敢和精彩指挥,在红军中迅速传开,为他赢得了“青年战术家”的美誉。在1930年12月的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年仅23岁的粟裕担任红六十四师师长,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和指挥下全歼国民党军十八师,并活捉敌中将师长张辉瓒。毛泽东为此还专门填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胜利和粟裕率领下的红六十四师的辉煌战绩:“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孤军深入敌腹,
浴血开创浙南游击根据地
1934年7月,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指导下,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派遣由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赣、皖等省出动,宣传中共抗日主张、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同时,以此威胁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吸引调动一部分“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即将实行的战略转移,即长征。在这次历时6个月、跋涉2800多公里的艰苦转战中,时任红七军团参谋长的粟裕,上要面对中央的“左”倾错误指示,下要面对军团内部掌握实际领导权者对“左”倾错误指示的机械执行,还要面对军团深入白区、远离后方、孤军面对优势敌军追堵的艰难困境。他以对党对革命无限忠诚的精神和高度责任心,积极协助军团长寻淮洲进行军事指挥,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以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周密运筹,击退了敌人无数次的截击和追击,粉碎了国民党军消灭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企图,尽量减少损失,为革命保留了一批骨干。同时,这一时期的艰苦斗争经历,使他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认识更加深刻、军事指挥思想更加成熟,也为他以后独立领导一个游击区、一个野战军的军事斗争奠定了基础。
1935年1月底2月初,粟裕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怀玉山突围部队到达闽浙赣苏区不久,便接到中共中央指示,以先遣队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由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治委员,挺进浙江境内,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吸引和牵制敌人,保卫闽浙赣根据地及邻近游击区域,并从战略上配合主力红军。
2月底,粟裕、刘英率部挺进浙江,由于挺进师仅有的一部电台在作战中被国民党军打坏,从此与中共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开始了独立进行艰苦卓绝的浙南3年游击战争。在这期间,粟裕的军事才能和政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他把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学到的经验以及在抗日先遣队时期总结的教训,运用到新的斗争环境,坚持从实际出发,组织部队适时地实行了由运动战向游击战的转变。他还以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时期总结的游击战“十六字诀”為指导,总结归纳出游击战术在浙南游击区运用的6条原则:(一)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二)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三)支配敌人,掌握主动;(四)积极进攻,绝活防御;(五)飘忽不定,出没无常;(六)越是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在作战、行军、宿营等方面,他也摸索到了一套要领,创造出了一系列游击战的新战法,创造性地运用与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粟裕埃拉伊”。
抗日名将威震江南
1937年10月,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中共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已久的粟裕,正确判断形势,主动发表挺进师抗日宣言和通电,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转变,展示出了一个革命家的高度政治敏感、洞察力和战略远见性。
抗日战争初期。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1938年4月,他率部挺进江南执行战略侦察任务,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调查地理、社会、敌情,为大部队开进创造条件。6月17日,粟裕指挥先遣支队在镇江以南的韦岗伏击日军,揭开了新四军敌后作战的序幕,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粟裕为此赋诗一首:“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进,处女奏凯还。”陈毅也为此作诗一首抒发欣喜:“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新四军军部盛赞:“先遣队的确起了先锋作用,奠定了我们在江南发展和胜利基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也向新四军军部发来嘉奖电:“叶军长: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
1944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胜利的形势愈加明朗,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粟裕深入分析战略形势,科学判断苏中战场敌我态势,争取有利时机,适时推进对日局部反攻,组织指挥了华中抗战史上对日军震动最大的一次攻势作战——车桥战役,打破了苏中敌我相持局面,抗日斗争形势向有利于我方转变。车桥战役胜利后,时任新四军军长陈毅在嘉奖电中说:“车桥之战,连战皆捷。斩获奇多,发挥了第一师部队历来英勇果敢的作战精神,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新四军收复车桥的消息,赞扬这是“以雄厚兵力”打的一个“大歼灭战”。同时,八路军总部公布:“车桥战役,在抗日战争史上。是1944年以前我军在一次战役中俘敌最多的一次。”连日本东京的日军本部也承认:“车桥战役,标志着新四军反攻的开始,日军从此向下坡滑行。”当时被俘的一个日本中尉曾敬畏地说:“你们的粟裕埃拉伊(日语“了不起”)!”当捷报传到延安,毛泽东当场说了一句极有预见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解放战争放异彩
1946年夏,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3年全国解放战争中,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领导指挥下,粟裕作为华东战场的主将,率部南征北战、逐鹿中原,为打败国民党反动军队、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他卓越的军事思想和炉火纯青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毛泽东说他“点子多”“有远见”。陈毅称赞他:“刚创造了一个空前胜利,就被下一个更大胜利打破了纪录。空前之后又来一个空前,接着还有一个空前。”解放区的民谣唱道:“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解放战争初期,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他指.挥了苏中战役,连续取得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等7次战斗的胜利,首创一个战役歼敌5.3万余人的记录,歼敌总数为自身兵力总数的1 76倍,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后来回忆:“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要多。”毛泽东总结这次作战经验:“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随后,粟裕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泰蒙、孟良崮、沙土集等战役,歼敌20余万人。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是他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全歼国民党王牌整编第七十四师,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挫败了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改变了山东战局并推动全国战局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极大地震撼了蒋家王朝。蒋介石痛心疾首地说:孟良崮的失败,“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真是空前的大损失,能不令人哀痛”。一年后,毛泽东在西柏坡与粟裕说,这场战役“中国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后,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1948年6月17日至7月6日,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粟裕指挥了大规模攻城打援作战——豫东战役,歼敌15.3万人,打破了中原战场上的僵持局面,使我军由战略进攻阶段转向战略决战阶段,为全歼国民党军主力于长江以北、彻底解决中原问题创造了条件。豫东战役结束后不久,1948年8月,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和晋察冀军区炮兵旅长高存信时,痛快淋漓地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9月,在粟裕的指挥下,华东野战军又取得了济南战役的胜利,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为而后同敌人大规模的决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并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南线战略决战的序幕。
1948年11月,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统筹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共60万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战役至1949年1月10日胜利结束,历时66天,消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基本歼灭了蒋介石在长江以北的精锐部队,解放了华东、中原地区,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此时,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已处于解放军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统治集团陷入土崩瓦解状态。在这次战役中,由粟裕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歼灭包括杜聿明集团在内的国民党军44.3万人,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毛泽东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功。”
淮海战役歼敌人数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队在莫斯科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两战均歼德军50万人)中的歼敌人数。斯大林得知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在笔记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在苏聯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时,斯大林对苏驻华大使尤金说:淮海战役打得成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这个战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也值得世界各国人民学习研究。你到中国帮我办一件事,就是研究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尤金到中国后,向毛泽东转达了斯大林的要求。毛泽东说:这个战役是粟裕同志在济南战役快结束时提出来的,中央军委确定了方针、原则和战役的兵力部署,战役的具体指挥是总前委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位同志。在这个战争奇迹过程中,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粟裕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中央军委常委等职,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为巩固国防,加强陆、海、空军和备技术兵种建设,加强军队院校和部队的教育训练,发展和繁荣军事科学,将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在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后离开了军队领导中枢,但直至1984年病逝,他一直潜心研究现代军事理论。1979年,他在军事科学院和中央党校作了题为《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学术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观点和对策,在全军引起强烈反响,也受到国际上研究军事战略专家的关注。
“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这句粟裕晚年写下的《老兵乐》中的诗句,不仅表达了他为保卫祖国安全随时准备上战场的心境,同时也是对他戎马一生屡创战争奇迹的军事生涯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