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在湖南
2019-08-15吴义国
吴义国
1964年4月,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的一份报告引起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重视:中国工业布局很不合理,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的中西部地区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一旦发生战争,中国将面临崩溃的局面。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之后国务院根据毛泽东“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的意见,分工部署三线建设。此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三线建设热潮,400万“三线人”从全国各地奔向大西北、大西南地区,开展了从时间上、规模上都堪称空前的三线建设。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当时,中央将湖南西部(简称湘西)43个县市列为国家重点战略后方基地,并对这些地区的建设相继进行了规划和构想。湖南人民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顽强意志,在三湘大地谱写了一部属于三线建设的壮丽史诗。
“十年建成工业省”
按照毛泽东的构想,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包括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西部内地为三线,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中西部省区和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后方腹地部分。简单地说,三线地区基本上就是不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的中国中西部内地。
党中央、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战略后方基地的湘西43个县市区包括:湘西自治州10个县市,即永顺、龙山、保靖、古丈、泸溪、吉首、花垣、凤凰、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桑植(今属张家界市管辖);黔阳专区(今怀化市)11个县,即黔阳(今洪江市)、沅陵、辰溪、溆浦、怀化(今中方区、鹤城区)、麻阳、芷江、新晃、会同、通道、靖县(今靖州);邵阳专区11个县,即隆回、洞口、武冈、新宁、城步、绥宁、新邵、邵阳县、邵阳市、新化(今属娄底市管辖)、涟源(今属娄底市管辖);常德专区9个县,即常德市(今鼎城区)、澧县、临澧、石门、桃源、汉寿、安乡、津市、慈利(今属张家界市管辖);益阳专区2个县,即桃江、安化。这些县市,重点投资建设大中型军工企业。“同时,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关于各省要建立自己的小三线的批示,决定将涟源、新化、安化、益阳、衡阳、道县、双牌和长沙县10个县市划为小三线地区”,重点投资中型军工企业。
兵贵神速。1965年1月,湖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湖南国民经济计划纲要》,三线建设被纳入重中之重。2月,组建了以时任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为组长的省国防战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三线建设规划、动员和组织等工作。就在这一年春天,举国上下的优秀知识青年、工人纷纷远离故土,浩浩荡荡奔赴湘西地区,为这里注入了活力,打开了湘西发展的大门。
毛泽东十分关注三线建设,特别是重工业。他强调:“三线建设,我们把钢铁、国防、机械、化工、石油基地和铁路都搞起来了,那时打起来就不怕了。”在毛泽东眼里,湖南是国防工矿企业进山进洞的理想之地,湘西更是建设后方战略基地的“天然良港”。他对这里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1966年2月,毛泽东回到湖南,一下火车就接见了张平化等湖南的党政领导,告诫要搞农业机械化,三线建设要发展钢铁生产。他说:“三线地区的钢铁工业建设,也是有条件加快的。”1969年6月,毛泽东在长沙接见华国锋、黎原,听取工作汇报,首次提出“湖南十年建成工业省”的建设目标。1970年4月13日,毛泽东再次接见湖南领导人,开门见山地征询湖南能不能10年建成工业省,并提出了将湖南由农业省建设成为工业省的思路。他说:“湖南几百年都是农业省,我看不妥,十年二十年湖南就可以变成工业省。”此后,毛泽东又多次回到湖南,对三线建设做了重要指不。
毛泽东关于三线建设的系列指示,为湖南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湖南党政领导乘势而上。1970年12月,湖南省第三次党代会召开,制定并通过了“十年初步建成工业省规划”和“四五计划”。一方面重点建设一批为国防工业和农业配套服务的能源、建材、通用机械、轻纺等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另一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地县及社队发展小机械、小煤窑、小化肥、小水泥、小水电、小有色金属等地方小工业。
在落实毛泽东“湖南十年建成工业省”的规划中,湖南省领导多次进京争取项目支持,力争加速推进工业建设。王震得知湖南的工业建设规划后,十分高兴,召集有关部委领导专题讨论,倡议支持湖南工业建设。据时任湖南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的孙国洽回忆,1973年1月,由国家计委副主任李人俊带队,机械、化工、煤炭等21个部委负责人参加,共95人组成60多个工作组,来湖南调研指导修订工业规划,确定项目。11月,湖南将规划正式上报党中央和国务院,得到认可。由此,拉开了湖南建设工业省的序幕,将湖南三线建设推向深入。
“—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万年太久,只争朝夕。”1963年,毛泽东发表了《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词,既表现出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也彰显出毛泽东对建设新中国的满腔热情。“这首词,成为三线建设中激励大家奋勇前进的动员令。”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克兴介绍,“修建湘黔和枝柳铁路,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
1970年,国家建委将湘黔、枝柳铁路合并成一个总工程项目,湘黔铁路作为党中央大三线战略的重要工程,开始了大规模建设。8月25日,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省湘黔和枝柳铁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华国锋下达全省总动员令,掀起三线建设的新高潮。
“要按毛主席的批示抓紧三线铁路建设,并要达到修路炼人的目的。”湖南百万军民“闯三关(思想关、劳动关、生活关),上三线”,会战湘黔铁路,大湘西很快沸腾起来。原枝柳铁路二十一连知青刘宪林回忆:1974年的6月,他所在的枝柳铁路建设连部组织了一次小会战,青年姜旭平破了纪录——“一人车有45车”。也就是说,姜旭平自己挖土装车,将小车堆满推到130米外的指定地点,如此反复,“相当于一辆手扶拖拉机装满泥土跑了五公里”。姜旭平后来考上大学,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读了硕士。刘宪平说:“他(姜旭平)当时发表的感言,我还记忆犹新,他说‘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没有希望就没有乐趣,我们都是把劳动当作锤炼、当作乐趣,才有了奇迹般的施工速度。”
“苦干巧干玩命地干。”在铁路建设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凤凰县民兵粱兴华打炮眼掌钢钎时被震得昏迷,被抬回驻地,苏醒后坚持踉跄着上工地;龙山县民兵田兴本抢着从悬崖处开辟施工场地。他对战友们说,我要是牺牲了,就埋在这里,死也要看到你们劈出一条路来……
建设铁路,只是三线建设中的一个缩影,在国防、军工、水利、电力、医院等各个领域,湖南人民始终士气旺盛、斗志昂扬,为了心中的梦想拼搏着、奋斗着。在湖南,凤滩水电站、金竹山电站、资江氮肥厂、湘西仪表厂、浦沅工程机械厂、桃源纺织厂、湖南维尼纶厂、湖南印刷机械厂、澧县盐厂等工业企业相继上马。当时,湖南全省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达到71个。
维尼纶又称“维棉”,与棉花有相似的功能,“以维代棉”在当时被认为能解决人们穿衣的问题。湖南维尼纶厂建设项目(简称湘维),是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南省委确定的湘西三线建设重点项目之一。1971年11月,湘维破土动工,厂址选定在溆浦县洑水湾公社大江坪大队。建设者们吃住在大山沟,每天吃的是黄豆、腌菜和干菜,偶尔在饭里增加一点红薯粉,就算改善生活。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经常挑灯夜战,肩挑手挖搬走了一座座山丘。1972年春节,某民兵连倡议“在工地上过革命的春节”,冒着风雪施工,到沿江河滩挑卵石河沙2000余担。民兵张再福,其父到工地催他回去完婚,他说:“维尼纶厂不建成,我就不结婚。”
“横下一条心,宁肯脱掉几层皮,流下几身汗,掉他几斤肉,非把维尼纶厂建成、投产不可。”1974年9月,湘维正式投入设备安装工作。在没有任何机械吊装设备的情况下,工人们肩挑手抬,硬是用两天半时间,搬走了几十台150公斤重的支架和4台2吨重的热收缩机。又将2台近4吨重的烘干机拆散,从仓库抬到现场安装。就这样,经过7年艰苦奋战,1978年11月,湘维正式建成,抒写了“石头变棉花”的传奇。
湖南三线建设留下了一道抹不去的记忆,在湖南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彩而厚重的一笔,正如《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所描述的:“那是一个艰辛探索和积极进取的年代,是一个艰苦奋斗和意气风发的年代。带有那个时代特色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面貌,铭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冊上,弥足珍贵,永远不会过时。”
“芙蓉国里尽朝晖”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面对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和国内低落的经济状况,毛泽东以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和雄视天下的敏锐目光,对这一局势作了诗化的总结:“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嘲讽了赫鲁晓夫之流企图阻挡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霸权主义是多么的可笑。中国尽管“高天滚滚寒流急”,但是,“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1961年,毛泽东写下这首浪漫瑰丽的《七律·答友人》,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故土人民的良好祝愿。
湖南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国家、对湖南生产力布局方式战略性的一次大调整,承载着毛泽东和党中央对湖南发展的殷切期望。湖南人民经过近20年风雨兼程的奋斗,在工业、交通和生产力布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展现了一幅“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壮丽图画。
三线建设不仅按原定方针改变了湖南的工业布局,更重要的是,随着一大批民用和基础工业的建成、一大批新城和工业城的兴起,拉动了湖南基础骨干企业和地方小型企业及湖南整个经济的回升和发展。三线建设时期,中央和省政府对湘西地区投资近20亿元,建成了013基地和068基地,新建和扩建了大、中型企业70余家,其中湘西北地区占据013基地、红灵机械厂、红敏化工厂等20多家“大三线”工业企业,形成了较大的工业生产规模,为地方工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促进了整个湘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处于“大三线”地位的怀化市,在三线建设展开后,10多家军工企业陆续迁入境内,凤滩水电站、湖南尼纶厂等省属企业先后建成投产,一些为三线建设服务的工厂拔地而起,同时地区和各县新建一批化肥厂和水电站,社队企业遍地开花。“至1980年,怀化全部工业企业发展到1751个,工业总产值65126万元,比1970年增长两倍多。”
“挖掘沉睡的能源,大力发展能源工业,是三线建设带来的不可忽视的红利。”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王文珍,对三线建设给湘西地区带来的“福利”如数家珍,“能源工业的发展,不仅使长期闲置的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更使湘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稳定可靠的保障。”她介绍说,三线建设期间,国家累计投资10亿元发展湘西能源工业,新建了金竹山、凤滩、会同等大中型水、火电站7座,小水电站500多座,使湘西地区用电问题基本解决;仅在涟邵矿务局,就新建矿井14处,新增原煤生产能力314万吨,使其成为全省冶金、化肥和电力用煤的主要供应地。
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打开了湖南现代化发展的大门。在时代热潮远行之后,湖南人凭借顽强拼搏的精神,破茧重生、砥砺前行。他们在新的形势下适时调整,使以“备战”为目的的三线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使老旧的企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长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319工厂)的发展历程,就是三线建设成功转型的标杆之一。1965年7月,广州军区后勤部军械部所属二〇二工厂,从繁华闹市广州战略转移搬迁到当时的偏远小镇冷水滩,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319工厂,主要承担军队的火炮、枪械、光学器材等维修保障任务。老军工们异地新建,干劲十足。设备简陋,就自己动手造机床;条件艰苦,就白天修理枪炮汽车,晚上种菜建猪圈养猪改善生活。
1996年10月,第7319I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制为长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时期的创业以体制创新为先导、产品创新为核心、技术创新为动力、市场创新为保障、效益创新为归宿,迎来了春华秋实,实现了真正的腾飞:2001年,长丰集团年产值达25.4亿元,实现年利税4.2亿元,总产值近20亿元。集团公司形成了“4321”的战略布局,即四大配件生产基地(永州、惠州、衡阳、长沙)、三大(永州、长沙、滁州)整车生产基地、两大研发中心(北京、长沙)和一个总部,生产的猎豹汽车成为军队、公安、武警等专用列装汽车,出口俄罗斯、中东、西非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文明单位等70多项省级以上光荣称号。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湖南三线建设的号角已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但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正如湖南省政协原主席、省党史联络组组长王克英所说,这些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决战脱贫、决胜小康,走好现代化建设新的长征路,都是重要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