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春江花月夜》
2019-08-15梁慧
摘要: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
关键词:品读;诗;情感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一位诗人因这轮明月而成就一篇千古佳作,这篇佳作被称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段春江,这处风月,静静地躺着。在璀璨的诗河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等待着我们的聆听。它便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潮高涨,远连大海,一轮明月缓缓地随潮涌生,一个“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与热情。月亮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延绵千里,春江处处沐浴着皎洁的月光,虽然看起来写景,但却是寓情。古诗词中潮水与信誓相连,月圆与离合相关。潮生让人想到与离人的约期,月圆使人想到与亲人的团聚。“何处春江无月明”,地球上哪一条江河流不都是被月亮所照亮的吗?这就叫做“千江有水千江月”,是一种宇宙意识。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辽阔的空间,让我们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的大气派,并以设问形式暗含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水蜿蜒曲折,绕着芳草丰茂的原野流去,月色倾泻在散发着幽香的花林,像撒上一层洁白闪耀的雪珠,月光皎洁如雪,以至于让人连空中的飞霜都察觉不到,更使得江边的沙滩看起来像铺上了一层银霜,而不觉得是白沙。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下江流、方甸、花林、沙汀的幽美洁静、壮丽高远、空灵梦幻之境。恍如神话般美妙,同时也隐喻人物心靈纯洁无瑕,可谓天人合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奇丽景色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天洁净美好,纤尘不染,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孤”字,形容月在空中的孤独无依,也是作者无尽孤单惆怅心情的写照。月与人同样孤独,引发诗人无尽感慨:江边上谁最初见到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谁呢?这就是闻一多所说的“宇宙意识”,人活在宇宙之间,对宇宙有感觉,感觉到自己跟辽阔的时间与空间发生了关系。这两个问话到今天可能还是我们在天涯海角都会问出的问题,而且永远不可能得到答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诗人神思飞跃,紧紧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妙,虽然个体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但人类繁衍生息,世世代代是无穷无尽的,与这“年年相似”的明月,永恒共存于这宇宙天地间。诗中虽隐隐透露着人生苦短的感伤,但没有颓废与绝望,更是在顿悟到有限和无限的相对性中,增添了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是积极的。
这种探索,不光张若虚有之。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山河,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比如:曹植“天地无终极,若朝露”;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这三位诗人在感慨宇宙永恒的同时,感受到的是人生的短暂,个体的消亡,是消极的。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悬空中仿佛是静止的,莫非这孤月也有离愁别恨,它是在等什么人吗?宁静的月光下,只有大江奔,流一泻千里。在诗人笔,下时间被诗化了,江月有愁,流水无情,时间亦如滔滔江水,一去不复回。引出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游子像飘逝的白云远远离去,思妇在离别的青枫浦上不胜忧愁,有点落寞,也有点孤独。是谁家的儿郎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泊?在相隔天涯,明月照耀的小楼上,有个人在思念着他。“谁家”“何处”互文互义,表明离愁别恨不止一家,也不止一处,引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浓烈的思念之情感染了月光,他好像在怜悯思妇,于是在楼上徘徊着不忍离去。照在妆镜台上,洒在门帘和洗衣砧上,挥不去,抹不掉。
“女为悦己者容”女子只是为心爱之人而打扮,此妆镜台在夫妻和美团聚时,天天开镜梳妆打扮。丈夫离去后,一直闲置,而今月光又照在妆镜台上。何时夫妇团聚,使美人重开妆盒,梳妆打扮呢?“妆镜台”是思妇浓浓的感情历程,写尽了过去相聚的欢乐,如今离别的悲苦,将来重聚的企盼。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所以,捣衣的动作及砧声,成为古典诗词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思——“晓吹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两人共守一轮明月,却听不见彼此的呼唤,我多想随着月华去到你的身边,鸿雁远飞,却不能把月光带去。水中的鱼龙,跃起来又潜入水底,只留下层层波纹。“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在古典诗词中“鸿雁”与“鱼龙”被赋予寄书传信的使命。此时,鱼书不至,雁无凭,反衬两人备受相思煎熬。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梦见落花飘零,春过半残,可依然无法回家。江水奔流不息,似要将春天带走,潭水倒映着的明月,已经西斜了。斜月渐渐沉入海雾,可离人有的还远在碣石,有的阻在潇湘,天各一方,想要团聚的路途是那么的遥远啊!在这美好的月色中,不知能有几个人可以趁着月色回家,只有江畔的树丛,挂着落叶的余光,摇曳着人们离情万种。诗人采用虚实结合,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惆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情景交融,以情结景,对春光消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思归的心情。
诗人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以“月”为线索:月生——月悬——月斜——月落,再辅以江潮、江流、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意象,众多场景的烘托,多个意象的构建,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完成了千古传诵的艺术作品。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
作者简介:
梁慧,云南省玉溪市,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