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2019-08-15张长贵
张长贵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是教师借以传授知识信息的载体。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工具。语文课堂的教学更离不开语言,语文教学是把每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每一句深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把握知识,发展能力。
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的艺术。所谓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试着把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归纳为规范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等四个语言艺术特征,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言之有情。
一、言之有序,准确规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普通话,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合乎逻辑的表达内容,读音正确无误,避免教学语言夹杂方言,出现“南腔北调”的现象。言之有序的语言,能把教师要表达的信息正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获取知识。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在讲课时读错字音,用词不当,语言含混不清,或者杂乱无章,学生就会议论纷纷,教师的形象就会在学生心目中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果。
二、言之有物,生动形象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而且还要言之有物,生动形象。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运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渲染环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融入课文所烘托的氛围,更容易理解課文的内容、意境。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将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
特级教师于漪讲《春》这篇课文时,用了这样的一段话作为开场白:“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
三、言之有趣,妙趣橫生
对于生性好动的学生来说,光凭规范化和形象化的语言还不够。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平铺直叙、平淡无奇的语言,学生很难熬,容易疲倦走神。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言之有趣,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
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幽默。因此,语文教师要积累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警句、成语、典故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众所周知,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根据教学的进程,结合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以便调节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四、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去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为此,教师要提前设计好预习和课间提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教师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言之有情,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识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的听课情绪。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的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如“你真棒!”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评语,就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一个严肃而敬业的教师,应该像诗人那样遣词造句,挖掘“语言的金子”,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