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课堂,让阅读教学更“美”
2019-08-15张培凤
张培凤
在文本阅读中,优美的文字、饱满的人物、充满想象的情境,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但是,目前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文本中的美学因素。基于此,教师应调整阅读指导理念,结合丰富的文本素材,为学生构建审美课堂,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朗读体会,引导学生欣赏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基于审美教育的要求,精心挑选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有充满意蕴的古诗,有着力渲染自然美景的散文,有充满人文情感的故事等等,这些文章需要在朗读中呈现其充沛的情感,展现其美学内涵。基于此,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朗读入手,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美。
例如,在《北大荒的秋天》一课的阅读指导中,教师首先在课前导入环节,要求学生根据预习积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北大荒秋天色彩浓艳的画卷,理解其中传递出的艺术魅力;然后借助多媒体图片,为学生展现五彩斑斓的流云、清澈见底的小溪、随风摇动的豆荚、挺拔火红的高粱……让学生在画面的带动下直观地体验九月的北大荒别样的魅力;接下来,教师将画面与课文中的原句相结合,让学生在大声朗读中,将优美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形象,进而深刻体会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之美。再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将文字美与音乐美相结合,在文字与音乐的融合下形成新的审美体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体会歌词中情感的起伏;然后鼓励学生歌唱,在歌声的渲染下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以体会歌词中“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的含义,以调动学生反复斟酌、品读歌词,欣赏活泼、清新的文字传递出的意趣。
二、仔细品味,引导学生理解美
审美并不是简答的直观体验,它是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理性思考与分析。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要带领学生感知文字中构建的直观美感,更要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美学本质,进而实现对美的理性思考,善于用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构建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例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我们在文字中既能够感受到月夜湖面静谧、广阔的美,也能够在父子的对话中体会到深沉的人文情怀。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深意,教师结合题目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父亲要求汤姆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你能从中体会到哪些情感?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父与子对话的内容,父亲坚定的话语以及这件事对汤姆的影响,体会父亲严格自律的美德以及教育孩子的良苦用心。再如在《苹果里的“五角星”》的教学设计中,教師可以利用课堂实践,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不同切法展示出的横切面;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文字描写,体会男孩打破常规思维,创新探索的勇气;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苹果里的“五角星”的直观感受中体会背后创新思维呈现的美感,并从新的角度探索美,提升理解美的能力。
三、拓宽想象,引导学生创造美
阅读审美课堂构建应着眼于指导学生在欣赏美、理解美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创造出充满艺术美感的事物。创造美需要学生结合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心理环境,去思考、想象、发挥,让脑海中的对美的感知与理解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以营造新的意境,创造新的形象。
例如,在《雾凇》一课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进行语言品读,在有感情朗读中了解雾凇的颜色、姿态、形成原因等,并在充满美感的文字描写中,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三九严寒、十里长堤,一树树雾凇伫立江岸,冬天凛冽的阳光格外刺眼,洁白晶莹的霜花在阳光照耀下,绚丽闪烁,美丽动人……学生在文字的刺激下,不断想象,丰富对雾凇的描绘,从而形成一幅新的画卷。这种阅读形式就是拓展想象,引导学生再造美的过程。再如在《天鹅的故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文字为学生创造故事情境,鼓励学生将想象融合到故事中来,结合自身的体会对故事进行续写、改编,让天鹅的故事不断延续,并在充满艺术美感的情境中体会生命的价值。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积累语言知识,丰富情感体验,将脑海中充满美感的画面用文字展现出来,并在不断的修改、完善中丰富语言文字的美学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应立足语文学科在审美教育方面的优势,根据学生主体的情感认知特点,构建审美课堂,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欣赏美,在仔细品味中理解美,在拓宽想象中创造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