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2019-08-15陈志娟
陈志娟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如今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民族自豪感。阅读经典,是对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文化浸润的最佳途径,也是培育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肥沃“土壤”。
一、阅读“教材经典”,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语文课本里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智慧,其中许多经典名篇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我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气氛;课后,结合阅读链接,我让学生对比了解祖国各地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加深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尊重多民族文化的理念。
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让学生懂得不仅要理解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以此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在教学《长城》一课时,由于学生对长城了解较少,大部分学生只听说过或只是在电视上见过。在研读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没有直接讲述文本的内容,而是先请学生对照图文,在一起合作讨论长城的构造。然后,运用电子白板对象可以移动的功能,请学生上台,在白板上拖动构件名称和箭头组合的对象,把它们送到长城结构图上的相应位置。学生跃跃欲试,他们仿佛置身于长城之上。长城距今历史久远,因此,在教学中,我适时播放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视频以及秦朝修建长城的故事,使学生在视觉与听觉上受到冲击,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立体地阅读文本,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阅读“课外经典”,拓宽路径
小学生只有阅读足够数量的经典,才能不断丰富知识的宝库,从而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持久而真切的热爱。由于小学教材中的经典有限,必须不断拓展课外阅读,才能满足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
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图书角”,添置最佳书籍,设置经典之窗,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就在身边”的氛围,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充分利用那些带有强烈故事性的经典读物作为阅读材料。如那些生动有趣、充满智慧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深受小学生的青睐,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再讲一讲、演一演故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润泽孩子们的心灵。
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阅读经典,教师还可以利用每天的晨读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诵读中以“素读”为主,即不刻意追求理解的深度,不进行教条式讲解,坚持“多奖励,不强求”“多表扬,少批评”的激励原则,用“看谁读得准,背得熟,记得牢”为标准,分组竞赛,以给学生加“笑脸”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熟读、直到背诵的浓浓兴致。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前提下,无拘无束地诵读、交流,从中获得诵读的乐趣和成就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诵读、手抄报等竞赛,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三、阅读“生活经典”,充实体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具体生活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智慧,它不是凭空想象、唾手可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在定位阅读“生活经典”的同时,有效融通学生的生活实践,不断充实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达成学生对民族文化智慧的吸纳与应用。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閱读的经典,组织学生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从我做起”等一些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在学习关于“民风、民俗”方面的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饮食文化、节令文化、传统习俗等;在阅读《秦兵马俑》《文成公主进藏》《万年牢》等经典课文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一写家乡的民间故事、风俗习惯、名人故事、名胜古迹等方面的习作;在学习课文《可贵的沉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孝敬父母,为父母献一份爱心等,使小学生形成常怀感恩之心的良好品德,在获得别人的帮助后,要懂得回报他人。
总之,阅读经典,培育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教育要务。教师要将阅读经典与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让民族文化智慧像种子一样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进而结出“立德树人”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