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用植物油中添加剂研究现状

2019-08-15韩焕美韩冉冉张爱霞郑新华何桂华

山东化工 2019年5期
关键词:着色剂抗氧化剂限量

韩焕美,韩冉冉,张爱霞,郑新华,陈 晞,何桂华

(济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济南 250014)

食品添加剂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可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和口感,增加营养价值,延长保质期,改善食品加工工艺[1]。食品添加剂添加量一般不超过2%,但涉及的食品范围宽,影响作用大。据统计,目前世界上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品种在5000种以上,我国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已达22个门类近1500个品种。

随着食用油脂添加剂在食用油及油炸食品中应用的日益广泛,添加剂的安全性已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油脂添加剂的滥用、乱用的现象,加之我国油脂添加剂标准存在滞后的问题,给食用油脂的安全带来了隐患。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对食用油脂中的添加剂种类和限量做了明确规定,涉及类别有增稠剂、乳化剂、稳定剂、抗结剂、抗氧化剂、着色剂、防腐剂、水分保持剂、膨松剂、酸度调节剂、凝固剂、加工助剂等数十个类别,除去磷脂、辛/癸酸甘油酯、维生素E是按需添加的外,其他二十余种都有明确的限量,不足之处是没有规定多种添加剂的累积添加限量、某些天然产物添加剂比如甲壳素、茶多酚、迷迭香提取物、沙棘黄等未说明有效的化学成分、加工助剂的残留限量、塑化剂的残留限量;明确规定植物油脂里面不得添加香料、香精。

依据GB 2760中规定的植物油中添加剂的作用,本文将食用植物油的添加剂分为四大类:(1)抗氧化剂,主要包括维生素E、TBHQ、PG、BHA、BHT、茶多酚、山梨酸及其钾盐、磷脂、迷迭香提取物等9种化合物;(2)着色剂,主要包含沙棘黄、玉米黄、胭脂树橙等3种化合物;(3)其他助剂(乳化剂、稳定剂、增稠剂、抗结剂等),主要包括硬脂酰乳酸钠、硬脂酰乳酸钙、磷酸系化合物、辛/癸酸甘油酯、山梨酸及其钾盐、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系化合物、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磷脂、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聚甘油脂肪酸酯、甲壳素、海藻酸丙二醇酯、二氧化硅、硅铝酸钠等14类化合物;(4)非法添加物及残留,主要涉及GB 2760中规定植物油脂里面不得添加香料香精和油脂在生产食用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引入的残留物。

1 抗氧化剂使用现状

目前,消费者广泛关注的是油脂中的抗氧化剂,尤其是合成类抗氧化剂。油脂及油炸食品中常需要添加抗氧化剂来延长油品氧化反应的诱导期,减缓油品氧化速度,以达到延长油品的使用寿命。最常添加的抗氧化剂有没食子酸丙酯(propyl gallate,PG)、叔 丁 基 对 苯 二 酚 (tertiary butylhydroquinone,TBHQ[2-3])、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utylated hyd - roxylanisole,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utylated hydroxytoluene,BHT)等酚类抗氧化剂,这些抗氧化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长期过量食用含抗氧化剂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因此很多国家对食用抗氧化剂都有严格的使用限量,并且有些抗氧化剂在一些国家已禁止使用。

关于油脂中添加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检测方法和生物体内的代谢研究这两个方面。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检测方法也不断改进,从薄层色谱法、比色法发展到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灵敏度及准确度也大幅提高。下面分别介绍油脂添加剂检测分析方法及其体内代谢研究。

1.1 油脂中抗氧化剂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1.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的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入气相色谱法的理论和实验技术,以高压泵输送流动相,采用高效固定相及高灵敏度检测器的现代液相色谱分析法。近年来,在高效液相色谱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能有效提高液相色谱速度、分辨率和灵敏度,是实验室广泛认可的液相色谱分离方法,一般与质谱法联用。

食用油脂中的添加剂的检测方法涉及液相色谱法的主要包括:山梨酸及其钾盐、玉米黄、茶多酚、BHA、BHT、PG、TBHQ、维生素E等,但是还没有检测油脂中胭脂树橙和玉米黄的国标,涉及最多的油脂中的抗氧化剂。

油脂中的抗氧化剂一般采用经乙腈饱和的正己烷溶解,然后用正己烷饱和乙腈提取,采用乙腈/乙酸水为流动相,紫外检测器或荧光检测器的测定。文献表明,荧光检测器的灵敏度明显高于紫外检测器的灵敏度,TBHQ检出限为0.1 mg/kg,能够满足输出食品的检测需求,而且加标回收率好,保留时间在10 min之内,且不受杂质峰影响,大大缩短了分析时间,但是荧光检测器只能单波长激发,不能同时检测其他抗氧化剂。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谱法检测抗氧化剂文献报道的较多[4-5],检出限相对较高比如GB/T 21512-2008采用的方法,检测低限为6mg/kg,不能满足欧盟、日本等国家地区进出口食品中抗氧化剂的检测。

1.1.2 气相色谱法(GC)

食用油脂中的添加剂的检测方法涉及气相色谱法的主要包括:辛/癸酸甘油酯、BHA、BHT、PG 、TBHQ 等,涉及最多的仍油脂中的抗氧化剂。

周向娟[6]等采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油脂内的 TBHQ、BHA、BHT,检出限分别为 3、3、6 mg/kg;以 GB/T 23373 -2009方法用有机溶剂提取样品中的抗氧化剂,经凝胶渗透色谱净化系统净化后,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同时测定食品中的 BHA、BHT、TBHQ,检出限分别为 2、2、5 mg/kg;使用 GB/T 21512-2008气相色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的TBHQ,检出限为1 mg/kg。以GC法检测分析TBHQ,即使采用同样的检测器,检出限也不尽相同,多数不能满足输出食品中抗氧化剂的检测要求。

1.1.3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近年发展起来的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色谱技术对复杂基体化合物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独特的选择性、灵敏度、荷质比及结构信息于一体,因此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分析。

张朋杰[7]等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用油中的抗氧化剂TBHQ的方法,采用乙腈振荡萃取样品中的TBHQ,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以反相C18色谱柱为分离柱,以电喷雾离子源为接口,负离子扫描模式,以TBHQ的碎片离子(m/z=149)作为定量离子,在50~25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 0.10 mg/kg。Huang[8-9]等与其合作者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研究TBHQ在生物体内的4种主要代谢产物。研究发现,TBHQ在体内被迅速吸收、扩散、代谢,而且其代谢动力学与性别有关。魏树龙[10]等总结前人经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实现了快速检测植物油和鸡肉中的 BHA、BHT、TBHQ,检测限分别为 3、2、5 μg/kg。总之,色谱-串联质谱法能有效地检测分析低浓度/痕量的添加剂,检出限低,精密度好,但仪器昂贵,维护费用高。

1.1.4 其他方法

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太赫兹光谱系统能够识别样品中的TBHQ[11];电子轰击质谱法检测化合物,而且根据谱图提供的分子离子峰和信息丰富的碎片离子峰[12],分析裂解规律,推导裂解机理,有利于提高检测灵敏度。

1.2 存在问题

由于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食用油脂、食品、饲料中,其检测方法发展十分迅速。随着食品安全事件频出,其安全性也备受关注,其实在应用之始,科学工作者们对抗氧化剂尤其是合成类抗氧化剂毒性毒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随着食品科技的发展,油脂中有可能同时添加数十种添加剂,加之油脂生产过程中残留的加工助剂和生产的生物毒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十分复杂。总结其研究现状,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GB2760规定了油脂中可以添加的抗氧化剂有:维生素E、TBHQ、PG、BHA、BHT、茶多酚、山梨酸及其钾盐、磷脂、迷迭香提取物等9种化合物。

1)油脂(包括花生油、玉米胚油等)在存储过程中极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虽然有文献报道抗氧化剂的添加在食用油脂中能效抑制细菌和霉菌的产生,但是至少GB2760规定的9种抗氧化剂和黄曲霉毒素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2)研究证实,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均显示TBHQ具有一定的毒性[13-14],TBHQ在体内的代谢物有TBHQ-硫酸结合物、TBHQ-葡萄糖醛酸结合物、TBHQ-谷胱甘肽结合物和叔丁基对苯醌(2-tertbutyl- 1,4- benzoquinone,TBBQ)等,其中,TBHQ-谷胱甘肽结合物已被发现对肾脏和膀胱有毒,TBBQ和TBHQ-谷胱甘肽结合物都具有细胞毒性,因此,TBHQ在食品中的添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他酚类抗氧化剂,生物体内研究不乏相关报道,但是其体外代谢研究还相对较少;3)抗氧化剂具有还原性或者能阻断油脂内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起到保护油脂不被氧化,这也就意味着,抗氧化剂在油脂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容易导致结构发生变化,最常见的是受光、热、空气、金属离子、塑料包装等影响而被氧化成新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外的这类代谢物,其结构、检测方法、毒性等都有待于探索研究。

2 着色剂剂使用现状

植物油中允许添加的着色剂方面就有3种,分别为沙棘黄、玉米黄、胭脂树橙等3种化合物,但是其相应的检测方法还不甚成熟,而且沙棘黄、玉米黄色素都是混合色素,主色素的确定及含量、辅成分的使用宜忌还没有文献明确说明,这也是本文的工作重点。

2.1 食用植物油中着色剂基本信息

玉米黄质(Zeaxanthin,3,3'- 二羟基 - β - 胡萝卜素),亦称玉米黄素,分子式C40H56O2,相对分子质量为566.88,属于异戊二烯类,是一种含氧的类胡萝卜素(Xanthophyll),与叶黄素(lutein)属同分异构体。玉米黄质素是一种天然的脂溶性化合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石油醚、丙酮、酯类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具有较好的耐氧性、对其他离子、酸、碱及还原剂Na2SO3等较稳定;低温较稳定,高温短时处理基本稳定,长时间则不稳定;对Fe和Al的稳定性较差;在可见和紫外光区内,光照对玉米黄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存在于固体食品中的玉米黄素在常温和自然光条件下较稳定,1%溶液对太阳光较敏感。联合国FAO/WHO、联合国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1977年第21次报告规定:凡是从已知食物中分离出来,化学结构无变化的色素,使用浓度又符合原食物中的天然浓度时,可看作是食品,不需要毒理学资料。玉米黄质是已知食物玉米中的成分之一,属类胡萝卜素,结合其理化分析结果考虑,可认为它安全无毒[15-16],可以直接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行业中,最大使用量为 5.0 g/kg。

水溶性胭脂树橙为红至褐色液体、块状物、粉末或糊状物,略有异臭,主要色素成分为红木素水解产物降红木素的钠或钾盐,染色性非常好,耐日光性差。溶于水,水溶液为黄橙色,呈碱性;微溶于乙醇。胭脂树橙主要色素成分为红木素,橙紫色晶体,熔点217℃(分解),不易氧化,分子式:红木素C25H30O4、降红木素C25H28O4;相对分子质量:红木素394.51;降红木素380.4。使用胭脂树橙的食品主要有各种奶酪和小吃,其中红莱斯特干酪中最大允许添加量为50 mg/kg,小吃中为10~25 mg/kg,甜酒中为10 mg/kg,对人体来说胭脂树橙(以红木素计)的 ADI值为 0.065 mg/kg。

沙棘黄(Hippophae Rhamnoides Yellow),呈橙黄色粉末或流膏,为油溶性色素,无异味,易溶于植物油、氯仿、石油醚等,溶于乙醇、丙酮等弱极性溶剂,不溶于水。沙棘富含各种糖类、脂肪酸、蛋白质和氨基酸、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价值[17]。不仅是人们喜食的果品,同时,也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药材。目前沙棘黄色素作为食品添加剂,已应用于植物奶油、冰淇淋、糖果、蛋糕等食品的着色。沙棘黄色素为油溶性,用于饮料着色时,需经乳化后再使用,且对Fe3+、Ca2+敏感,着色时应昼避免这两种离子的存在。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2014)规定:糕点上彩装,最大使用量1.5 g/kg;氢化植物油,最大使用量1.0 g/kg。

2.2 食用植物油中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关于油脂中着色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检测方法和使用稳定性这两个方面。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检测方法也不断改进,从薄层色谱法、比色法发展到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灵敏度及准确度也大幅提高。

2.2.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目前,胭脂树橙的测定方法主要是HPLC,测定天然提取物中天然色素的含量,食品中的方法只有乳酪中胭脂树橙含量的测定。林钦[18]建立了UPLC测定食品中胭脂树橙含量的检测方法,样品采用酸化乙腈溶液提取,提取液经乙腈饱和正己烷萃取净化后直接上机,由 BEH C18柱(1.7 μm,2.1×50 mm)快速分离后进入紫外检测器检测,检测限为0.1 mg/kg,样品回收率为83.8% ~96.1%,在0.1~2 m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陈毓芳[19]等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奶酪和人造黄油中胭脂树橙(降红木素和红木素)残留含量,样品经冰醋酸+乙腈(3+7)溶液提取,低温冷冻后高速离心,过滤,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降红木素和红木素在0.05~2.0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加标回收率在92.0% ~108%之间。郑玲[20]等建立了饮料中胭脂树橙色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饮料样品经过适当的稀释后,调节pH值为8~8.5,直接进样用HPLC测定样品中胭脂树橙色素的含量。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XDB-C18(5 μm,4.6 mm ×250 mm),乙腈/1%的乙酸溶液(75/25,v/v)为流动相,回收率在 90.0% ~107.4% 之间,定量限(S/N≥10)为0.25 mg/kg。

黄砀木[21-22]等建立了C30-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测定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和β-胡萝卜素,该方法应用Develosil C30-UG色谱柱(250 mm ×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60/40,v/v)+甲基叔丁基醚,梯度洗脱,内标物为全反式-β-阿扑 -8'-胡萝卜醛,玉米黄素在0.005~5.0m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

2.2.2 气相色谱法(GC)

食用油脂中的添加剂的检测方法涉及气相色谱法的主要包括:辛/癸酸甘油酯、BHA、BHT、PG、TBHQ 等,涉及最多的油脂中的抗氧化剂,目前未发现食用植物油中着色剂的GC检测方法。

2.2.3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近年发展起来的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色谱技术对复杂基体化合物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独特的选择性、灵敏度、荷质比及结构信息于一体,因此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分析,比如SN/T 3540-2013《出口食品中多种禁用着色剂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规定了11种水溶性碱性着色剂、6种水溶性酸性着色剂、5种脂溶性着色剂的液质质检测方法;SN/T 3638-2013《出口食品中脂溶性着色剂的测定》规定了11种脂溶性着色剂的液质质检测方法;SN/T 4457-2016《出口饮料、冰淇淋等食品中11种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液相色谱法》规定了柠檬黄等11种水溶性着色剂的液相检测方法;SN/T 4575-2016《出口化妆品中多种禁限用着色剂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规定了11种脂溶性着色剂的液相色谱测定法和12种合成着色剂的液质质检测方法,等等。但是,还没有食品中检测玉米黄、胭脂树橙、沙棘黄液相、液相-串联质谱的标准。

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还有很多,但是食用植物油中着色剂的检测方法,最常见的报道仅仅涉及了2种: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比如紫外分光光度法可以检测食品中的胭脂树橙含量。

2.3 存在问题

总结食用植物油中允许添加的3种着色剂的使用研究现状,将其不足之处归纳如下:

1)检测方面:GB2760-2014规定食用植物油中允许添加的着色剂有沙棘黄、玉米黄、胭脂树橙,限量分别为1.0、5.0、0.02 g/kg;但是却无与其相应的检测标准,更甚至无相应的对照品;此次研究过程中发现沙棘黄的对照品极难购置,国内无标准品,国外对照品也需定制,这对于常规检测非常不利。

2)使用稳定性:研究发现,其一在酸性条件下,YMHA极不稳定,虽然很多研究表明YMHZ是生物安全系数很高的添加剂,但是其在酸性条件下,结构变化仅限于推测,其生物安全性还有待研究;其二是Bixin易受光照降解,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谨慎。

3 其他助剂剂使用现状

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检测技术不断改进,检测范围不断扩大,但是仍有多种添加剂还没有明确的检测方法,比如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等食品添加剂,再比如阿拉伯胶、白蜡、活性白土、聚甘油聚亚油酸酯等油脂加工助剂,因为没有有效的检测方法,各类化合物在油脂中的含量也不得而知,相应的质量安全控制更是无从谈起。

3.1 加工助剂基本信息

硬脂酰乳酸钠分子式C24H44O6Na,是一种食品乳化剂,白色至浅黄色脆性固体或粉末,略有焦糖气味,稍具有吸湿性,可用作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食品乳化剂、化妆品乳化剂及增稠剂,GB2760-2014使用限量为10.0 g/kg(本文中添加剂限量仅限于GB2760中关于食用植物油中)。

硬脂酰乳酸钙,分子式C48H86CaO12,相对分子质量895.30,为乳白色粉末或片状固体,能很好地分散于热水中,可溶于乙醇及热的油脂,具有宜人的焦糖气味,属阴离子型乳化剂,具有良好的乳化、防老化、增筋、保鲜等作用,GB2760-2014使用限量为10.0 g/kg。硬脂酰乳酸钙主要应用于麻辣膨化食品、面包、馒头、面条、方便面、饺子;还用于牛奶、植脂末、人造奶油、鲜奶油、肉制品、动植物油乳化食品中。

磷酸系列化合物,包括磷酸、焦磷酸二氢二钠、焦磷酸钠、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铵、磷酸氢二钾、磷酸氢钙、磷酸三钙、磷酸三钾、磷酸三钠、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焦磷酸四钾、焦磷酸一氢三钠、聚偏磷酸钾、酸式焦磷酸钙等19种磷酸无机盐。以焦磷酸二氢二钠为例,白色结晶性粉末,相对密度1.862,加热到220℃以上分解成偏磷酸钠,易溶于水,可与Cu2+、Fe2+形成螯合物,水溶液与稀硫酸稀无机酸加热水解成磷酸,其功能为水分保持剂、PH调节剂、金属螯合剂,GB2760-2014使用限量为20.0 g/kg。

辛酸/癸酸甘油三酯是由辛酸/癸酸和甘油酯化而成的高纯度油脂,是一种优秀的滋润油脂,属棕榈油或椰子油的衍生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可作为保湿因子的基料,化妆品的稳定剂,防冻剂,均质剂,GB2760-2014使用限量为按需使用。

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系列化合物,包括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又名司盘20)、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又名司盘40)、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又名司盘60)、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又名司盘65)、山梨醇酐单油脂酸酯(又名司盘80),以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为例,分子式是C18H34O6,琥珀色粘稠液体,浅黄色或棕黄色小珠状或片状蜡样固体,有特殊气味,味柔和,可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冷水,但可分散于热水中。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是油包水型乳化剂,相对密度1.00~1.06,熔点14~16℃,用作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GB2760-2014使用限量为5.0 g/kg。

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是一种化学品,化学式是C23H44O5,为淡黄色蜡状固体。不溶于水,能分散于热水中,溶于热酒精,可用作乳化剂。主要用于糕点、面包,最大用量3.0 g/kg;氢化植物油、糖果,5.0 g/kg;乳化香精,40.0 g/kg(相当于碳酸饮料中含0.04 g/kg),GB2760 -2014 使用限量为5.0 g/kg。

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分子式 C23H44O5,为淡黄色蜡状固体,不溶于水但能分散于热水中,溶于热酒精和苯,凝固点50~60℃,可用作乳化剂,比如用于人造奶油中作乳化剂,能将油、水均匀乳化,用量用于糕点、面包,最大用量3.0 g/kg;氢化植物油、糖果,5.0g/kg;乳化香精,40.0 g/kg(相当于碳酸饮料中含0.04 g/kg),GB2760-2014规定在植物油脂中使用限量为5.0 g/kg。

磷脂,也称磷脂类、磷脂质,是指含有磷酸的脂类,属于复合脂,机体中主要含有两大类磷脂,由甘油构成的磷脂称为甘油磷脂,由神经鞘氨醇构成的称为鞘磷脂。磷脂结构特点是:具有由磷酸相连的取代基团(含氨碱或醇类)构成的亲水头和由脂肪酸链构成的疏水尾。在生物膜中磷脂的亲水头位于膜表面,而疏水尾位于膜内侧。磷脂依加工和漂白程度不同而呈乳白、浅黄或棕色,易溶于乙醚、苯、三氯甲烷、正己烷,不溶于丙酮、水等极性溶剂,属于两性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性,GB2760-2014使用限量为按需使用。

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80),琥珀色半胶状、油状粘稠液体。易溶于水、稀酸及稀碱,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不溶于油类及乙二醇,可用作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可用于氢化植物油和发酵工艺,GB2760-2014使用限量为5.0 g/kg。

聚甘油脂肪酸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它是由天然甘油和脂肪酸在高温下酯化而成的,在代谢过程中,可分解为甘油和脂肪,从而被人体吸收或排出体外,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可用做植物油的浑浊抑制剂,其最大的特点是在酸性条件下相当稳定,也有良好的耐热稳定性,不易发生水解。

甲壳质(C8H13O5N)n,又称甲壳素、几丁质,为淡米黄色至白色,溶于浓盐酸、磷酸、硫酸、乙酸,不溶于碱及其它有机溶剂,也不溶于水。在氢化植物哟中,起增稠剂和稳定剂的作用,GB2760-2014使用限量为2.0 g/kg。

海藻酸丙二醇酯藻酸丙二醇酯,别名藻朊酸丙二酯、藻酸丙二酯、丙二醇藻蛋白酸酯、褐藻酸丙二醇酯,是由部分羧基被丙二醇酯化,部分羧基被碱中和的藻酸类化合物,分子式:(C9H14O7)n。由天然海藻中提取的海藻酸深加工制成,外观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水溶后成粘稠状胶体。常做为饮料产品的增稠、稳定、乳化剂使用,GB2760-2014使用限量为5.0 g/kg。

二氧化硅(Si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硅酸(H2SiO3)。二氧化硅是硅最重要的化合物,其存在形态有结晶形和无定形两大类,统称硅石。在食品工业中主要用于防止粉状食品聚集结块,以保持自由流动的一类食品添加剂或用于吸附液态的香料、油脂、维生素等,使之成为粉末状,如粉末油脂、固体香料和固体酒之类制品。其作用为抗结剂,GB2760-2014使用限量为15.0 g/kg。

3.2 存在问题

由于添加剂的广泛应用于食用油脂、食品、饲料中,其检测方法发展十分迅速。随着食品安全事件频出,添加剂安全性也备受关注总结其研究现状,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检测方面:十几种加工助剂,由于没有紫外吸收,液相色谱检测方法较少,且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且不均一,气相色谱检测方法也较少;更不用提与其相应的检测标准,更甚至无相应的对照品。

2)组分复杂: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系化合物、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聚甘油脂肪酸酯、甲壳素等等,化合物组成复杂,相对分子质量不均一,且由于该类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且无紫外吸收,色谱-串联质谱是比较合适的检测手段,但是该类设备较为昂贵,普及率不高。

4 总结与展望

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应用广泛,但是随着食品安全事件频出,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十分恐慌。明确添加剂的作用、规定添加剂使用限量、研究添加剂检测方法和生物安全性,是食品安全控制的重要环节,更是减轻消费者恐惧添加剂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很多检测方法和对照品研究方面尚为空白,各种添加剂在食品加工、存储、使用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性仍需大量工作,可以说,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着色剂抗氧化剂限量
蜜饯中5种着色剂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塑料包装中3种抗氧化剂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着色剂中芳香胺类物质
天然抗氧化剂对冷榨火麻油保质期的影响
索理思提高其部分着色剂产品价格
为创造之心 开启无限视野凯迪拉克XT5周年庆版 限量呈现
什么是着色剂
Green Fade里约限量系列全球限量10万支
抗氧化剂2-吲哚啉酮衍生物对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