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一卡通进化史
2019-08-15付涵
校园一卡通建设分为介质和系统两个方面。它们经历不断的进化和发展才有了今天高校的普遍应用。本文将分别对校园一卡通的介质和系统从概念、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梳理。
一卡通介质
概念
校园一卡通是以智能卡为信息载体,适用于校园消费和管理的网络系统。智能卡取代了学校管理和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个人证件和现金支付手段,在一张小小的智能卡上实现生活消费、学籍管理、身份认证、网上交费等多种功能。同时校园智能卡与银行联网,可以在校内外银行网点和指定商户圈存、取现、消费等,真正做到一卡通用。校园一卡通还将智能卡的强大功能与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化理念融入校园,将学校各个系统连为一体,让学校动态掌握持卡人的信息,极大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发展历程
校园一卡通最初起源于早期的校园收费系统,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以接触式的ID 卡为载体,它的系统应用单一,往往多卡并存,各个系统之间独立存在。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做出优化和升级,主要以非接触式的IC 卡为载体,能够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实现一卡通用的功能,主要的应用场景为身份认证以及校园内的消费。
第三阶段,一卡通技术与智慧校园体系息息相关。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线上支付等功能的不断发展,如今的一卡通可以实现IC 卡、金融IC 卡以及手机等多种载体的选择,不再单单只局限于一种硬件产品;而校园内的多个部门与多个业务系统之间,也能够实现整合与共享。
发展趋势
趋势一:手机校园卡(虚拟卡)
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大和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手机校园一卡通”成为校园一卡通的重要补充。“手机校园一卡通”是手机一卡通和校园一卡通的结合,可以采用校园卡与手机卡两卡分离或两卡合一的方式,即建设校园一卡通的手机APP 或小程序,师生可以直接在手机上实现校园卡的所有功能。除传统校园卡的主要功能以外,手机一卡通还可以进行教室排课、会议签到、图书借阅信息查询和水电、上网缴费等。
趋势二:人脸识别
人脸、指纹等是每个人独有的生物信息,可以实现个人身份认证,未来基于生物信息技术系统的应用将成为主流。随着人脸识别系统创新技术应用落地,“刷脸时代”来临,“校园一卡通”或将迈向“校园一脸通”,师生可以直接借助人脸识别在学校实现消费、身份认证等各种服务。
趋势三:智能化发展
校园卡现有的刷卡消费、门禁控制、考勤管理、身份认证等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智慧校园的建设和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未来校园一卡通会向着更加多样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功能也将越来越人性化,体现高效的服务与创新能力。
一卡通系统
概念
校园一卡通系统在学校管理中具有独立地位,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一卡通系统建立在智能卡的基础上,采用大型网络数据库管理技术,为学校提供全面的数据采集平台,结合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形成全校范围的数字空间和共享环境。其最核心的应用功能是身份识别和电子支付,并可根据用户需求实现与银行的圈存转帐、交易结算等服务。
发展历程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单一系统——统一集成——扩展提升(面向服务)。
第一阶段,是单一系统的应用阶段,即部门级功能卡应用阶段:学校中系统独立,各自为战,多卡并存,不互联互通。
第二阶段,是统一集成的应用阶段,即校园一卡通建设阶段:在信息化的实践中,从各系统清晰总结出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结算两个公共服务,诞生了校园卡系统。校园卡平台系统包含身份识别和电子支付两大模块,为“以卡代证”和“以卡代币”提供支持。
第三阶段,是扩展提升(面向服务)的应用阶段,即全局性深入应用阶段:校园卡系统更加强调对学校人、财、物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更加关注对学校管理者和终端持卡人服务价值的体现。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加快,学校服务观念加强,校园卡应用已经扩展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用户对校园卡系统的人性化、智能化、多样化应用提出了新的需求。
现阶段正处于校园卡发展的第三阶段。校园卡系统经过不断的应用和发展,在高校和一卡通厂商的共同探索和推进下,技术更加成熟、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更加人性。再加之信息化环境的飞速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校园卡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新一代的校园卡系统也在孕育之中。
发展趋势
校园卡系统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从终端用户即师生(持卡人)的角度,要求校园卡更加智能化、多样化,比如支付载体存在形态的多样化,像手机卡、CPU 卡、网上支付等,还有子系统功能的不断丰富和自助服务应用;二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期望校园卡系统便于运营维护,满足学校方便管理的要求;三是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校园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兴起,要求校园卡与行业卡进行互用,与校园内外其它系统的关联越来越密切。具体有四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校园卡地位不变,载体存在形式多样化
校园卡载体存在形式会出现多样化,从芯片来看,可以是手机卡、指纹等生物识别类;从外形来看,可以是标准卡、异形卡、虚拟卡;校园卡系统将是这些支付和认证载体的管理与服务平台。载体存在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满足多个应用环境的服务需求,体现了更加人性化的便捷服务。尽管载体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本质还是校园卡系统,还是体现校园卡的身份识别和电子支付两大核心应用。
趋势二:金融支付手段的演变及延伸
建立一卡通电子支付平台,实现网上“无卡支付”,并在无卡支付应用上进行横向扩展,形成电子服务平台。通过与校园一卡通系统进行无缝对接,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使用习惯选择通过在线服务平台或线下一卡通完成所需操作,而服务平台配合一卡通系统基本上可以覆盖高校校园内的所有服务项目。
趋势三:功能和系统的不断扩展与整合
由于校园卡自身功能不断完善,以及校园卡与校园内其它系统的关联或融合越来越紧密,为了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在已有校园卡平台的基础上,学校进行资源整合。一方面,让校园卡系统的现有功能实现人机交互智能化、服务人性化;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新功能、接入其它系统、与其它行业卡进行对接等。
趋势四:数据挖掘为学校提供决策支持
对校园卡系统现有的集成和运行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可以发现许多隐藏在浩繁芜杂的数据表象下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对系统的优化和资源的调配等管理和决策活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说,数据挖掘打破了传统校园卡系统提供身份认证和消费等相关应用的普通业务系统的定位,将其提升至对整个学校的管理决策起重要作用的基础数据信息提供者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