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共青团思政教育路径优化分析
2019-08-15于欣
于欣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互联网教学共享资源为职业院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凸显了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学模式的弊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为共青团思政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接下来,谈谈对“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共青团思政教育路径优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共青团思政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 对传统教师权威性的挑战
一直以来,传统的共青团教师在思政教育中肩负着信息传授的教育职能,在青年团员中具有很高的威信,但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可以主动汇总、筛选信息,信息理解变得多维。教师的信息优势面临严峻挑战,甚至处于信息劣势地位[1]。
(二) 对教学方法的挑战
传统的个别谈话、座谈讨论等教学方法虽然有很强的的针对性,但互联网也暴露出诸多弊端。如,个别谈话的教学方法,受时空限制的影响比较大,如果教师没有选择好教育地点、时间,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这类教学方法也只对少数青年团员有影响,且影响范围有限、持续时间较短。在“互联网+”时代,大部分青年团员更喜欢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教学方式。
(三) 对教学过程的挑战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下,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理论、个别谈话等教学方法,为条共青团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教师多有侧重的筛选相关信息和资料,并对团员开展集中劝教、熏陶,进而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和水平。“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中也充斥着很多不良、有害信息,甚至少数信息与思政教育内容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这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2]。
二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共青团思政教育路径优化具体对策
(一) 创新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理念下,职业院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非权力性、权威性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应投入真实情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帮助、爱护和关心学生,通过教师群体的力量,为学生召开社团活动提供支持。
(二) 创新工作方法,为思政教育夯实基础
第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原理,构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开展党、团知识、理想信念以及德育运行机制教育。第二,关注学生实际需求,在新闻、报纸、刊物等网络检索中纳入民族精神文化等资源,注重开发“红色”网站信息资源,加强人文基础建设,注重完善文化信息结构,进而让校园网络文化成为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新渠道、重要平台。第三,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干部的作用,秉承“积极引导、兴利除弊”的原则,引导职业院校学生知道怎样使用网络信息,知道怎样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来提升自身思想觉悟,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正确把握各种网络文化信息的意义与价值,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怎样利用校园网络文化信息资源激发内在潜能。第四,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优势,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体系。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共青团组织要注重发挥团组织的先进性,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完善思政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其一,注重提升学生网络信息“免疫力”,加强网络监管,引导学生分清现实和虚拟网络的关系,始终运用理性思维来对待网络;其二,通过互联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海量的网路文化资源,向学生合理解释社会转型期面临的贫富差距、腐败等问题,客观公正
评价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以及生活方式,从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
(三)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素质
众所周知,快捷性、保密性、平等性是网络心理教育活动和测试的主要特征[3],能对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巨大促进作用。职业院校在开展共青团思政教育工作时,应多开辟心理救助、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测试等诸多栏目,通过宽松、积极的网络氛围培养共青团员们健康向上的心理。如,开辟网上聊天室,让学生可以在线抒发自己内心情感,宣泄不良情绪,进而重新基于内心重新构建参照系或者平衡点,学会多角度思考。其次,开辟网上测试、心理咨询专栏,让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进行网络求助。另外,职业院校还应积极联系相关心理咨询专家、学者开展网上心理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提高适应学校、社会生活的能力,及时消除心理问题,进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型人才。
(四) 完善共青团组织思政教育工作网络监管机制
第一,加强共青团组织对思政教育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组织领导。作为团组织领导干部,应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思政教育工作切忌停留在书面,并纳入重要工作议程中去,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及时掌握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认真研究其发展趋势,及时发展学生思想中的不稳定性因素,多方合作,共同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其次,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教育活动,不断扩宽思政教育工作渠道,从而增强思政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第二,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开发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教育文化资源,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夯实基础;同时加强对共青团的管理力度,注重网络虚拟群体、学生生活区等渠道不断拓宽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集中解决学生遇到的诸多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自我学习、自我教育,通过机制激励、目标激励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完善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和谐机制。众所周知,职业院校因为结构层次、生源等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因此,相比正常的本科院校,其教学任务、渠道、内容和环境都有所不同。在“互联网+”时代,要注重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完善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机制,这就要求切实解决德育问题,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文化,协调德育网络机制,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应时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的优势,为学生创造自由说话的空间,并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关注公益事业、公共事务,进而通过思政教育,形成团结互助的氛围。
第四,不断健全和规范共青团组织,为思政教育夯实制度基础。具体来说就是积极建立团之纪律反馈档案,加强对团员的管理。如果存在利用网络平台发表暴力、消极言论,或者沉迷于网络低级内容并屡教不改的团员,要进行通报批评,如果共青团组织干部存在违反纪律、规范的行为,要进行撤职,并通报处分。
(五) 注重人才培养,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学习活动
第一,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时,应时刻秉承民主的原则,采用组织考察与民主选举、推荐相结合的原则,并以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过硬的网络文化素养、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榜样的力量等为选拔标准,致力于选拔和培养出优秀团委、院系等团员干部,一改传统模式下学校、院系直接任命、考核评价团组织干部的落后方法,进而选拔出真正的有利于职业院校共青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加强对团组织干部的培训。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团组织应将培养共青团干部视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来抓,针对团组织干部的顺应时代需求的能力、网络知识应用能力、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能力,定期开展专题学习、参加团校等培训活动,旨在提升团组织干部的业务能力、政治素养。
第三,积极打造共青团组织思政教育网络化、智能化人才梯队。不断完善团组织人才梯队建设,强化政治意识、阵地意识和创新意识。其次,也可以利用提升团组织对网络文化思政教育团队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名师效应,提升团务工作人员的知名度,提升工作人员整体理论水平,进而不断增强思政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互联网+”时代,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各项制度、培养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进而不断提升共青团思政教育工作质量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