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化学习的教学模式解析

2019-08-15吉广萍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2期
关键词:学科游戏课堂教学

吉广萍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江苏 连云港)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创新教学模式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在国家推进素质教育和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大景下,“教育游戏”、“游戏化学习”、“绿色游戏”的理念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可,特别是“游戏化学习”以游戏的形式和精神来引领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快乐的游戏,决定了其必然成为娱教研究的主体之一[1]。

一 游戏化学习的定义和现状

“游戏化学习”(Learn through play),又称为学习游戏化,就是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它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游戏化学习”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方式:“线下”和“线上”。“线下”是指学习者面对面的游戏,“线上”是指学习者通过虚拟的媒介不用面对面就可以开始互动的游戏。我们这里所谈的“游戏化学习”,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主要是把游戏的机制引入到学生学习中,把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具有交互性、趣味性的游戏学习,从而让学生热爱学习,享受学习,充分体现快乐学习的特点[2]。

游戏化学习以势如破竹的气势蔓延发展。但目前国内使用的游戏化学习内容过于单一,集中在历史类主题和社会学类,用于课堂教学的游戏操作样式缺乏变化,不能有效吸引学生反复实践的兴趣,甚至有些游戏将书本知识简单嫁接,,以线性和平面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抑制了学生对游戏化学习的体验需求,而以纯娱乐为主要功能实现的游戏,对儿童认知思维发展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以教育的视角、科学的方法解析游戏,设计开发出既能实用于教学又能让学生体验到乐趣的教育游戏是游戏化学习研究的直接目标。

二 游戏与学习结合的三种模式观

(一) 工具观

游戏直接(主要是小游戏,这里的小主要指的是时间上较短)作为课堂教学的工具。例如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识字游戏,如果生字组词选择错误,拴着气球的小猪就会上身,选择错误,则下降,错误超过5 次,小猪就会落到地面被大灰狼一口吃掉;反之如果一直正确则小猪会上身到山头进行安全区。通过反复的参与游戏将枯燥难学的生字读写变成帮助小猪脱离狼口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满满的正义感中学会了生字并组词。此种游戏有非常突出的优点:一是短小灵活,适用于课堂教学40-50分钟的教学长度;二是针对性强,能有效解决难点问题;三是开发难度低,使用flash 软件即可设计制作。目前该种游戏工具应用在数学、物理、化学、科学、地理和外语等多个学科教学中,在线上和线下均具有适用性。

(二) 形式观

接移植游戏的形式,将学习内容植入到游戏中。例如大型历史题材类游戏三国志,以独特的第九艺术的视角阐述着三国的故事,游戏世界里的三国历史被更多的噱头、新鲜元素进行了包装,例如战场中武将带有“华丽特效”的法术技能,善于利用则有助于减少战斗时间,同时利用地形进行各种布阵也是玩家热衷的训练,不可否认这种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少年儿童对我国历史方面的兴趣。

但这种将学习内容直接植入游戏,开发难度较大,目前游戏形成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如果制作游戏能像开发使用powerpoint 制作教学课件那样,相信很多教师愿意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游戏。同时游戏并不适合组织非系统化、逻辑化的线性知识,而较适合联结散状、零散的知识。柏拉图认为游戏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天性,主张以游戏方式来教育孩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适宜于婴幼儿,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则需要创设自由性较大但学习目标明确的游戏活动环境[3]。

(三) 精神观

游戏的最高层次和最有意义的价值应该是游戏精神,荷兰学者胡伊青加指出最纯正的游戏精神是自由和和谐,即游戏中的人在创造着自己,其主客观世界是和谐融合的。借鉴游戏的积极元素重新设计应用于教学,甚至将游戏的精神和内涵引入教学,是可行有效的,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较为容易实现。但目前在课堂借鉴中使用的游戏元素较为单一,应综合多种元素包括角色、任务、自由度、关卡、社会互动和经验值等,对于不同的学科,要有所区别。

1.对于语言类学科,需提供角色,创设语言环境。特别是我国学生的外语学习因为缺乏现实的语言环境,造成大部分学生在外语的听说上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而游戏情境既可以为学生提供角色,又可以让学生与其他角色产生互动,在情境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训练将有益于学习语感的有效提高。

2.数理科学学科,需创设问题任务来驱动学习。纯知识性地学习数理学科,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和无味,但在游戏中将数理问题设计成任务,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提升数理的思考和解决能力,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理的兴趣,而且能够将理论快速转化加以运用,防止产生简单套公式的学习结果。

3.艺术类学科,需提供多样化的工具和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艺术创造。例如通过虚拟技术让学生在数字化的媒介中将抽象的艺术符号进行再现,体味艺术创造的趣味,同时在儿童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游戏能充分尊重儿童的本性,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艺术。同时通过游戏设置综合的任务将艺术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体现艺术的延展性。

4.社会类学科,需提供虚拟的人际关系交往。在虚拟空间极度压缩的信息化时代,随时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即时互动,能够满足大量独生子女家庭带来的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通过游戏,儿童不仅获得语言、数理逻辑以及问题解决等能力的提升,更能促进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的进步,使他们在虚拟的人际交往中提前发展社会行为能力。

三 游戏化学习应用于课堂设计的启示

(一) 时间设定需恰当

游戏之所以不能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原因之一就是游戏的时间设计过长,造成影响学生的学习。游戏的时间长度必须要控制,用于课堂内宜控制在5-15 分钟,而时间长度在20 分钟以上的游戏更适宜用在课前预习和课后自主性练习等环节,而超过1 个小时以上的大型的游戏设计主要可以用于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和同学互助学习。

(二) 教学环节设计要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互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师生现实互动,互动频率较低,学生参与少成就感弱。将游戏精神设计在互动环节中,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等,互动的数量也由一对一和一对多扩展为一对多和多对多,形成即时互动的课堂教学,互动的频率和形式都得到了扩展,能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和自由度。

(三) 教学内容选择重综合

以游戏为中心适合开展综合性学习,而非单一的学科性学习。例如小学英语教学中认识red、yellow、blue颜色的单词学习,如图1,设计游戏者不是简单地让单词反复出现,而是进行深层次的综合训练设计,将美术的知识和数学的样式也加入了进来,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符合新课程理念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4]。

(四) 游戏精神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游戏者的动机不是单纯来自外部的认可或表扬,而是来自自我的愉悦感。游戏者的目标不是以外部决定的,而是以游戏者内在的满足来决定的。游戏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学习任务,让儿童在自我挑战、自我实现中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贯穿到游戏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步实现了学习目标。这就是游戏的精神“自由、愉悦、平等”,而这恰恰是传统教学课堂所缺乏的。

(五) 注重高阶能力的培养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发展。强调知识“填鸭式”灌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记忆能力有高强度的训练,但忽略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开发。将游戏应用于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新型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设计,让学生在主动完成游戏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综合分析、认知判断、决策反思和创新创造等关键能力[5]。

四 结语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游戏元素、游戏精神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将应用到不同学科和各个学段的教育领域。游戏化学习也将由传统形态转化到数字化发展方向,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和环境,改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发展学生全方面能力。因此,游戏化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是游戏化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学科游戏课堂教学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