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理论在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9-08-15吴宝海徐冉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2期
关键词:理论大学生教育

吴宝海,徐冉

(河海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江苏 南京)

接受理论,又称作接受美学、接受研究,是由德国康士坦茨大学尧斯等美学理论学家于20 世纪6、70 年代提出的一个新兴的理论观点。“接受”是人的一种认同类行为,在心理学上,是因喜爱而接纳外界人和事物的一种的行为心理,其核心是价值观的认同。接受者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吸收和内化,最后转化为自身内在的思想意识。接受理论最突出的特征是认为接受活动是接受客体和接受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接受客体在接受过程中双方在接受活动中是一种双边互动的关系,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地择取、理解、吸收和外化的一个过程。传授者的能力水平、传送载体、接受者自身的素质以及社会环境等都是影响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接受理论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揭示受众群体的心理,将他们置于作品本质的核心地位,深化了对作品“社会效果”的认识。如尧斯所说:“一个优秀的作品,即使印成书,在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仍旧是半成品,只有将读者的情感和理解加入其中,这部作品才算真正拥有了生命[1]。”

一 接受理论对推进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作用

做好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乎高校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更关乎我国廉政法治建设的伟大进程。

(一) 有利于进一步补充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

从目前看来,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缺乏合理的教育目标、科学的教育内容、多样的教育手段等问题。加之网络社会各类消息鱼龙混杂,大学生在接受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茫然和无序。大学生正处于好坏习惯交叉、不稳定的特殊时期,对施教者教授的内容不可能全部吸收,而是有选择地进行加工和接受,这样在无形之中减少了信息的获取量。

将接受理论运用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有助于高校提升对大学生个体差异及其接受效果的重视程度,在施教者和大学生之间形成良性多向互动关系,不仅可以将教育者扩充至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等相关主体,同时,可以从与大学生的互动过程了解学生中不廉洁行为的新领域、新方法,保持廉洁教育能够在教育内容上的最新性和教育方法上的最优性。

(二) 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涵

高校廉洁教育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属于廉政法治教育的一种模式,强调内在思想性和外在法治性、道德教化性和政治服务性的完美结合。其中,“全民式廉洁”是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目标。所谓“全民”包含了所有大学生,不仅仅是优秀学生干部,也包含那些成绩不好、表现不突出的学生,因为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将来的优秀人才。此外,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原则,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保障他们根本利益的很好的方法和途径,这里的利益是一个中间词。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高校主要通过主讲教师的知识和理念传输,明确告诉大学生廉洁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接受理论改变了传统的单方向的教育方式,构建了廉洁教育过程中的“双主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的发挥,进而促进大学

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

(三)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廉洁教育活动复杂多样,教育作用的见效周期较长。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的地位一般只是通过空洞的语言交往为大学生实施廉洁教育,对知识的传授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无法达到接受的程度,更不用说转化了,只是被灌输接受新的浅表后果,无法实现廉洁教育的价值。

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实质,是要使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有效满足,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廉洁素质的重要性,主动用一种健康积极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实践。

接受理论更加注重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思想水平,更加注重他们的内在需求,更加注重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效果,以便高校抓住大学生对新时代高校廉洁教育的现实需求和不尽完善的课堂教学之间的矛盾所在,有的放矢,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将接受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中,对提升教育实效很有必要[3]。

二 基于接受理论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具体路径

从接受理论看,一个完整的廉洁教育活动有四个要素,即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载体及接受环体。这里,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接受主客体分别指的是大学生群体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教学、教育活动传递的思想文化信息则为接受载体,教学环境为接受环体。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要让接受主体形成自主认识并形成对非法利益的“永久免疫”,重点有两个:一是具有足以让大学生产生兴趣的教育内容,促使大学生形成对廉洁的特定感性和理性认识;二是让这些内容通过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合适的教育模式和途径来进行。

(一) 扩充廉洁教育课程内容,积极回应学生所思所惑

网络时代,各类资讯无限发达,大学生又有着很强的信息搜索和接受能力。外在的社会现象在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内心主观评判标准,这种冲击不是明显的硬性灌输,而是潜在的侵蚀性影响。如果教育内容和方法与社会现象相矛盾而没有好的处理方法,那么大学生就会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这时候的廉洁教育只是大学生获取学分或者参加课外实践的一个手段而已,更有甚者,它将破坏大学生的价值观,将这种教育作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对待廉洁教育不再认真和执着[4]。

基于以上,高校应结合社会实际案例和国家反腐败的实际措施和法律制度,制定贴近社会实践、弘扬主旋律又能被大学生接受的廉洁教育课程和主题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回避社会上现有的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要直面这些现象,传播国家和政府的实际良性做法,让大学生知道,腐败现象直指人性的贪念,并非我国独有,也不是因为国家体制或者制度的不足,而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治理腐败是一个长期而艰苦卓绝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预防和惩戒相结合,逐步改善社会环境,不断缩小腐败行为发生的空间。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分层教育,可以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交由随机抽取的大学生进行评判,看内容是否符合他们的需要,形式是否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之后反复修正定稿。那么,这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在引起教育对象的共鸣的同时可能提供现行廉洁教育中没有发现的、但已经存在的不廉洁行为案例[5]。

(二) 增加社会补充性教育途径,提升学生对教育的认同感

现实中,在高校主渠道常规性教育路径之外,我们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的自行组织或者参加社会调研、参观廉政成果、旁听庭审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补充教育,使他们不仅在小环境中体会到廉洁文化的潜在影响,也感受到良好的社会廉洁大氛围,使大学生走出高校之后,在融入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校内的廉洁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文明是同步进行的,而不是脱节空洞的。当然,这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新闻传媒机构、各个社会人员以后责任以身作则树立廉洁意识、保证廉洁行为。

同时,可以引导大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廉洁教育活动,交流廉洁话题撰写心得,通过父母的实际行为和言论增强他们的内心评判,作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三 结语

廉政教育是社会普遍的重点,长期以来,我党虽然在廉政教育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事关党的兴衰存亡大计,我们依旧不能有半点松懈。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梦之队”,对他们开展有效的廉洁教育尤为重要。高校应借鉴接受理论,不断改革创新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工作机制和方法,推进工作实效进一步提升,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理论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坚持理论创新
题解教育『三问』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