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招生路径
2019-08-15黄锦
黄锦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留学生教育是我国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而且也会有效地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同时借助于留学生的招生,既可以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有效地为中外人文交流搭建平台,也有助于高校的中国学生扩大国际视野,借鉴和吸收不同的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心[1]。
一 贵州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概况
中国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据统计,2018 年共有来自世界196 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 名外国留学人员在华学习与深造,他们分布在全国31 个省(区、市)的1004 所高等院校中。贵州省在2018 年有23 所高等院校招收了留学生,留学生总数为3474 名。其中招收留学生的本科院校13 所,高职院校10 所,贵州高职院校共计招收留学生891 人,占全省高校招收总人数的25.6%。从全国来看,贵州省来华留学生的总数量仅占全国来华留学生总数的0.7%。与周边省份云南(19,311 人)、广西(15,217 人)和四川(13,990 人)相比,留学生的招生规模亦有较大的差距。总体看来,贵州省高职院校的留学生规模较小,当前贵州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如何扩大留学生招生渠道,发挥自身招生优势,找到一条有效的招生工作路径是贵州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2]。
二 贵州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规模较小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 经济文化及区位优势不明显
贵州省地处西南,地理方位偏僻,多山地丘陵,交通不发达,自古有谚:“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同四川省相比,四川自古就是经济发达地区,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文化也十分发达。贵州虽然与东盟国家邻近,但不接壤,在区位优势上明显不如广西、云南。例如同广西相比,广西与越南相邻,首府南宁距离越南首都河内也仅有不到1000 公里的路程,两座城市之间也有铁路相连;广西各主要城市也有开往越南的长途班车,来往十分方便。
(二) 贵州省高职院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不足
贵州省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贵州的高校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影响力方面同中东部地区和北上广高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办学水平上来说,贵州省仅一所211 高校,低与全国平均水平;从办学数量上来说,贵州高校数量也处于不利地位,属于高等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贵州省的留学生教育事业起步比较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比较小,发展还不够稳定。而贵州省的高职院校在全国高职院校体系中,仅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院校排名中位于前100 名,位列72 名。因此,2018 年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留学生招生人数为471 名,其占到2018 年贵州全省高职院校招生总人数的52%[3]。
(三) 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招生宣传策略
国内各高校招生之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贵州省内对留学生招生资源也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竞争,在留学生招生方面很难做到资源共享,各校对自己的招生渠道、招生形式存在一定保密性,造成招生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贵州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招生宣传渠道比较单一。由于各院校留学生招生数量不多,对招生的宣传相对较少,很多学校的招生宣传仅仅凭借来黔留学网、本校官网,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形式的留学教育展来进行宣传。而有效的招生渠道例如与国外高校的校际合作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很多高职院校对国际化办学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很难开展大规模的宣传,在招生时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投入,致使招生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没有充分的保障。目前,留学中介机构、在读留学生推荐是很多贵州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仅有的几条不稳定的渠道。
(四) 高职院校在留学生管理机制上不健全不完善
贵州省高职院校留学生招生工作起步较晚,留学生管理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因为起步晚,规模普遍较小,贵州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在2015 年前后才开始逐步扩大,各高职院校以本单位的国际交流合作处为基础,逐步组建起国际学院。其中多数高职院校以国际交流合作处和国际学院合二为一为主要办学模式,既承担行政职能,同时也执行留学生的教学任务。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留学生招生工作与管理工作由国际学院承担。在留学生完成语言学习阶段后,在转入专业学习时进而划归二级学院管理。但留学生的生活管理仍然由国际学院负责,而学生的学籍等信息则由教务处承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留学生的管理牵涉的部门多,须各部门分工协作。这种协作难免会因部门利益冲突产生矛盾与问题,当管理出现漏洞时,各部门间难免会产生冲突而推诿责任[4]。
三 贵州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招生路径
(一) 高职院校招生需要“走出去”,积极扩大国际间的交流
贵州高校在留学生招生要坚持“走出去”的策略。一是要通过官方渠道积极搭建与来华留学生源国的合作平台,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签订教育合作协议,保证来华留学的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二是要各高校要积极拓展对外交流的渠道,有效拓展与国外高校、职校、教育机构等合作。例如通过两校互派交流生、短期来华汉语进修、合作办学等手段,扩大宣传,进一步扩展留学生招生规模。三是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设立海外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等方式,扩大高校在海外的知名度及影响力,这也是稳定招生的生源有效途径。
(二) 打造优质的职业教育品牌
“打铁还须自身硬”,要善于选择学校的优势专业来推进留学生的招生工作。各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重点学科或优势专业,打造优质的职业教育品牌,提高知名度,有效地形成品牌效应。同时,留学生的招生工作中要针对国别的差异,拿出适合生源国国情的专业提供学生选择,提高招生的针对性,能真正做到满足生源国学生的需求。比如,东南亚一些国家,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学生多倾向于学习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易就业的专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对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专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这些国家招生时要突出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来满足学生需求。
(三)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提供深入认识中国社会与就业的机会
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存在三个层面,即语言目标、文化目标和技能目标。培养“语言+文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的主要标准。留学生在完成语言学习的阶段后,技能目标是留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指向标。高职院校要善于利用学校现有的校企合作优势资源,积极同国内外的企业建立多层次的联系,有效开展校企合作,为留学生搭建实习平台。学生以实习的方式在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中认识中国,并得到真正的技能锻炼,这必然会为学校稳定和扩大留学生的招生数量将提供有力支撑[5]。
(四) 调整和优化奖学金结构
奖学金是留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动力之一,高职院校根据学校的定位可以灵活设置专项奖学金,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招生工作。比如可以采用减免部分学费的方式来进行招生宣传;学历生进入专业学习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划分奖学金的等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应充分合理地利用省贵州省教育厅下发的国际教育交流专项资金,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校就读。
(五) 构建科学的留学生教学和管理体制
留学生管理与国内学生的管理有很大的区别。留学生群体文化差异大,因此,尊重彼此的文化,提高服务意识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完善的教学和管理体制,较高的服务水平,能显著提高留学生对就读院校的满意度,留学生才有可能将就读院校推荐给亲朋好友。高职院校有必要在现有的资源上寻找突破招生“瓶颈”的有效办法。例如为学生配备优质的师资,提高学生汉语及专业学习的质量等;在生活方面,学校要做好留学生住宿等生活设施硬件,配置专门的留学生管理团队,搞好留学生的后勤保障等。
四 结语
来华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中外友好交往的一座桥梁,更是一种独特的战略资源。留学生招生工作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不可获缺的环节,本文根据留学生招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自身在高职院校留学生招生的工作经历,力求为贵州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招生工作提供一点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