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思考与探索
2019-08-15耿欣梁爽商俊平
耿欣,梁爽,商俊平
(沈阳工学院,辽宁 沈阳)
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数据显示,2016 年至2018 年,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人数分别为704.2 万人、735.83 万人和753.31 万人,2019 年突破800 万,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给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一 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或者仅局限于校内育人评价,应在此基础上让评价体系更加符合高等教育普及化趋势,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一) 思想认识方面
双创能力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有助于国家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尽管国家大力提倡双创教育和双创能力培养,但真正重视并开展双创教育和能力培养研究的学校并不普遍。甚至有些学校和老师认为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事,应用型本科院校没必要进行双创研究。
(二) 制度建设方面
有些学校虽然有了思想认识方面的提升,但制度建设还没有跟上,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很少,对于进行二级管理的学校来说,跨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更是凤毛麟角。
(三) 教师队伍方面
有些学校虽然有了思想认识方面的提升,但教师队伍建设还没有跟上,教师的数量不足,结构也不是很合理,大多为兼职教师讲授创新创业课程。鲜有行业企业人士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四) 平台建设方面
创新创业平台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舞台。目前多数学校只是零星地开展一些创新活动,尚未形成层次分明、类型齐全的双创平台,创新创业活动的连续性、衔接性较差。
(五) 课堂教学方面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更是培养学生双创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阵地。目前,课堂教学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双创能力培养的覆盖面和力度远远不够,很多训练都是利用课外时间、针对极少数学生开展的,受益面有限。
(六) 评价体系方面
科学合理的评价对双创活动的开展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现阶段,尚未建立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评价体系,评价还只是停留在针对某个或某次活动的层面上。
二 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一) 提高思想认识,注重学生双创精神的培养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首先需要教师有开阔的视野、高层的认识。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院校,要充分发挥出人才培养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具体操作层面上,应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口,系统谋划、科学组织。例如,积极开展社会需求调研,邀请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平台,分为创新创业理论模块和创新创业实践模块,促进双创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2]。
(二)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制度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双创规章制度,可以保证双创活动的有序开展。例如,可以建立双创学分制度,针对不同级别的双创活动或竞赛,给予相应的学分;还可以建立学分替代制度,确定某个双创活动的名次,可以替代某些选修课的学分;另外,针对进行二级管理的学校,各二级学院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可以建立跨学院双创活动奖励制度等等。
(三) 提升教师水平,建设理实融合教学团队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例如,在学校自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基础上,聘请当地相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专兼配合;组织教师系统参加专项培训,培养一批有较强理论基础的青年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市级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提升教师实战指导能力,实现理实融合;要求教师深入到企业事业单位学习深造,通过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锻炼,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实现产教融合。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例如,在讲授的同时,配合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针对某一观点展开讨论;在讲授的同时,配合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即将讲授的内容巧妙的设置一个引导性问题。
(四) 搭建多元平台,提升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
搭建层次分明、类型齐全的多元化平台,既注重学生双创意识的培养,又注重学生双创能力的锻炼;既把握好课内环节的培养锻炼,又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进行培养锻炼。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在理论模块中,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在实践模块中,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例如,构建“2+5+2+N”平台,其中前一个“2”指的是课内课外两条线,课内为常规能力训练,课外为拓展能力训练;“5”指的是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五个课内实践平台,通过课内实践平台形成第一课堂成绩单;最后一个“2”指的是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竞赛两个课外实践平台,通过课外实践平台形成第二课堂成绩单。最后一个“N”代表其他实践平台,如社团活动、社团项目等[3]。
2017 年至今,学生在学科竞赛和双创竞赛中屡获佳绩,双创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五) 开展教学改革,推动探究式课堂建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Bloom)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 个层次,前三个属于低阶层次的认知,后三个属于高阶层次的认知。
探究式授课可以推动高阶认知活动,通过实施互动式教学、启发式讲授、批判式讨论,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交流,将老师从课堂上的“演员”转变为“导演”,将学生从课堂上的“观众”转变为“演员”,将课堂从“一言堂”变成“学习共同体”,使知识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传递、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形成高阶思维,发展了高阶能力,如创新思维、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探究式授课将“句号”课堂转变为“问号”课堂,需要一定的前期准备。老师在备课时要善于预设“问号”,讲授时要善于打开“问号”和形成新“问号”。学生课前应该做好预习,为自己准备“问号”;课上应积极思考,解决原有“问号”并形成新“问号”;课后应做好复习,解决存留的“问号”。
(六) 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双创教育顺利实施
在多元平台的基础上,提出“四位一体”评价体系,即指导老师对学生团队的评价、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同学对学生团队的评价、同学对学生的评价。针对每一类评价,都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包括实践经历和实践成果;其次是创新创业品质,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素质。具体实施层面,分基础性、专业性、转化性三个阶段。基础性阶段,着眼于最基本、最常规的活动,打牢根基;专业性阶段,在双创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专业、兴趣、特长,进行专业性的流程指导;转化性阶段,根据学生积累的相关成果和经验,使其真正获取创新创业成果[4]。
三 结语
本文从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制度建设、提升教师水平、搭建多元平台、课堂教学改革、完善评价体系等六个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思考与探索,通过从以六个方面发力,可以确保创新创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大到质量提升的大背景下,下一步应继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建立健全学分替代制度,进一步完善实践能力评价体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