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医交融:课程思政教育在检验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9-08-15王春芳周敬烽罗艳红王太重邹佳峻许桂丹李来稳杨安妮
王春芳,周敬烽,罗艳红,王太重,邹佳峻,许桂丹,李来稳,杨安妮
(1.右江民族医学院 检验学院,广西 百色;2.右江民族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百色)
2014年,教育部、卫计委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颁布《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給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传统专业课程教学教育带来及时的契机。高等医学院校如何将“德医交融”新理念贯穿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培养医技精湛的医学生时,加强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培育出具有德医双修的高素质综合能力医学生,探索建立内容完善、运行科学、成效显著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新模式是一个重要课题。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日益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等而出现的有着广阔应用前景并逐渐走向独立的学科。课程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和电泳技术为核心,其他相关技术为辅助,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断,如感染性疾病感染微生物的检测断、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亲子鉴定、无创产前诊断、肿瘤靶向治疗基因检测和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检测诊断等[2]。课程的内容和教学作用具有鲜明的特点,其涉及个人隐私和伦理道德问题特别多,对相关技术人员在技术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更高。故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植入思政教育,将“德医交融”模式贯穿检验医学生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可充分发掘和运用学科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教育渗透给学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成为德术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实施“课程思政”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的必要性
以培养精湛医技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德医交融,是医学高等教育的宗旨,需要各类学科与课程的协同作用,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3]。 但在实际育人过程中,由于专业至上的导向,较普遍存在重专业课程,轻思政教育,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并未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仍“孤军奋战”,出现教书与育人可能相脱节等问题[4];医患关系紧张的压力,使得部分学生的职业意识淡薄、职业认同感弱和职业责任感欠缺等方面存在问题。人们就医理念日益变化,除了对医术要求的增高,还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医疗中医术与医德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鱼与水的关系,须臾不可分离。“课程思政”在传统的高校德育理念基础上,创新高校德育路径,是坚持高校德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高校德育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这些也有助于学界从“课程思政”视域出发,研究高校德育改革的必要性[5]。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医学检验专业核心临床课程,在专业引导中起着重要作用,故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强化临床专业技能,又要强调职业素养提升、价值引导,做到学生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两不误。故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等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是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我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 实施“课程思政”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的建设举措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把其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如何通过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课堂教学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中专业引导、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教育的多重功能,需要进行积极探索,不断实践。首先,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夯实“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与理念。高校教师是育人的关键因素,是推进和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力量,其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决定着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故培育教师“课程思政”新理念、专业学科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教学艺术和师风师德对教学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再者,结合“课程思政”修订课程标准,凝练教学目标并持续完善教学方案。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修订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课程标准,在原有素质目标融合德育元素,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总目标,以利于指导教学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明确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相关环节中把所需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育人要求相结合,对该课程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总目标,聚焦“课程思政”的价值,即课程要聚焦育人价值的本源和一定的价值导向,精准定位,确保“课程思政”是为了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始终贯穿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教育,最终是为了培育德医双馨的人才。最后,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课堂教学设计中,通过案例、事例和故事的分析解读呈现挖掘科学人文精神内涵,着重强化生命健康、情感认同、人文关怀和职业素养教育,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加强其对专业的自信心、认同感和职业素养。实例分析教学案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实践紧联系,情理相结合,使德育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说服力。
三 基于“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融通”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案例
为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深入发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和思政教育资源,并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融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强调的是,“课程思政”是把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价值要素及内涵合理地融入到原有的教学中,而不是改变原有的课程教学设计。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难度大,其涉及个人隐私、生命安全问题特别多,内容和教学作用特点鲜明,故设计案例要结合临床、精选适宜,如核酸扩增技术和核酸杂交技术涉及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与我国一贯根据自己的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样不能照抄照搬是道理相通的;无创产前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检验的内容涉及保护病人隐私等;在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的内容中可与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的救治进行巧妙的“德医交融”;亲子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检验不仅涉及保护病人隐私,更涉及收受红包更改鉴定结论等问道德题;警钟长鸣——“胚胎取材检验途径”的胚胎植入和移植配型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涉及严格规范操作规程等等,都需要我们培养的医学学生不仅具备高精尖的技术,更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操守,这和我们的校训“大医精诚”也是一致的。
四 结合情景呈现教学方法,探索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路径
“情景”定义为“语言之外各种复杂的条件”。一个情景规定了语言使用者所扮演的心理学的和社交的角色及其涉及的场景与话题[6]。情景设置以角色扮演、录像、图片、生活情场景为主,要结合社会现象、有新意、趣味、能引起强烈的认知冲突,能让学生感受专业知识与思政水乳交融。针对课程特点并结合教学要求,将案例教学法与情景呈现教学方法相结合,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做了有益的尝试,探索思政教育融入本专业教学的路径。
思政课教学案例选取要遵行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及针对性。首先,围绕“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课程主要技术知识—技术在临床应用—临床意义”为主线,确定教师团队,精选10个章节融入思政教育并选择与确定清晰、准确、可行且能够表明案例效果的类型和层次的教学案例,可通过创建临床真实案例来完成思政课案例情境与问题的设计,也可选择绝大多数学生所关注的、具有相当复杂程度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将问题抛锚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宏观情境之中,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则镶嵌于真实的背景中[7]。如在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的内容中,讲到孕妇怀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检测出胎儿还重型地中海贫血,医师指导需进行选择性流产时晕倒过去,作为在场的医务工作者如何进行救治可进行巧妙的“德医交融”。
接着,将精选适宜的临床教学案例合情合理融入课堂中,思政教育知识切入点符合专业课程内容,与其交相辉映。教学过程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确保学生在掌握足够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了恰到好处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教育。如通过自制视频呈现“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这部分内容中 的“复性”即退火温度,一般是比引物Tm低5度左右,这是前人总结无数次实验结果得到的最佳条件,但在临床,我们要根据实验室条件季节变化、温湿度等进行预实验,从而确定适合的最佳退火温度。这与我国一贯根据自己的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样:实事求是、不能照抄照搬;通过大量HIV患者图片呈现“胚胎植入前的分子生物学检验”这部分内容中,讲到“胚胎取材检验途径”时结合浙江省某医院因技术人员违反“一人一管一抛弃”操作规程,造成5名生殖免疫抗体治疗者感染HIV事件,给学生敲警钟,告诉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与日常工作中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日常工作的重要性,也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的法宝;等等。
最后,进行问卷调查与总结点评,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感悟微观、高难、精准技术在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和疗效的评价等广泛应用的重要意义,增加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且其掌握和驾驭知识能力、科学思维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意识到,作为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有精湛的技术、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操作工作作风,更需要有良好的业务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和社会责任感,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为临床、病人服务,为在临床检验发展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 结束语
阶段性实践证明,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课程思政”,该课程的专业任课教师育人功能和职责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德育能力和意识也得以提升,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授业、解惑”而不“传道”的现象,实现“德医交融”的教书与育人相统一。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一系列“课程思政”,充分发挥了其专业引导、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培育等的多重功能,并把“课程思政”始终贯穿于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高校检验专业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