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大奖”缘何花落赤水

2019-08-15张恒

当代贵州 2019年24期
关键词:赤水康养小镇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张恒

赤水市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今年5月下旬,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第十届中华环境奖评选结果中,赤水市作为贵州省唯一参评单位,获得中华环境奖中的城镇环境类奖项,这也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最高奖励。

赤水市为何能获此国家级大奖?主要得益于该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传承生态文明“接力棒”,跑出绿色发展“加速度”,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生态接力”筑牢发展之基

初夏时节,走进赤水市如同步入绿色画廊,赤水河两岸的翠竹压水接天,每立方厘米空气中有5万多个负氧离子,让人沉醉。然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赤水生态环境一度恶化,每年2万立方米的森林采伐量让当地森林覆盖率降至46%,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3.6%。

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倒逼发展转型。1990年,赤水市确立“生态立市”的目标。在此后的近30年时间里,赤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战略不动摇,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第一政治责任”,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赤水市一方面树立底线思维,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划定工作,生态保护红线达到962.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51.96%。此外通过逐年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减少森林采伐等举措,使得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河流含沙量年均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依托国家退耕还林项目计划,赤水市累计造林60多万亩,竹林面积达132.8万亩,人均竹林面积4亩多。

另一方面取消了重点生态乡镇的工业发展、财税收入等任务,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先后关停涉及产值1.5亿元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33家,每年因此减少税收近5000万元。在关停污染项目的同时,赤水市自1990年以来先后投入165亿元,实施与生态建设有关的项目75个,全市生态环境在“一减一增”中持续改善。

“赤水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在生态。”在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看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折不扣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不断做“长”生态优先长板,才能打造文明的生态空间。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赤水市实现了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图为赤水市城区一角。(赤水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如今,赤水空气质量常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质优于国家三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82.85%居全国领先水平,呈现出天蓝、水清、气净、地洁的美丽画卷,先后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等多个称号,也成为全国唯一以县级行政区划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共建共治共享生态城镇

“这里河风吹起来凉快,每天傍晚我们一家人都会在河边走一走。”6月4日,赤水市民黄女士带着女儿在赤水30里河滨景观大道悠闲散步。景观大道沿线绿树葱茏、鸟语花香,众多市民和游客在此散步游乐、品茗休闲、骑行锻炼,构成一道亮丽风景。

而漫步在赤水城区,街道干净整洁,外地人纷纷赞叹这里优越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城市清洁能源利用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空气环境质量等指标稳居全省前列,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幸福指数位居全省前列。

赤水城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同样令人向往。走进天台镇凤凰村,处处鲜花满眼翠绿。这个被称为赤水“城市后花园”的小山村,以凤凰湖为中心,布局有风景林、苗圃、花海、草甸、采摘体验等多个功能分区,打造集旅游、休闲、赏景、体验于一体的凤凰湿地公园。

“2014年以前,村里水土流失严重,涝旱灾害时有发生,村民生产生活困难重重。”年近五旬的凤凰村村民明方军介绍说,通过水系整治促进生态修复,村里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也带动了乡村旅游,“自己在家开农家乐,节假日和旅游旺季,可以接待几十桌游客。”

不只是明方军,生态环境的蜕变,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生态红利。自湿地公园正式开园后,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宾馆16家,日均接待游客300余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14年的7240元,增加到现在的15000元以上。

按照“现代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赤水市全面严格执行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大力推进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双修”工程,实施燃气利用、污水处理、废渣回收“三项工程”,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农村人居环境“10+N”行动计划,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绿色小镇和美丽乡村,让乡村与城镇、自然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据统计,赤水市先后投入70亿元改善城镇环境,提升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41.67%,城镇居民生活和城市公交系统实现清洁能源全覆盖,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和城镇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全覆盖,打造特色示范小城镇4个、特色小镇2个,建成美丽乡村80个。

生态红利激活发展动能

“这里春暖夏凉,最主要是山水好、空气好,特别适合养老度假。”6月4日,在赤水市葫市镇天鹅堡康养小镇,来自重庆江津的江之芳在家门口饶有兴趣地逗弄宠物猫。

正是看中了赤水这个天然“大氧吧”,今年65岁的江之芳和老伴陈华清成为第一批入住天鹅堡康养小镇的住户,“在这里生活,老伴多年的支气管炎都不犯了。现在早就习惯了这里,赤水已经成为我们的常住地。”

与江之芳不同,四川自贡的退休职工李修南和老伴李育去年才定居天鹅堡康养小镇。尽管时间不长,72岁的李修南提起小镇却连连点赞:“天鹅堡不仅景色优美,各种配套设施很齐全,也很人性化,居住让人感到安全、舒心。”现在,每天傍晚李修南夫妇都会一起到小镇广场参加社区活动,“老伴是合唱队队长,我是天鹅堡社区艺术团副团长,每天生活很充实。”

坐拥青山碧水,又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天鹅堡康养小镇倍受外省游客青睐。目前,购房业主达2900余户,小镇内入住居民达5000余人。“不光是天鹅堡康养小镇,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葫市镇正在着力打造康养基地。”葫市镇党委书记陈静介绍说,今年在高竹村、天堂村等地就分别投资建设有富春山居康养特色小镇、麓云森林康养小镇。

葫市镇打造康养基地,只是赤水市在夯实生态基础上深挖生态效益的代表之一。坚持产业融合,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抓手,赤水市不断强化绿色发展效益,生态经济占比连续两年超过75%,用生动实践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实施“山上种竹、石上种药、林下养鸡、水塘养鱼”规划,建成十万亩金钗石斛、百万亩商品竹林、千万羽乌骨鸡、万亩生态鱼的山地特色生态农业体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医药、新能源化工、新型建材、高端装备“五大新型产业”,加快竹木加工、特色轻工和电子信息装备“三个百亿级产值”产业集群发展,集中建设“双百实体经济”,建成102家规模企业,年产值突破103亿元;确定了“全景赤水、全域旅游”发展目标,引导生态农业游、乡土文化游、风味美食游、康体养生游等多样化旅游蓬勃发展,2019年1—5月,赤水市共接待游客629.5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53亿元。

猜你喜欢

赤水康养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韩国康养胜地——平昌阿尔卑西亚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什么也没有小镇(1)
小镇小镇真热闹
海峡两岸首届森林康养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赞贵州赤水诗四首
赤水市委离退局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活动
赤水情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