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商品市场问题增多亟待监管介入
2019-08-14里里
里里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商品市场极大丰富,各类产品迭代加速,二手产品交易市场兴起。与新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不同,二手商品交易过程中的质量监管更为复杂,因此,在这一新的网络二手交易市场模式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新问题出现,给市场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规模扩大伴生问题多
一家名叫“比达”的第三方数据挖掘及市场研究机构日前发布的《2019年第1季度中国在线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第1季度中国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市场规模为2025.4亿元,环比增长5.5%。而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公布的截至2017年底的数据显示,当时全年的闲置物品交易规模为5000亿元,并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上半年中国在线二手交易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用户交易规模超过1亿人。
目前,国内网上主流综合交易二手平台包括闲鱼、转转、拍拍等,专业主流二手平台包括瓜子、人人车等。不包括二手房交易的中介公司,各类二手商品交易的实体门店、旧货市场等,早已是数不胜数。小到一本书,大到一辆汽车,家俱、家电、手机电脑,门类齐全,几乎应有尽有。初步估算,不包括二手商品房,中国二手物品的交易规模已突破万亿大关。由此也伴生出各類问题:货不对板、检测做假、以次充好、偷梁换柱、转场交易、吞吃押金、调包退货等等,有时买卖双方都会被坑,二手交易平台竟沦为滋生诈骗的温床。
要让二手商品交易透明化、规范化,真正能发挥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作用,亟待监管发力。
新交易模式提出监管新课题
尽管二手交易商业模式和市场早已存在,比如家具、家电等旧货市场,但互联网的兴起,使这种古老的交易方式产生了新的模式特点,虚拟空间的自由交易活动频繁,缺少相应的约束机制和第三方公正角色,从中国质量万里行消费投诉平台的诸多维权案例看,一方面是消费者购买方经常遇到欺诈,维权很难;另一方面,卖方即货主也常被交易平台盘剥利润,说好的“不赚差价”根本不算数。长此以往,有损二手商品市场信用,也会影响甚至降低交易的活跃度。为进一步保证繁荣,的确需要专业权威的市场监管机构介入。
对于二手商品交易市场产生的问题,笔者认为值得监管部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
一是针对二手商品交易过程中的假货问题,如何根据以往打假条例和《消法》,对交易平台提出监管要求?对产生欺骗和欺诈行为的土壤环境进行“消毒”。
二是针对卖方欺诈隐患,明确卖方身份和市场主体,结合《消法》及其它法律法规,制订相应的惩戒措施。
三是根据平台对二手交易商品的分门别类,发挥市场监管特长和职能,有针对性地对涉及安全问题、健康问题的商品,专门提出监管标准和措施。
当然,由于二手商品种类繁杂,并且其交易涉及各种类型小平台和APP,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和行业多,网上及实体监督量均十分巨大,因此,市场监管工作难度肯定不小,而且从标准制订到实际执行,既是一系列新课题,也面临一系列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