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培养农村留守儿童互助学习习惯
2019-08-14王栋梁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事业有了很大转变,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上升,如何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互助学习习惯,是当前农村教育教学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就农村留守儿童互助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教学;学习习惯;互助学习
一、 引言
一直以来,教育活动过度关注“师生”学习共同体,忽略了“同伴”学习共同体的存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更应关注、促进和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同伴之间是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
二、 互助学习的相关概念
“互助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某项共同任务,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从而完成任务的学习。“互助学习小组”是将班级的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个性特长等因素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有明确的责任与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班级建立成互助学习小组,并对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结果等情况进行管理与评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任务中来,从而较好地完成任务;有利于较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有利于通过小组内同学之间的督促,迫使学习滞后的学生、性格内向学生、协作能力差的学生进入到互助学习中来;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激发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意愿。
三、 农村留守儿童互助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
(一) 学习习惯动力学的研究定位
学习习惯动力学结合两种研究范式,既探讨原动力、内驱动力、外驱动力目标导向、主观态度、客观环境等作用力对学习习惯影响的关系模型,又力求发现学习者学习习惯变化或演化的过程,建立群体习惯性行为的数学模型。学习习惯动力学研究的价值取向(教育学意义)在于促使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朝预期的方向(新课程改革和未来人才需求)发展。因此,学习习惯动力学的研究定位为:从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出发,通过采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如课堂表现行为数据、课前预习行为数据、作业表现行为数据、考试表现行为数据、交流讨论行为数据等),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深入挖掘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轨迹,以理解和预测学习者的学习规律。通过建立学习习惯的多场景模型,对学习者不同时空场景下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对学习者的学习习惯进行动力学分析,探索促进学习习惯的动力学机制,从而为学习习惯的诊断、预测和干预提供支持,对设计和构建精确度高、实时性强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供指导。
(二) 开展“手拉手”活动,形成互帮互助
在教学中,一方面采取正面疏导,一方面在班级开展“手拉手”活动,动员班里的优秀生在学习上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都是真心实意关心、爱护他们,从集体的温暖中树立信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绩都有优秀和稍差的区别,积极督促表现好的学生多多辅助成绩稍差的学习,相互学习,相互鼓励,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自身表现好的地方,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在活动实施的过程当中,需要渗透对留守儿童生命意识的教育以及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使得留守儿童对生命意识有更好的理解,热爱生命,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
(三) 学习习惯动力学的研究实现了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创新
学习习惯动力学研究扩展了传统的教育研究思维方式及其研究技术手段,拓宽了教育研究的视野。如何使教育走向科学化和精确化是近些年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期待,建模与数据挖掘的方法可以描绘学习习惯发展的动态变化。在研究的技术手段中,建模和模拟实验对于揭示群体学习习惯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动态性,动因复杂,必须用跨学科的、多元化的方法进行诊断。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分析手段,以及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將各种证据进行综合,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学习习惯的挖掘,同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学习习惯及其机制的深入理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学生学习行为预测的准确性,有助于实现更为精准的用户信息挖掘。这类基于大数据的建模和预测研究,在未来将会有长远的发展。
(四) 科学设置合作互助小组
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学校可利用新课程背景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和新时代“抱团发展”理念,在养成教育方面借鉴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考虑学生学习、性格、特长、行为等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互助小组以四到六人为宜,力求小组之间实力相当。选举责任心强的同学当组长,在本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再把两个小组合并为一个大组,在班上与其他大组展开竞争。以合作互助的方式,在小组内学习其他人良好的习惯,共同纠正不良习惯。以此便达到了充分发挥合作互助在班级管理中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的。
四、 结语
总而言之,“互助学习小组”班级的建立与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对互助学习小组成员精心的组建,各科教师齐抓共管、坚持不懈的用共同的方式进行培养与管理,以小组合作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在现代社会中,应得到广泛的关注,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现状,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当中,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不受不良因素的干扰,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去学习,去成长。开展互帮互助的能量活动,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得到全面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赵浩,张灵聪.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自控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学校适应的中介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2]叶宝娟,胡笑羽,杨强,胡竹菁.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效能和压力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J].心理科学,2014(2).
[3]班永飞,宋娟,吴孝勇.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特点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
作者简介:
王栋梁,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罗甸县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