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提升初中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
2019-08-14魏秋菊
摘 要:在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受到更多的重视,微课也应与而生。教师通过灵活应用微课,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也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微课教学这一角度出发,阐述了微课提升初中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方法与微课在提升初中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所起的作用两个方面。
关键词:微课;初中语文;教学信息化能力
一、 引言
微课是一则简短的教学视频,视频中运用精练的语言阐述知识内容,可以弥补教师教学的短板。在信息社会,教育不能够落后,教师不能够沉浸在传统教育方式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教师的耳濡目染,学生也能够感受到微课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 微課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方法
(一) 课前教案准备
编写教案是教师上课前所做的必要准备。这其中包含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排序这三个方面。总的来说,教案是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在上课前,教师一定要认真准备教案,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乱。大部分教师容易忽视教案的作用,这是一件不可取的事情。提前准备教案,才能查漏补缺。例如,教师在对课文理解上没有把握时,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课文核心内容,借鉴其他教师的讲课方式,找到自身准备的教案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 课堂灵活运用
在课堂中灵活应用微课教学,是提升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的关键。教师需要在讲课教学和播放微课视频教学中找到平衡点,灵活应用微课视频,这其中必须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不能脱离。当学生听讲疲劳时,可以播放微课视频,调节气氛,使学生的思想重新集中。教师可以根据微课视频,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教师的知识层面是有限的,在课堂教学中难免有些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来补充不足。例如,在《太空一日》中,教师可能对太空知识不够了解,对文章的体验感不够深入,教师就可以采用微课教学视频,既弥补了教师的缺陷,又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 课后补充教学
为了方便学生课后的巩固学习,教师应将微课视频与学生共同分享。结合上课情况,教师可以亲身录制微课视频,作为课后的补充教学,帮助学生扩大知识层面。在学生学习完微课视频后,要了解学生对微课视频的感受,总结出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对教案进行相应的改动。这种方式既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信息化能力。例如,《三峡》一文,因为是古文,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在课后分享给学生关于《三峡》一文的背景视频,并且录制一些有关扩展知识的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内容。
三、 微课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义
(一) 提升教师备课能力
教师的备课能力是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现代教师需要学会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起来,以学生为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高效率。对于微课视频制作者来说,微课是一个向同仁展示自身教学成果的平台。微课比较短小,必须合理安排课堂内容,那么提前准备教案,了解大致内容是教师的必备功课。对于微课视频听讲者来说,有时候会对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感到困惑,听讲微课视频后,汲取不同教师的教学经验,可能会有所帮助。这样就通过提升教师的备课能力,从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 提升教师讲学能力
教师的讲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教师理解能力、阐述能力的系统组合。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不断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播放微课视频,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学生虽然知道白求恩这一个名字,但对白求恩的具体事迹可能缺乏了解,教师这时候可以播放一则介绍白求恩事迹的微课视频,学生会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内容。
(三) 提升教师总结能力
在课堂学习完后,教师对学生上交的作业和微课视频的反馈结果进行评估,总结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自身能力的不足。现代网络的共享功能也非常庞大,教师随时可以观看其他的微课视频,视频简短,不会消耗太多时间,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好方法。教师观看视频时,要随时记录微课讲述内容的可取之处和不可取之处,在不断总结中提升自我。
四、 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是对小学语文的承继,又是学习高中语文的基础。不仅是需要学生提高自身能力,更需要教师行动起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教师的教学信息化能力。因为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如果不学会关注最新的知识成果,教师的知识就会逐渐落后,无法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提高。教师需要把握微课教学这一方法,促进自身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丁莉霞.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11):191.
[2]李鸿彪.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学周刊,2017(31):150-151.
作者简介:
魏秋菊,河北省唐山市,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中山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