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019-08-14何锐
摘 要:现今许多学生对历史不重视、不感兴趣是摆在历史老师面前的老大难问题。本文主要从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原因、如何培养历史兴趣来分析解决这方面问题。
关键词:培养;激发;有效;历史学习兴趣
现如今摆在许多历史老师面前的是如何解决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就成了历史老师的头等大事。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强调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不喜欢的科目是很难学好的。在此,就如何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我来谈谈我在教学中一些做法。
一、 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原因
我们想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首先要知道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历史,对症下药才能见效。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初中学生不重视历史,认为历史是副科且现实中似乎没什么用;由于中考历史所占的分值小且为开卷,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历史。(2)学生对许多抽象的历史问题,如政治制度、阶级关系、事件发生的原因、本质、意义等具有畏难情绪。另外学生最怕的就是历史中大量出现的历史年代、地名、人名,因为那些东西很难记住而且容易混淆。
二、 培养良好的兴趣
(一) 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学科,对历史重视起来
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学历史有什么用?”这是个涉及史学功能的问题。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唐太宗曾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我们学习历史,使我们借鉴历史经验,智慧起来。譬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一分为二,全面看待。像秦始皇既有统一天下的一面又有残暴的一面,得人心者得成功(像楚汉争霸刘邦的胜利,解放战争共产党的胜利等)等道理,这些道理会使学生明智起来。
(二) 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能不能吸引学生,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很重要。在导入新课时,一种方法是设置悬念制造疑点,给学生“下马威”,使之进入学习状态,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另一种方法是采用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传闻、秘史),这样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讲述必须明了简短,否则就会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三) 在课堂中努力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历史是已逝去的事情,直观的材料虽然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但很多时候材料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譬如南京大屠杀的30万人受害者,只是材料上的数据无法引起学生对日本暴行的愤怒。但如果有一段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就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日本人的残暴。例如我在讲《抗日战争》时,播放国歌;在讲《改革开放》时,播‘放春天的故事等。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2. 通过反问把学生自己放入历史中,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如我在讲陈胜吴广起义时问学生:如果当时你也在那些人里面你会怎么办?如果没有那场暴雨秦末农民起义就不会爆发吗?使学生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四) 在教学时要时刻与现实相联系,引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人和事,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较遥远陌生,这使得他们对于历史不太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教材内容与现实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学历史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加深。但是,这种联系,必须是在分析清楚了古今之事的本质区别之后再联系,不能信口开河,胡乱联系,使学生不仅不清楚印象、不深刻,而且使学生知识混乱,从而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多样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智力、持续性的应变。
(五)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注意一边提出问题,一边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讲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时,设问学生,假如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加上问号,让你用史实说明,你该怎么办?学生陷入思索之中,然后便说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在讲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时,设问学生:“西方人为什么不远万里到东方去(为黄金)?”“走原来的路不行吗?“为何要开辟‘新航路(奥斯曼土耳其的阻隔)?”“他们又凭什么开辟新航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这些设疑使课堂气氛活跃,引发学生思维发散。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整合历史资源,采用多样的历史教学方法,并结合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赐成,张汉林.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4.
[2]苏霍姆林斯基.給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何锐,河南省三门峡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育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