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马斯克”的春天在哪里

2019-08-14

发明与创新 2019年21期
关键词:马斯克火箭航天

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全系统(图/蓝箭航天官网)

5月17日,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蓝箭航天”)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TQ-12)20秒试车成功,标志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产品实现零的突破,验证了设计、研发、制造、生产、装配、试验的完整流程。

“这意味着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蓝箭航天CEO张昌武表示,“发动机是火箭最核心的一项关键技术,它的试车成功也为‘朱雀二号’火箭的研发提供了技术保障。按照目前的进展,预计蓝箭在2020年下半年具备火箭交付首飞的条件。”

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2018年1月,国家国防科工局发布《民用航天发射项目许可》,中国国家航天发射场首次向民营航天公司开放。从国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商业航天领域,到军民融合成为国家战略,在一系列制度激励下,我国民营商业航天迎来了发展良机。同时,资本的热捧,马斯克的SpaceX太空公司和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公司的迅速崛起,更是让民营航天企业看到了希望,热情高涨地加速奔跑起来,争做“中国的马斯克”。

这两年,仅在北京的亦庄,就有十几家民营航天创业公司先后涌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冲刺太空并非易事。

2018年10月27日,蓝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但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今年3月27日,由民营火箭公司零壹空间发射的OS-M首型运载火箭暨“重庆·两江之星”号,在升空50秒左右,火箭一、二级分离后姿态失稳,发射失败。此外,今年有不少民营航天企业都有发射计划,但由于流程等诸多问题的存在,进展并不顺利。

业内专家表示,虽然我国的民营航天企业已经初步完成了从卫星设计研制、火箭研制发射到卫星在轨运营及商业化应用的“从0到1”,但相较于国外如Space X、One Web这样的商业航天第一梯队公司而言,还有不小的差距。

那么,“中国SpaceX”们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发展路在何方?“中国马斯克”们有话说。

SpaceX模式不适合中国商业航天

成立于2002年的SpaceX,发展轨迹令人羡慕。在技术方面,该公司得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大力支持;在人才方面,该公司挖到了大量来自美国航天界的工程师;在资金上,有报道称该公司融资超过24亿美元。当其连续遭遇失败濒临破产时,NASA还砸去一笔16亿美元的大单……

但在国内专家看来,SpaceX发展模式未必是中国商业航天最好的模式。

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不喜欢“中国SpaceX”这种叫法。他认为,SpaceX能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巨人的肩膀”。黄志澄说,NASA是由美国国会拨款的政府科研机构,其技术研发带有公益性质,与企业不构成竞争。美国航天领域也没有国营企业,波音、洛马等老牌公司效率也不是很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在“探月”“探火”等方面进展缓慢,航天飞机退役后,他们连运送航天员往返空间站都要依赖俄罗斯飞船。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开始助推新兴民营航天企业的崛起。

在我国,国家国防科工局以及国家航天局对民营航天持鼓励态度。但黄志澄表示,对于如何加强航天领域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合作、开放基础设施,以及让民营企业承担国家任务等,管理机构要在民企做强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更多相应政策和举措。

中国航天的“国家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黄志澄说,两大集团手握最核心的技术、大批人才,以及多年积累形成的地面发动机试车台、大型振动试验台、风洞等基础设施,这都是国内民企无法企及的。

不过近年来,两大集团分别推出的快舟、捷龙系列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直接瞄准商业航天发射市场。

我国民营卫星制造商天仪研究院CEO杨峰曾表示,火箭是赤裸裸的竞争市场。客户并不在乎你的企业是大是小、技术路线是固体还是液体、火箭是不是可回收等,只在乎时间、成本和可靠性。

面对竞争,各民营火箭公司观点一致:要“揽瓷器活”,只有拿出“金刚钻”。

成长中的航天民企,先天“营养”不良?

白手起家的民企要想很快拿出“金刚钻”谈何容易。资金、技术、人才都是他们成长必须的“营养”。

与资金雄厚的SpaceX相比,国内火箭公司显然不是一个量级。据了解,零壹空间融资约8亿元,翎客航天只有几千万元。

同时,资本市场不乏追求“速效”者。翎客航天技术总监楚龙飞认为,与资本合作时,要遵循火箭发展的科学规律做规划。该公司在前期就和投资人深入沟通,对于运载火箭研发周期相对较长的事实,要做好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准备。

蓝箭航天、零壹空间相继发射失败后,星际荣耀公司宣布了近期发射运载火箭的计划。该公司总裁助理姚博文表示,这次发射的成败事关为中国民营火箭正名。“我们希望上半年能实现一次完美的入轨发射,这对民营火箭公司群体来说是件好事。如果前3家公司都在第一轮发展里阵亡,可能会消磨资本的信心。”他说,“目前整个行业急需一份让人信服的答卷。”

相比资金,人才问题面临着更多矛盾。

黄志澄说,国内经历过航天任务实战考验的核心科技人员都在体制内。

因此,民企想得到所需的人才资源,基本上只能靠“挖”。事实上,民营火箭公司的核心人才主要来自国家队。

国家队显然不愿承受人才流失之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院长刘志让曾表示,从宏观层面来说,人才不管在央企还是民企,都是为中国航天出力。但由于人才流动而带来的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让人担忧。

2018年“张小平离职”事件的发酵,使航天人才流动问题更加敏感。

楚龙飞认为,违反保密规定甚至违法窃取技术机密的行为肯定不允许,但正当合理的人才自由流动是市场规律的一部分。如果人才流失严重到让央企伤筋动骨的程度,他们应该想办法让人才价值得到更多体现,采取更符合市场规律的措施公平竞争。(据《科技日报》《证券日报》)※

猜你喜欢

马斯克火箭航天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马斯克打脸简史
梅耶·马斯克的“育儿经”
逐梦航天日
马斯克预计“猎鹰”9可在12月复飞
只因他是马斯克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