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复位PFNA 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9-08-14赵家安王晶欧阳海洋
赵家安 王晶 欧阳海洋
(广东省中山火炬开发区医院 中山528437)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骨科常见病,多见于老年人,近年来发生率逐年上升。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主要由直接外力如跌倒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损伤部位肿胀、疼痛、压痛等[1]。手术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可促进髋关节功能尽快恢复,因此对于没有手术禁忌的患者临床上均主张早期进行手术治疗[2]。本研究旨在探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60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0 例。研究组男14例,女16 例;年龄52~81 岁,平均年龄(66.13±3.59)岁;骨折原因:跌倒12 例,交通事故8 例,高处坠落6 例,其他4 例。研究组男12 例,女18 例;年龄53~82 岁,平均年龄(66.16±3.62)岁;骨折原因:跌倒14 例,交通事故10 例,高处坠落4 例,其他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经X 线检查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新鲜闭合性骨折;Evans 分型Ⅰ~Ⅴ型;既往无髋部病史;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陈旧性骨折者;精神疾病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临床资料丢失者;手术耐受较差者;有麻醉或手术禁忌证者。
1.3 治疗方法 参照组接受动力髋螺钉固定(DHS)治疗:硬膜外麻醉,取仰卧位,成功牵引,消毒铺巾,于股骨大转子下3 cm 处作一切口,长15 cm左右,充分显露股骨大粗隆、股骨干上段,利用定位器于大转子下端2.5 cm 处钻入克氏针至股骨头软骨10 mm 处。随后沿导针将针道扩大,将长度适宜的螺钉拧入,使针尾平齐股骨外缘,根据骨折类型选择适当的套筒钢板,并固定股骨干外侧螺钉。随后加压骨折端,并加固尾钉,操作完成后将切口逐层缝合。研究组行闭合复位PFNA 内固定治疗:麻醉、体位和参照组一致,于C 臂机透视下对患肢进行内旋内收,复位效果满意后于股骨大粗隆顶点上5 cm 处行纵向切口,长约3 cm,骨髓内腔开口将导针置入,并于扩髓后插入PFNA 主钉,安装钻头套筒,将导针钻入股骨颈内,使其处于中线偏下位置。确定导针位置后行侧身扩孔处理,打入螺旋刀片,于C 臂机透视下对刀片长度进行确认,将螺钉植入髓内钉远端位置并拧紧,操作完成后将切口逐层缝合。两组术后均抗感染治疗3 d,术后第2 天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功能训练,指导其进行床上屈髋训练,术后6周可指导其拄拐下地,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指导其逐步负重训练。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2)术后3 个月,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以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总分100 分,>90 分为优;80~90 分为良;70~79 分为可;<70 分为差。(3)统计两组术后股骨头坏死、切口感染、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 n 手(术m时in)长 术中(m出l)血量 术续后时疼间(痛d持)住(院d时)间研究组3059.61±2.37153.64±9.813.29±0.8310.51±1.68参照组3098.27±4.19206.49±10.345.36±1.2518.27±2.16 t 43.98820.3097.55615.532 P 0.0000.0000.0000.000
2.2 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术后3 个月,研究组髋关节优良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例(%)]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骨科常见病,多为外力间接作用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压痛、肿胀等,使患者正常活动受限,降低其生活质量。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因老年人多存在骨质疏松,在跌倒、扭转后容易发生骨折,及时采取合理的手段治疗对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促进尽快康复有重要意义。
对无手术禁忌证的患者,通常选择手术为首选治疗手段,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其尽早康复,而满意的复位及坚强可靠的内固定为提升手术效果的关键[3]。目前临床常用的内固定方法包括DHS 内固定、PFNA 内固定,不同内固定方法效果存在差异。DHS 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操作简便,固定效果理想,有滑动、加压功能,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多适用于稳定性骨折治疗中[4]。但受其设计因素影响,主螺钉力臂较长,应力主要集中于套管和螺钉交接处,容易引发断板、断钉等现象[5]。DHS 对患者创伤较大,可增加术中出血量,增加手术风险,且在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局限性较大,不宜早期负重[6]。
PFNA 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微创手术,术中可避免对软组织、股骨近端骨膜剥离,对骨折端生物环境的生物学固定要求进行保护,促进骨折断端尽快愈合[7~8]。此外,PFNA 更接近下肢力线,在生物学上具有一定优势,在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中适应性较强,利于早期负重[9]。骨折端闭合复位后,未清除骨折端血肿,螺旋刀片面积较宽,可提升近端骨折块稳定性[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个月,研究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闭合复位PFNA 内固定治疗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长、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