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非遗丰城花钗锣鼓价值解读

2019-08-14华东交通大学

民族音乐 2019年3期
关键词:丰城锣鼓音乐

■周 颖(华东交通大学)

丰城花钗锣鼓是江西地区鼓吹乐器乐乐种,流行于江西赣中丰城。它是丰城历史悠久且流传广泛的一种以唢呐演奏与打击乐器演奏并重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丰城花钗锣鼓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这不仅得到了音乐文化界对丰城花钗锣鼓的关注,还引起了政府、机构等对它的重视。同年,笔者跟随丰城市文化馆馆长何顺清等一行人来到孙渡镇对花钗锣鼓进行采风,近距离地观看了他们的演奏,不禁让人感叹其丰富多彩的节奏及慷慨激昂的演奏风格。其中,我们遇上镇里某户人家办喜事,村民们听到唢呐和锣鼓声响起时,纷纷赶来观看并表示祝福,随后围着哼唱。那么,村民们是真正的“欣赏者”吗?丰城花钗锣鼓为什么能够在纷乱的历史长河中保留其仪式、曲牌、演奏形式,并获得好评呢?下面,笔者对它的价值进行了解读分析。

■丰城花钗锣鼓的历史价值

史料记载:“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乡绅陈瑞在龙泉、太阿宝剑出土地建了一所龙光书院,除教授学生诗文外,还传授练习音乐。朱熹在《龙光书院心广堂记》中说‘植丛篁以供吟啸,疏莲沼以纵游赏,诵诗读书以识圣贤之指趣,弹琴鼓乐以歌先王之风化’。每年旧历三月初三,是宝剑出土纪念日,龙光书院中的雷焕祠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庆典活动。这一天,书院鞭炮齐鸣,鼓乐喧天,龙光书院成了集中展示各类民间音乐的舞台,它们在此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丰城花钗锣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清乾隆年间,丰城市民间唢呐演奏家熊海元将龙光书院演奏曲目记录整理,形成了丰城花钗锣鼓最早的宫调、乐队等音乐构架的雏形,并起名为“花草锣鼓”。清光绪年间,拖船蛟湖的徐莹甫为谋营生周游四方,汇各方艺人之所长,融南腔北调为一体,回乡后广带徒弟进行传授,在促进丰城民歌和民间戏曲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丰城花钗锣鼓曲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清末民国初,花钗锣鼓向着乐队编制化、曲牌体系化、打击乐节奏程式化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曲体结构严谨、乐队编制固定、演奏形式规范、节奏形态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乐种。

从上述记载得知,丰城花钗锣鼓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北宋时期,成型于明末清初,发展于民国初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随着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传承,丰城花钗锣鼓普及到了丰城每一个乡镇和村落,无论是边远山区还是丘陵平地,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必有它。丰城花钗锣鼓就这样慢慢地进入社会,走向市场,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

■丰城花钗锣鼓的文化价值

张紫晨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谈到:“民俗是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文化生活”。在制度一致性的定规下,在乡村礼俗生活中乐手们将音乐本体与其相辅相成,在服务于乡民的时候,把这种上下一致的音乐文化传统沉淀在乡村,在各种礼俗的应用中使传统音乐也得以世代延续。丰城花钗锣鼓是用传统器乐演奏传统曲牌的民间音乐,它生存于民俗活动中,因民俗文化而产生意义,并赋予它文化价值。

(一)社会交往性

丰城花钗锣鼓活跃在各个乡镇,参与一年四季都有的婚庆、上梁、寿庆、丧葬等活动。如七、八月间的“朝仙”,各地民众在花钗锣鼓的引领下纷纷云集寺庙,焚香燃烛朝拜菩萨,寺庙就成了一年一度各地花钗锣鼓相互交流、学习、展示演奏技艺的平台。还有流行于河西湖塘、隍城一带的大型区域性民俗活动“社火”,是一种大型人与神的交流活动,花钗锣鼓的演奏成了人与神交流的语言,表达了人对神的敬畏之情。除此之外,乐手们也有许多仰慕者。在笔者采风中,荣塘镇阳泗村花钗锣鼓班社的一位乐手谈到,有一个生长在花钗锣鼓之乡荣塘镇的姑娘,因长期受到花钗锣鼓音乐的熏陶,对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十分熟悉并且喜爱,认为那是直击心灵的音乐。她不停地追着班社学习花钗锣鼓,并和其中一位唢呐演奏员修成正果组成家庭。这位姑娘为了把丰城花钗锣鼓更好地传承下去,组建了荣塘镇第一个全为女子的班社。丰城花钗锣鼓作为集体活动,不仅提升了民间艺人们的演奏技艺,还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交流。

(二)凝聚与规范性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在其特有的环境下产生、发展和传承的,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审美取向、表现形式等也必然受到诸如习俗、信仰、宗教、道德、伦理等多种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艺术的功能取向则是由它所属的文化结构和模式所决定的,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人类学家普遍认为,文化是把人们联结在一起最为重要的原因,因文化的存在使得人们具有共同的观念和追求,并获得族群的归属感和统一感。

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丰城人,深受当地文化习俗的影响,从小学开始,每年的9月9日都会前往丰城大桥庙会进行朝拜祈福。在进园门前就能听见震耳欲聋的唢呐声和锣鼓声,与庙会仪式融为一体。这时乐手们就像指挥家一样,指挥着大家烧香、作揖、放鞭炮等仪式程序。虽然营造的环境喧嚣,但每个在进拜的人都显得十分安静,相互没有交流,甚至有些村民留下了眼泪。大家都处在丰城花钗锣鼓营造的氛围中,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包裹着某种共通性,表达着一种凝聚力。如此的音乐文化和生活习俗强化了他们的观念,获得了普遍认同,从而对每一位成员进行约束和控制,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与协调。

(三)慰藉心理性

传统民俗以婚丧礼仪为背景,在丰城地区的红白喜事仪式中始终少不了一种声音,那就是花钗锣鼓。其中,就葬礼仪式而言,笔者认为花钗锣鼓音乐本体对于“局外人”来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风俗习惯以及一种精神的寄托,把丰城花钗锣鼓乐班作为标榜自己孝行的手段。同时,在丰城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在葬礼仪式中没有花钗锣鼓演奏,死者便无法入土为安。意为人死后其直觉就终止了,唯有花钗锣鼓演奏的音乐,死者是能感知的。这说明丰城花钗锣鼓音乐不仅对死者是间接性的慰藉,也让亲人情绪得以直接宣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感悟到,丰城花钗锣鼓不单单是供欣赏和审美的,它与民俗相辅相成之存在,浸透着当地群众的人生价值和心理需求,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音乐文化。

■丰城花钗锣鼓的教育教学价值

在我们所生活的文化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容易被遗忘和丢失,保护和发展已是刻不容缓。德国哲学家兰德曼指出:“人在创造文化之后,就必须通过教育,努力使文化不再遗失。”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选择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等方式来促进文化与人的发展。丰城花钗锣鼓作为国家级音乐类“非遗”项目,是经过乐人们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是非常珍贵的且富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他所居住的地方文化的烙印,人的语言、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无不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在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唯度无疑就是文化,尤其是地方文化。丰城花钗锣鼓经历了丰城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成为了丰城人民的音乐,属于优秀的地方音乐文化。在采风过程中,笔者对花钗锣鼓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全面地了解,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从谱例上看,旋律为D徵调式,打击乐之间体现了嵌档让路的传统器乐技法原则。

从丰城花钗锣鼓的各曲牌来看,运用了中国民间音乐的五声调式、传统音乐旋律的发展手法,融合并改编戏曲、民歌、曲艺音乐,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爱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拓宽音乐视野。从丰城花钗锣鼓的器乐来看,分为唢呐和打击乐。它们都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族民间器乐,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唢呐对于气息的控制有着严格的要求,打击乐对于力度、速度、音色的变化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再者,从“花草”改以“花钗”二字,表现出了打击乐钗活灵活现且丰富多彩的节奏形态。丰城花钗锣鼓每件乐器都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不仅曲目繁多,内容花样也多,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音乐素养,建立本土音乐文化意识。

如今经济发展迅速,各种音乐形式、类型与时俱进,各类音乐作品层出不穷,导致印于丰城人民心灵或记忆中的声音逐渐淡化。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把它延续下去,让学习者在所处的社会生活中感受音乐、理解文化。

■结 语

文章分析研究了丰城花钗锣鼓的三个重要价值,分别是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城花钗锣鼓,是流淌在赣中丰城大地上的一股古老血液,为研究丰城的历史文化、音乐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实物佐证,以其独特且典型的艺术特色成为丰城人民特有的印记与标志。综上所述,了解到在丰城地区无论是民众迎神拜社的各种仪式、民间婚丧嫁娶的各种礼俗,还是现代生活庆典、表演或娱乐活动,花钗锣鼓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手段,直接反映出了丰城花钗锣鼓在丰城地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民

猜你喜欢

丰城锣鼓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丰城岳家狮传承与发展研究
丰城“山区片”五乡镇方言语音差异探析
浅析丰城话与樟树话的语音差异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试论潮州大锣鼓的艺术特色
音乐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