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性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2019-08-14冯义朋赵晓庆

大陆桥视野 2019年7期
关键词:集约城市化耦合

文 / 冯义朋 赵晓庆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化发展规律和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熵值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构建和完善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全国和省域等尺度上探讨了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及其动力机制。本文以江苏省作为研究区域,在探究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以及13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的前提下,研讨两者之间存在何种联系,同时对于13个地级市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展开分析,以达到为江苏省的相关政府部门制定集约利用城市土地的政策奠定理论基础。

二、研究区概况

江苏省坐落于我国东部沿海,共计13个地级市。地理坐标定位在北纬30°45′-35°20′、东经116°18′-121°57′之间,临近黄海,与浙江、上海、安徽、山东等省市接壤,省内有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等河流。江苏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从中国地图来分析与南方北方都有联系,因此植被、气候等也包含南方和北方的相关特征。地形主要是平原,陆地边界线3383千米,面积10.72万平方千米,占中国的1.12%,根据江苏省年鉴表示,城市居住用地面积达到95611公顷,城市工业用地达到76839公顷,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327900公顷,其中主要用地类型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建设用地。截至2017年,江苏GDP8590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7189元。截至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029.3万人。

三、研究背景

(一)国外研究的现状

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21世纪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主攻领域。但由于我国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加之城市化进程,城市土地的粗放利用愈演愈烈,城市呈现出饼状的扩展。由此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土地利用结构受到影响,农业生态变差,环境恶化,城市病展现,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

国外的相关研究机构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一是根据土地集约利用原理对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进行探究;二是研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持续利用的理论方法与规划模式;三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考虑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以此研究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具体模式例如“国际发展”“智能增长”,研究的成果证明从现有城市土地出发,只要能做到城市空间的合理扩展就能对城市的恶性扩散带来了很好的阻碍效果。

(二)国内研究的现状

国内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出发:一是通过研讨国外的相关理论成果与我国现实情况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的理论;二是通过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等方面,利用实证研究以及定量评价的方法,对土地集约利用展开研究。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适度的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起着促进作用的,与此同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也正向作用在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上。由此可以论证出两者的耦合和协调性关系。通过调研,我们看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能更好地达成社会-生态-经济三者结合的效益最大化目标,符合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是在特定的城市,它的水平还是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各市的城市化程度不一。通过仔细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进程,从最开始的人力资本型集约发展到资本技术型集约,接着是结构型集约,最后趋于生态型集约。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由于两者的密切关系,就要根据特定的城市分析其城市化水平,来制定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不过我国研究现状都立足于定性研究缺少定量分析,实证分析就更加缺乏。

(三)研究的意义

城市化是人口不断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随着第一产业比例下降,社会中第二和第三产业比例不断提高,农业地域也随之渐渐向城市地域改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速轨道,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人民的幸福感再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城市化的早期,由于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情况,致使发展模式粗放,间接性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不难发现的是,表现尤为明显的是在城市化初期城市化水平受到了限制,主要原因是城市土地非集约利用。与此同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也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因此探究两者的关系成为城市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存在任重道远的意义。

四、理论基础

(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

探讨两者交互耦合机制是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的必要基础,也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前提。提高社会总体经济效益是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的目标,前提是满足生产生活合理环境水平,在现有生活设施和平均先进生产技术的标准下,实现土地资源投入产出的最大化。

(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关系

城市化是乡村的城镇化,是随着国家、地区经济的显著增长,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产业结构的迅速优化,社会逐步完成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转变为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的社会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居民工作的转换、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和地域空间的转化

由于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中,由此带来的问题也在逐步激增,非农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非农产业的不断壮大,伴随而来的城市地域的持续扩张。忽视了城市空间内涵立体式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外延平面式无序扩张,集约利用的水平滞后。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特定的城市,它的城市化水平有其特定的表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也有特定的表现,不论是在利用强度还是类型和形式上都有很大区别。因不同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不一,对土地利用的标准也不一。由此可见,两者存在密切的交互耦合关系。

五、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性评价指标

(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集约利用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并且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承载空间。“投入到产出”是我们的理论线索,由它来制定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标准。本次研究过程基于葛京凤、韦素琼构建的水平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了六个方面:一是土地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就是各类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率;二是土地生态效益,也就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和地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三是土地的投入强度,也就是在单位土地上投入的财力与人力;四是土地的利用程度,也就是单位土地面积的承载情况;五是土地社会效益,也就是每平方千米医院数、学校数与人均蔬菜占有量;六是土地可持续度,即非农人口、GDP、绿地与建成区增长弹性系数(表1)。

(二)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化的内涵是综合性的,内容涵盖了生态发展、经济发展、人口变迁、空间地域结构调整、社会文明进步。例如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改变,农村生活方式与城市生活方式农村地域的改变,农业地域与非农业地域的改变,同时在一个区域内人口、社会、空间、经济相互联系,四位一体的复杂进程。本次研究过程基于李玉双、刘浩的理论,与江苏地区进行具体情况分析,选取12个指标,分为人口、经济、社会、景观生态四个方面,以此来建立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指标(表2)。

六、结论

本文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性的角度出发,结合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资源管理理论、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生态经济学等理论,以及参考国外专家和国内专家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两者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深入研究两者的内在联系,旨在发现两者耦合协调性评价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具体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性评价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推动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表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表2 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猜你喜欢

集约城市化耦合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日本“缩小意识”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分析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