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层与泥土”导写及例文
2019-08-13姜有荣
[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可以高到云层里,也可以低到泥土里。愿你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也愿你低到泥土中,還会留有云层的味道。
[导写]
这是一则关系型材料作文题。其中,通过“泥土”和“云层”的比喻,启迪人们思考“身”与“心”之间的辩证关系。前一句“一个人,可以高到云层里,也可以低到泥土里”,说的是“身”是处在“云层”之上(高处),还是“泥土”之中(低处),往往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常常是“不由己”,亦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后一句说的是“心”可以有主观能动性,它是“由己”的,是可以随人的精神、意志来改变的。其中,“愿你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一句说的是,即使“身”处高处的“云层”之上,“心”也要能下得来,下到“泥土”之中,能接地气。缘于此,方有马一浮的“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诗句。“也愿你低到泥土中,还会留有云层的味道”一句说的是,即使“身”处“泥土”之中,低到尘埃里,“心”也要能上得去,心事孥云,有一定的胸怀、境界、气象、格局。缘于此,方有王尔德的“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然有人仰望星空”的名言。人只有既尊重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云端里爱诗,在泥土里生活,在岁月中一直洒脱”。
[佳作展示]
[议论文]生在井隅,心向璀璨
阜宁中学高一( 18)班
陈思益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刚刚落下帷幕,外卖小哥雷海为逆袭夺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雷海为最喜欢的一句诗,也是这句诗陪他走完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全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雷海为的生活并不容易,他从小虽多方求学,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进入大学深造。
但是,处境的艰难并没有阻止他对古诗词的热爱。他一直坚持着背诵古诗词,这一坚持就是十八年。在送外卖的路上,雷海为甚至都能背上几首古诗词。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外卖小哥,身份卑微,就停止对古诗词的热爱,他始终保持着云层的味道。
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说过:“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外卖小哥雷海为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时就报名了,但可惜的是,他未能入选。但是,雷海为并没有因此放弃,第三季时,他再次报名,最终成功地入选百人团。接下来,一路过关斩将,雷海为闯进了总决赛。
在总决赛中,雷海为的对手是第二季的亚军、北大才子彭敏。但是,雷海为凭借扎实的诗词功底和镇定的临场发挥,最终击败了彭敏。彭敏这样评价雷海为:“他才是真正的高手,就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
在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夺冠,一下子将雷海为推到了云层,各大媒体、公司开始包围这个外卖小哥。在谈及自己的未来规划时,雷海为表示将继续在杭州做外卖小哥。过几年,也许会回到家乡,从事养殖业。雷海为还说,他永远都不会放弃对古诗词的热爱。我想,这应该是人们最想看到的吧。当一个人高到云层时,他还能够想到泥土的气息。我感受到了外卖小哥雷海为的博大情怀。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被功名利禄蒙蔽了双眼。当他高到云层时,便忘掉了自己从哪里来,忘掉了泥土的气息。这样的人,当他低到泥土中时,一定会沮丧、失意,也不可能留有云层的味道。身处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还是让我们学一学外卖小哥雷海为吧!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时时留有云层的味道,又带着泥土的气息。
[评析]本文的亮色在于用例新颖而典型。言其“新颖”,是因为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得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是2018年第二季度的一大新闻,占据了诸多媒体的头版头条,堪称新颖、抢眼。言其“典型”,是因为雷海为成名前是一草根,埋在泥土中,但诗意她生活着——忙里偷闲地读诗、背诗;成名后没有得意忘形,还记着自己从哪里来,而且能从云层回到泥土中,继续送外卖,以后还准备回乡从事养殖。一例贯之,一以当十,堪称典型、有力。本文给我们的写作启迪是,用例之妙,选得精要靠眼光,析得透要靠功力。
[记叙文]
能观风行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16)班
王立群
园子再小,也要栽柳。
园子本是教学楼,弛本是一位国文老师。如今学校没了,他成了守园人。
不再上讲台,他如今一顶凉帽,一把锄头,给这园子锄锄草,活脱脱一位农民大爷,黝黑的面容下一双明眸倒炯炯有神,一如他曾经的样子。
一株柳吸收日间阳光、夜间月华,几年来,倒也苍劲挺拔,容得下一人斜倚。他时而卧,时而倚,捧一本唐诗宋词读得津津有味。
风是柳的情人,一至春日,柳必垂,风必穿花拂柳而来,吹乱了他的银丝。
一位十足的“柳下客”。
有庄稼人打趣:“守个园子还倚个柳,锄个草还捧本书。”
他也不理。他不是教书先生了,可情怀还在;他成了守园人,可追求还在;他已低到泥土中,但不会忘却云层的味道。
我有一次问:“为什么还要栽一株柳在园中央?”
“贾平凹有句话我很喜欢,你回去读读再来。”玄玄乎乎的,我到哪儿找去?纵然这般想着,还是把贾平凹的书找来翻来覆去地看。
“可是这一句‘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能明灭萤火,能观风行,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背完这句,我却颇感尴尬:对着一位头戴凉帽、皮肤黝黑的“农民大爷”谈论散文,着实有点怪异。
他似看出了我心中所想:“没错,是‘能观风行!如今我乃一介老农,但老农就不能观风行了?谁限定的?”听罢,我顿感醍醐灌顶。即使低到泥土里,却谁也不能阻挡一个人留着云层的味道,剥夺他仰望星空的权利;只要你不自轻自贱,仍有这份洒脱与兴致。
我怀着满腔敬意慢慢退了出去,留给这老人一方静谧,一方可观风行的柳园。
林间松韵,石上泉音,草际烟光,水心云影,这些美景都在《菜根谭》中一一浮现,重点不在景,而在人,若是随身份之变化而失却原来的追求,即便你就是陶潜,也不再是陶潜了。思及此,顿觉自己的粗鄙。
又是一年春来到,我站在阁楼上眺望,想着如今这风必是仍吹着园中那株柳的,不知柳是否又茂盛了些?正如此想着,一团绒絮飘至眼前,我伸手一拈便握住了它。抬眼望去,竟是满城风絮。
“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愿你低至泥土时,也能观风行。
[评析]本文讲述了一个守园人的故事,他虽然不再担任国文老师,却仍飘逸着书卷气,心中怀有对生活的那份诗意。何以能如此?皆因其“放下—了身份的云泥之别,故而一颗心能轻盈地飞起来。对柳絮的描写是本文的神来之笔,这哪里是“柳絮”在飞?分明是“柳下客”的一颗心在飞!“我”因为读懂了他的这颗心,故而能“伸手一拈便握住了它”,而“抬眼望去”,则见“竟是满城风絮”。真个是思羽飘飞,余韵袅袅。
[散文]
根里风华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16)班
高旭东
正是初春,小城烟雨濛濛、杨柳依依。
我沿着青石板向小巷深处走去,敲开那扇古朴的红木雕花大门,来到先生家中,一览那满室的根里风华。
“紫檀有幸邀李杜,一阁根雕透乾坤。”望着这一室形态各异、独具匠心的根雕,心中禁不住感叹。
先生是小城中有名的根雕家,其技艺出神入化,无人能敌。城中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垂髫小儿,提及先生的根雕,莫不拍手称赞。
先生的作品多以人物为主,形神兼备,静观虽无语,貌相却生神。或似西施出阁,翠髻高耸绿鬓虚;或如先贤大德,高歌畅怀颂古今;或像蛟龙猛虎,惊涛震谷吼百兽……我心中惊叹,要有何等的匠心技艺,才能如此“化腐朽为神奇”,使这根雕洋溢出“七分天成,三分人为”的自然清新的气息?
先生不久前刚从山中回来,研究最为本色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带回了些他亲手收集的树根。先生让我随意观看,他顾自拿起一截树根,雕刻了起来。
我来到先生身边,想要一睹其独运的匠心与高超的技艺,不想先生却只是持着刀,在树根上刻着单一的直线。我不禁生疑,先生已是技艺高超的雕刻大家,为何还要不厌其烦地刻着这单一的直线呢?
先生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淡淡地笑道:“不论有了怎样的技艺,最基础的不可忘。越是基础的越有生命力,越是基础的越有迁移力。我时常想起年轻时,自己并不懂什么技艺,就是靠在这基础上下笨功夫,才一步步地走到了今日啊!”
一时间,我恍然大悟,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震惊。一个人,在高到云层时,还应想到泥土的气息,先生不正是如此吗?他虽已拥有了常人望尘莫及的独特匠心与高超技艺,却仍不忘从前,不骄不蹂,在那一截截木头上刻下属于自己的根里风华。
静静地站在一旁,我不言,先生亦不语。我看着他手起刀落,木屑飞舞,刀速越来越快。我只觉那单一的直线中似透出苍劲质朴的气息,那树根竟玲珑剔透了起来。
先生说,他不敢忘初心,时常回忆从前,又不断拓宽视野。他想以最好的技艺将祖辈的手艺传承下去。
我颇有感触,像先生这样,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不骄不躁,不断前行,方能立于巍巍山巅,成就自我。我们为人处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告别先生,走在烟雨濛濛的小巷中,回想起先生的话,心下叹服。
刀雕百物,烛照人生,处于云层时,定不能忘却泥土的气息。
[评析]本文讲的是根雕之事,说的却是道——从艺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这个“道”是什么?是“越是基础的越有生命力,越是基础的越有迁移力”。这个基础是“本”,有了它,才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只有坚守住它,才能不“乱花迷眼”“舍本逐末”。“缘事生理”是散文写作的基本技法,“缘事”可生“事趣”,故而可读,“生理”可生“理趣”,故而耐品。但要用好这一技法,需要修炼两项功力——“入乎其中”,才能使“事”“有生气”;“出乎其外”,才能使“理”“有高致”。
[杂文]
生而有翼,
低入泥中又何妨?
阜宁中学高一(10)班
岳萌
一位诗人说:“你生而有翼,为何竞愿一生匍匐前进?”
是啊,我们生而有翼,可以高飞到云层里;但人生难免起起落落,低到泥土里有时也在所难免。自然,当你在云层飞翔时,不要忘了泥土的气息。
私以为,若能淡然面对人生的處境,必是已参悟透了生活的真谛。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读到这联语,便想起沈从文先生。在“文革”动荡的日子里,先生被遣送到边远的农场“改造”,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他却在给黄永玉的信中写道:“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我们惊羡于先生的隐忍平和,更敬佩先生对境遇变化的适应能力。纵使记忆沉淀,相信那早已泛黄的信纸上,依旧可以闻到淡淡的荷花香
从高在云层的文学大家,到低到泥土的“劳改犯”,先生没有因为身在云层,就忘记了泥土的气息,也没有因为人生的巨大落差而自暴自弃。恰恰相反,先生在那边远地区静心修身,为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文革过后,先生又回到了云层。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他以简单朴素的方式提出深刻的问题。
放眼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与日俱增的生活压力,无数被现实击碎的梦想如同泡沫一般化为碎屑。人们忘了诗和远方,只是盲目地追求房子、票子、车子、位子。正如北岛所说:“竹篾般单薄的思想,编成的篮子/盛满盲目的毒蘑。”然而,用金钱堆积起来的阶梯能通向云层吗?
够了,该醒醒了!那用金钱堆砌起来的阶梯,无法让人成为凌云之鹤,却可能将人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人们为名利所困,为金钱所扰,精神世界日益贫瘠。纵使庭院里草木葳蕤,我们的精神世界亦可能满室荒芜。
鲁迅有言,以精神的富足坦荡于物质的贫瘠。从飞翔于云层之上,到降落下来贴近泥土,变的只是高度,不变的则是内心与精神。
我们生而有翼,即使低到泥土,又何必为了迎合世俗的眼光而迫不及待地飞回云层呢?静下心来,修身养牲,一飞冲天的日子终究会到来。
在这个物欲横流、紫陌红尘的世界里,我们应学会淡然面对人生的处境,只要我们生而有翼,低入泥中又何妨?
[评析]本文将沈从文在动荡年代中的淡然、笃定与当代人在浮华年代中的摇摆、盲从做了鲜明的对比,一热一冷,一庄一谐,一“泪中含笑”一“笑中含泪”,由此生发出了浓浓的杂文味。“生而有翼”中的“翼”是什么?是一份执念,一份定力。有了它,即使低到泥土,亦可得其滋养;高到云层,亦不会忘其初心。有了“翼”这一妙喻,不仅将“云层”与“泥土”巧妙地联结了起来,而且化抽象为形象,真乃“亏他想得出来”。(姜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