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小说鉴赏难点例解

2019-08-13屈伟忠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意蕴示例本题

屈伟忠

小说鉴赏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查内容。下面,仅选择小说阅读考查上的七个常见难点,结合历年高考真题的实例予以解析。

难点一:分析标题的合理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小说亦然。标题往往是作者经过精心构思、反复揣摩确定的。分析小说标题(篇名)的合理性,要结合其功用,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1)情节结构方面,往往是揭示叙事的线索,有引起悬念、概括主要情节的作用;(2)人物塑造方面,有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3)表现主题方面,有象征、暗示主题的作用。

[示例1](2014年浙江卷14题)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选文:王伟锋《走眼》)

小说选文讲的是两个古玩店老板斗法的新版“买椟还珠”的故事。“云芳斋”的李老板用一块质地“不怎么样”的玉诱使“珍宝斋”的赵老板“走眼”。没想到那玉虽然一般,装玉的古檀香木盒子卻是上等珍品,结果,不是赵老板走了眼,反倒是李老板自己走了眼。分析作品时,首先要留意文本中多次出现了“走眼”一词,因而要考虑到它在情节方面的线索作用;其次,全文围绕着主人公表面上的“走眼”和反面角色真正的“走眼”展开,“走眼”一词就有言简意赅地概括小说情节的作用,或者说揭示了小说的主要事件;最后,“走眼”一词内涵丰富,细究其意,除了表面上的古玩鉴赏,还有深层次的人品鉴定,因而它含蓄地表现了主题。

本题答案为:

①“走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走眼”是全文的主要事件。③“走眼”在文中具有正话反说的效果,较好地突出了主题。

难点二:分析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物”的作用

小说中往往有反复出现的“物”,这个“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物品,而是小说展开的重要道具,对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要注意其在情节上的线索作用,在人物塑造上的陪衬、对比作用,在主题上的象征、暗示作用。

[示例2](2014年全国新课标乙卷11·2题)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选文:刘庆邦《鞋》)

小说的标题是“鞋”,“鞋”又是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物”。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叫守明的农村女孩,她为自己刚定亲的未婚夫精心地做了一双鞋。小说便是以“做鞋”“送鞋”为主要情节;深入一点看,“鞋”的背后既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又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女子用特别的行为方式表达的情感。因而,“鞋”涉及到情节、人物、风土人情(社会环境)等因素。

本题参考答案为:

①做鞋是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埭,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难点三:分析、概括主人公形象及配角人物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作用的题目是小说鉴赏最为常见的考题。对于小说主人公;一般是以概括人物形象的方式考查;对于小说的配角,则一般考查设置这一人物的作用。人物形象概括的“公式”是:“人物形象=品质性格+身份”。重点在于把握人物的品质性格,而人物的品质性格又是从他的所言、所思、所行上见出的。闼此,概括人物形象,就要具体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表现。小说的配角(次要人物)一般是为了刻画主角形象而设置的,有些配角出场是为了引出主角,有些则是用来衬托主角。

[示例3](2014年江西卷17题)概括文中铁良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选文:阿城《抻面》)

铁良是阿城小说《抻面》的主人公,文本主要写了铁良的三件事:一是他对公私合营态度的转变:二是他抻面技术的高超,这是小说的重点;三是铁良对恩人的态度。另外,在谈“醒面”时铁良讲了一句“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的意味深长的话。根据这三件事和这一句话,便可经过分析与概括,得出答案。

本题答案为:

抻面手艺高超:本分敬业:知恩图报:有生存智慧。

[示例4](2013年湖南卷15题)“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选文:[法]奥杜《未婚妻》)

小说的故事在法国的一列开往巴黎的火车上展开,主人公是进城看望即将结婚的儿子的一对农民夫妇。“看报纸的旅客”只是配角,但是正是他的“玩笑话”(“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将农民夫妇与“我”(即被“看报纸的旅客”戏称为“未婚妻”的女孩)构成关联。这个人物对小说主题的揭示没什么作用,但是对形成主要人物间的密切关系,对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却有关键作用。

本题答案是:

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的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难点四:分析小说情节的合理性

分析小说情节的合理性,既要考虑情节运行的规律,又要考虑作者的意图,因而难度较大。具体涉及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情节上前后是否呼应;对于表现主题是否有深化作用。答案一般是开放性的,理论上认为合理或不合理都可以,但是一般选择认同原文的情节安排,因为这样阐述理由比较容易。

[示例5](2009年辽宁卷11·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选文:贾平凹《遗璞》)

贾平凹笔下的“遗璞”,是山沟里河滩上的一块巨石,传说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据说石中还孕有玉璜。小说中,这“遗璞”是村庄历史的见证,也被老一辈人视为珍宝,就连当年被“流放”到这遗璞村的大干部老贾,也是与它相伴熬过了艰难的岁月。但蛮儿等一帮年轻人却并不那么看重遗璞,为了修水渠,他们在一天黎明时把巨石炸开,取为石料。如此,小说中巨石的命运,就折射出两代人的观念的分歧;而且,小说写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炸掉遗璞,也有告别旧传统的象征意义。因此,“炸石”的情节安排是否合理,就是一个见仁见智、可以思考讨论的问题。

参考答案如下: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笔者以为,相对而言,观点二的三条理由显得比较勉强,从答题得分的角度,选择“观点一”比较容易得分。

难点五:分析情节设置的艺术性

小说的情节设置艺术体现了作家的艺术匠心和小说的艺术价值,常见的小说情节设置的艺术包括:1.悬念;2.误会法;3.结尾突转(反转);4.留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5.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6.对比;7.重复;8.以小见大;9.摇摆;10.延迟;11.层层推进。在同一篇小说中,可能使用多种手法,而其中某一种更为突出。有些作家特别喜欢用某种手法,比如欧·亨利就特别喜欢用“结尾突转”的手法。

[示例6](2013年全國新课标乙卷11·4题):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选文:[阿根廷]莱·巴尔莱塔《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这个题目有相当的难度,属于小说情节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还必须通观全文来作答。通读全文,不难发现考题所说的两个场景(“影子表演”与“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内容上看,场景气氛明显各异,马里诺在两个场景中的行为、神态也迥然不同;从小说主题方面说,前后场景的巨大反差,让人增添了对马里诺这样的底层艺术家悲惨生活的同情;从艺术手法上说,影子的“虚”与生活的“实”形成对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本题的参考答案为:

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

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凄凉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

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

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

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

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难点六:鉴赏人物语言

小说的语言比散文更为复杂,因为除了作家的叙述语言,还有千差万别的人物语言。人物语言是更具个性化的语言。作家的人物语言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不同性格、身份、文化素养,还要顾及故事的特定场景,以及地域风情等。因而鉴赏小说的人物语言,还必须与影响它的诸多因素关联起来。

[示例7](2007年湖北卷18题)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选文:杨闻宇《日月行色》)

首先,本题的答题指向很明确,就是要对“人物语言”进行赏析。但是,题目并未规定应分析哪一个人物的语言,因而,可从小说的全部人物中做出选择。其次,要确定人物对话中哪些句子更有分析价值。最后,要注意分析的重点是语言的“特色”。作者笔下的人物是西北山村的青年农民,因此,人物语言便带有浓郁的西北风味。而且,文章写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故事中的青年男女对待恋爱的态度是矜持、羞涩的,因此人物语言往往具有含而不露的特点。从人物性格来看,文中的“她”聪敏、灵性,因而“她”的语言又是俏皮、活泼的。

本题的参考答案是:

①地方色彩鲜明。比如,“老人经的事稠”一句中的“稠”,在当地方言中是“多、丰富”的意思。用这一方言词,使得语言生动,富有地方生活气息。

②符合山村情侣的身份与心理。比如,“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相中了我?”这一问话,体现了山村女子初恋时欣喜、羞涩的微妙心理。

③富有生活情趣。比如,女子说“灵性人是鳖熊的奴”,便含蓄俏皮,富有情趣。

难点七:探究意蕴

意蕴,即内在的含义。好的艺术作品,无论是音乐、画作还是诗文,其意蕴都是很丰富的。这意蕴,来自创作者的情怀与天分,来自艺术品自身的内容与特点,也与作品产生的环境与时代相关。意蕴与主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为,主题即主旨,往往是比较集中、相对单一的,而意蕴的外延则要宽广得多。探究小说的意蕴,意味着要运用发散性思维,要多角度地把握小说的内涵。当然,我们不妨把小说的主题看成作品最为重要的意蕴。此外,小说的意蕴相对比较含蓄,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作品的情节、人物、环境等细加思考,既要从小说的整体上做宏观的把握,又要在微观的细节上揣摩玩味。

[示例8](2012年福建卷15题)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选文:梁晓声《双琴祭》)

小说《双琴祭》讲的是一个让人非常遗憾的悲剧故事:两棵特意培植的好树被精心做成了两把最好的小提琴,两把琴也一起找到了最好的主人、演奏者,他们曾珠联璧合,演奏过最动听的乐曲;然而,由于外界的流言,两位演奏家分了手,并从内心生出对对方的嫉恨,最终一死一疯,琴毁人亡。小说的题目是“双琴祭”,小说情节的展开是以琴为主体和线索的,那么意蕴探究就首先要从琴的经历与命运来考虑。小说既写琴,也写人,两个演奏家的悲剧令人深思,这是意蕴探究的又一个点。人与琴的悲剧有共同的原因,人们的“古怪心理”难辞其咎;由物而人,再到人的心理,意蕴的探究又更深入了一步。而如果跳出小说的具体故事情节,则“琴”和“演奏家”都具有象征含义,他们的败坏意味着美好事物的毁灭。然而,无论是被毁灭者还是旁观者,都缺少自省,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毁坏美好事物的责任,这恐怕才是令作者最为悲恸且真正要“祭奠”的。

基于以上分析,本题的答案要点是:

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埋灭:④悲悯世人毁坏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猜你喜欢

意蕴示例本题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10秒记忆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飞吧,云宝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中考“仿写”题解题技法指津》参考答案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