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师应具备的特殊教学能力
2019-08-13刘春英
刘春英
摘 要:中学物理教师不仅具备一般教学能力,还要具备演示实验能力、指导实验能力、探究和创设实验能力、自制教具能力。
关键词:演示实验;指导实验;自制教具
教学能力是教师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它包括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物理学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背景,以最基本的概念、规律和科学方法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最新信息为补充。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精确性等特点。正是基于物理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除了具备上述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一些特殊的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特殊教学能力包括:演示实验能力、指导实验能力、探究和创设实验能力、自制教具能力。
一、演示实验能力
物理课上,教师利用实验器材,通过动手操作同时辅以语言上的启发诱导,幫助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已经发现的物理概念、规律,这便是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要求教师的操作规范,实验短小而精练,实验现象明显、清楚,而且要尽可能一次成功。只有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先实验,后讲授,让实验为讲授做辅助,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养成思维围绕问题展开的良好思维习惯。这样,在学生观察完演示实验后,会主动思考:将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等问题。
二、指导实验能力
这种能力是指在学生实验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猜想,如何操作实验,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如何进行理论分析,如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所以,物理教师具备出色的指导实验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操作实验呢?第一,引导学生在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猜想,掌握实验原理,了解实验器材,然后明确实验需要直接测量得到的物理量数据,最后还要明确实验方法。第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调整、修正实验方法,准确纪录实验数据。第三,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实验中获得的零星、分散的感性认识,经过分析综合,内化提升,得出实验规律。第四,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得出的规律,总结实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
三、探究和创设实验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也在迅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物理教师勇敢钻研,创新实验。我们作为经济还不发达地区的物理教师,就应该利用好身边的生活器具,千方百计地研究和创设出新的、合理的、更加直观、效果更加明显的实验,使它更富有启发性和诱导性,增强教学效果。但我们要注意,我们的实验,一定不要偏离物理规律,要科学、合理,效果更清晰、明显才好,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自己会走路的杯子。
材料:杯子一个、蜡烛、玻璃、两本书、水。
操作:
1.用一块玻璃板,放在水里浸一下。
2.玻璃一头放在桌子上,另一头用几本书垫起来(高度约5厘米)。
3.拿一个玻璃板杯,杯口沾些水,倒扣在玻璃板上。
4.用点燃的蜡烛去烧杯子的底部,玻璃杯会自己缓缓地向下走去。
思考:杯子没有腿,它是怎样从上面走下来的?
讲解:当烛火烧杯底时,杯内的空气渐渐变热膨胀,要往外挤,但是,杯口是倒扣着的,又有一层水将杯口封闭,热空气跑不出来,只能把杯子顶起一点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就自己下滑了。
四、自制教具能力
有道是“瓶瓶罐罐做实验,拼拼凑凑学物理”。自制教具就是教师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和一些废旧物品,自己研制出来的一些能够用于实验的器材。教师的自制教具能力体现出教师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而且自己研制出来的教具更贴近生活,可以消除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恐惧心理,同时也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兴趣。所以说,自制教具也是一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自制教具的材料一定要选取生活中的废弃物和经济实惠的物品。结构要简单,制作要方便,操作要便捷,最重要的是现象要明显。例如:我们可以用废弃的可口可乐塑料瓶制作一个简易的能量转化的装置,用易拉罐瓶制作风车等。自制教具既能够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又能够改变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既节约了经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赶快行动吧,我们的物理老师!
总之,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出色地完成教学,那么具备以上特殊的教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