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饲养方式下黑羽番鸭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

2019-08-13陆艳凤韩大勇孙国波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2期

陆艳凤 韩大勇 孙国波

摘要: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培育的黑羽番鸭为试验素材,开展高产期笼养组和平养组黑羽番鸭公母鸭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母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肌酐含量笼养组显著低于平养组(P<0.05),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笼养组显著高于平养组(P<0.05);公鸭平养组血清中AST、UA、SOD活性显著高于笼养组(P<0.05),ALP显著低于笼养组(P<0.05),睾酮(TES)含量极显著低于笼养组(P<0.01),表明不同饲养方式对黑羽番鸭血清生化指标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黑羽番鸭;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分析;饲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 S83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02-0159-03

番鸭是优良的瘦肉型鸭,黑羽番鸭是通过法国番鸭与中国番鸭(黑羽)杂交选育而成,具有“五黑”特征和小型优质化的特点。为了全面了解黑羽番鸭生理生化特点和变化规律,揭示不同时期、性别、饲养条件对黑羽番鴨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对黑羽番鸭不同饲养方式(笼养与平养)、不同生理周期(繁殖期、休产期)的血清生化指标和生殖激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表达规律,为丰富黑羽番鸭种质特性档案资料和标准化规模饲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试验于2016年4—12月在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内进行。选取进入高产期黑羽番鸭母鸭200只,分别进行笼养和平养试验。另选择成年黑羽番鸭公鸭70只,也分半进行笼养和平养。

1.2 饲养方式

本试验主要涉及笼养和地面平养2种饲养方式,黑羽番鸭在不同饲养方式下的具体饲养操作要求参照2016年1月颁布的泰州市地方标准《黑羽番鸭繁育技术规程》(DB3212/T 137—2016)中的相关规定。1.3 血液采集

试验鸭群在不同饲养方式下饲养1周后,对高产番鸭空腹翼静脉采血8 mL,静置1 h,分离血清,低温保存送实验室测定。待该鸭群进入休产期后,再次进行血液采集。公番鸭也在同一时间段采集血液,测定相关指标。

1.4 测定指标

血清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移酶(γ-G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尿素氮(BUN)、肌酐(CREA)、尿酸(UA)、葡萄糖(GLU)、钙(Ca)、磷(P)含量等。

血清生殖激素指标:公番鸭测定睾酮(TES)含量,母番鸭测定孕酮(PRG)、雌二醇(E2)含量。

1.5 数据分析

测定数据以Excel录入整理后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饲养方式下番鸭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

2.1.1 不同饲养方式对高产期母番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试验鸭群在进行笼养和平养条件下,高产期母番鸭血清生化指标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笼养组黑羽母番鸭血清ALT、AST活性和CREA含量显著低于平养组(P<0.05),而ALP、SOD活性则显著高于平养组(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余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在笼养条件下,高产期和休产期母番鸭血清生化指标检测见表1、表2,高产期番鸭血清TP、CREA含量及SOD活性明显高于休产期,其余指标均差异不明显。

2.1.2 不同饲养方式对休产期母番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与高产期相比较,除血清ALT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指标的差异性均与高产期一致。在平养条件下,高产期番鸭血清ALT、AST、SOD活性及CREA含量明显高于休产期,AST/ALT、ALP活性则明显低于休产期,其余指标均差异不明显。

2.1.3 不同饲养方式对公番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同饲养方式番鸭血清AST、ALP、SOD活性及UA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

2.2 不同饲养方式对番鸭血清生殖激素含量的影响

2.2.1 不同饲养方式对公番鸭血清生殖激素含量的影响 笼养和平养条件下公番鸭血清TES含量见表4,结果表明,笼养条件下血清TES含量极显著高于平养(P<0.01)。

2.2.2 不同饲养方式对母番鸭血清生殖激素含量的影响 由表5可知,不同饲养条件下母番鸭血清PRG含量有一定差异,笼养组均高于平养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高产期母番鸭血清PRG、E2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休产期(P<0.05或P<0.01),并且笼养高产期母番鸭E2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0.01)。

3 讨论

已有法国白羽番鸭、中国番鸭(贵州番鸭、福建番鸭等地方番鸭)以及番鸭与家鸭杂交鸭——半番鸭血清生化指标的研究,但对黑羽番鸭仍未见相关系统的报道。

3.1 饲养方式对番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关于家禽饲养方式及血液生化指标分析的报道较多,但将二者有机结合进行讨论分析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发现,黑羽番鸭在笼养和平养条件下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母番鸭高产期血清ALT、AST活性和肌酐含量笼养组要显著低于平养组(P<0.05),血清ALP、SOD活性笼养组显著高于平养组(P<0.05),其余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而休产期母番鸭仅血清ALT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指标与高产期母番鸭变化规律一致。由数据可知,不同饲养方式对母番鸭血清生化指标影响不大,杨海明等通过比较散养与笼养对产蛋鸡血清生化指标影响,发现笼养组和散养组之间的血清总蛋白、球蛋白的含量差异不显著[1],本文研究结论与之相一致,但ALT活性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物种差异及种质特性有关,同时,也可能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引起生理功能的变化,机体通过一系列调节系统,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本研究比较了公番鸭在笼养、平养条件下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发现AST、ALP、SOD活性及尿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酶是由活细胞产生,受多种因素的调节控制,是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催化剂,在体内催化物质代谢中的各种化学变化,其他生化指标都与机体的合成和代谢密切相关。虽然在不同饲养条件,黑羽番鸭在不同生产周期血清部分生化指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总体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2-4]。

3.2 饲养方式对番鸭生殖激素的影响

本研究测定了不同饲养条件下番鸭血清睾酮(TES)、孕酮(PRG)和雌二醇(E2)含量的变化,发现笼养条件下公番鸭睾酮含量极显著高于平养组(P<0.01)。TES具有促進生殖器官和精子发育功能,对维持雄性特征(如骨骼密度、肌肉强度、体型外貌等)也具有一定的作用,TES含量的高低对公番鸭种用价值的体现尤为重要[5],这与曹盛丰等的报道[6]相一致。由此可见,番鸭笼养可能更加有利于睾酮等雄性生殖激素的表达。PRG、E2是雌性动物最主要的生殖激素之一[7-9],本研究发现母番鸭PRG含量受饲养方式的影响较小,差异不显著,而E2含量笼养组显著高于平养组,这与对牛相关的报道相一致[10-11]。

3.3 生理周期对番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家禽在不同的生理周期代谢水平差异很大,同时也受养殖环境的影响。本研究表明,番鸭血清总蛋白、肌酐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笼养高产期明显高于休产期;而ALT、AST、SOD活性和肌酐含量在平养高产期明显高于休产期,AST/ALT、ALP活性平养高产期明显低于休产期。这说明生理状况对血液生化指标也具有重要影响,这与朱明霞等的报道[1]基本一致,也基本符合番鸭正常的生理活动规律。血清生殖激素测定发现,高产期PRG、E2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休产期,尤其是笼养组E2含量超过休产期的3倍。汪琳仙等报道,母禽生殖激素的高低与其所处生理时期和繁殖性能的发挥都有较强的相关性[12]。

参考文献:

[1]朱明霞,李 昂. 番鸭抱窝期和醒抱期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J]. 中国家禽,2012,34(1):60-62.

[2]林福忠. 番鸭就巢、生殖激素变化规律及PRL基因微卫星多态性[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5.

[3]王 宏. 番鸭繁殖、生殖激素变化规律及脑垂体总RNA的提取[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4.

[4]王长康,李 昂,郑嫩珠. 番鸭血液生化指标与产蛋性能的关系[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0(4):510-513.

[5]徐 琪,张 扬,李 秀,等. 半番鸭产肉性能、肉品质和血液生化指标间的典型相关分析[J]. 中国畜牧杂志,2012,33(1):5-8.

[6]曹盛丰,叶陈梁,陈希玉,等. 锰对公鸡繁殖性能和血清LH睾酮含量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1992,4(2):18-24.

[7]杨海明,刘 学,夏金龙,等. 散养与笼养对产蛋鸡内脏器官发育、繁殖性状及血清生化指标影响的比较[J]. 动物营养学报,2013,25(6):1353-1358.

[8]张 琳. 不同养殖模式下三黄鸡和乌骨鸡生产性能、肉用品质及免疫,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D]. 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2.

[9]谭东海. 饲养方式对宁都黄鸡生长、屠宰、肉质性状、小肠形态结构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D].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10]孙利亚,汪 勇,谢和芳. 饲养方式和低营养水平对5~8周龄肉鹅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2015,27(3):740-748.

[11]赵桂英,于富贵,王国民,等. 法国白羽番鸭血液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8):106-108.

[12]关洪斌,李庆章. 卵泡刺激素研究进展[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33(3):30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