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传统节日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
2019-08-13党辉
党辉
摘 要:语文教育可以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探索利用传统节日来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可行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自豪感,从而逐步实现“文化自信”。
关键词:家国情怀;传统节日;中学生;语文教学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其中,传统节日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为此,笔者认为,教育者应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渗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坚持不懈地培育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逐步形成、逐步完善的。传统节日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和天文日历密切相关。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慢慢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国的文化没有被打断,而且必定会继续传承。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传统节日以节庆的方式呼唤我们缅怀过去,憧憬未来。
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众所周知,中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化方面都与成年人很接近。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智力接近成熟,与人生观相关的情感占据主导地位,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今天,中国敞开大门,拥抱世界,而前来中国“做客的”并非全都是精华。文化冲突和文化竞争日趋激烈,本民族文化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有的中学生缺乏明确的是非意识,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正确的引导,无法抵御不良的诱惑。他们在环境的快速变化中逐渐迷失了自我,一味接受外来文化,降低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针对这一现象,语文教师应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引导学生重拾文化自信,理解和内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传统节日对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既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于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文化,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利用传统节日来進行德育可以事半功倍。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实现高质量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日常教学的情感参与中树立家国意识
在语文教材中,一些作品涉及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使学生能够置身其中,并通过学生对传统习俗的理解来进行思想教育。
同时,教师可以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真正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每逢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讨论并分享不同地区独特的风俗习惯。还可以引导学生重视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节日仪式对传播传统节日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隆重的节日仪式是庄严的、肃穆的,会令学生产生强烈的敬畏感和自豪感,从而自觉重视民族传统。此外,还可以举办传统节日诗歌比赛,鼓励大家热情参与,这样既可以互相交流流传千古的名篇,又能深入挖掘已经沉睡许久的经典诗文。这些诗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得到熏陶。
二、语文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内化家与国的关系
“一家仁,一国兴仁。”治国必先使家庭和睦,家齐而后国才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着无数小小的家,深刻影响着一个大大的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之于家如水之于鱼。节日风俗中蕴含厚重的家国情怀,传承文化,热爱祖国,是当代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语文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书育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要传道解惑,而且要以身作则,以德为先。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教师是与学生交往最频繁的人,教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言行,教师的思想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道德修养,更要有家国意识。
传统节日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载体,渗透着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诚然,新时代具有新内涵,传统的节日具有无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理应于不变中求变,不仅传承文化,而且顺应发展,完成使命,实现价值。教师可以语文课堂为前沿,重新激发传统节日内在活力,焕发其外在光彩,致力于发掘节日的魅力与价值,并合理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上元节等传统节日,有效加强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5(7).
[2]孔子.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叶嘉莹.好诗共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编辑 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