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初探

2019-08-13付亚慧

新课程·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砝码内角解决问题

数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体现,它是由一个又一个问题串起来的。而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实施呢?本文试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基于问题解决之教学实践

1.在“辩论”活动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当学生将13个三角形分类后,我发现他们的分法各不相同,便抓住时机提出问题,“为什么分的结果不同呢?”于是,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开始了。我根据学生的分类情况,把按角的特征分类的学生定为甲方,按边的特征分类的学生定为乙方,而无明确分类标准的定为丙方。从中各选一名代表,让其陈述自己分类的依据和结果,其他同学可为他的陈述提出异议。在陈述与辩论中,有的学生振振有词、以理服人,有的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陈述与辩论中,三角形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在陈述与辩论中,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他们的比较、分析、观察、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2.在讨论交流活动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记得在教学辨认“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四个方向时,考虑到若直接向学生介绍这四个方位词,学生肯定会毫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死气沉沉。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复习已认识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接着又提出疑问:“那剩下的四个建筑物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呢?”你瞧,有个学生说:“都在角上”,有的说:“都在学校的斜方向上”,还有的补充道:“图书馆在学校的北面和西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学校的北面和东面的中间……”这时,有学生喊道:这样描述起来太麻烦,不如给它们起个名字吧!起什么名字呢?一个孩子脱口而出:西北方向,另一个孩子也抢着说:北西方向,那么:叫西北方向好呢?还是叫北西方向好?孩子们想了片刻,一致认为:西北方向好,为什么呢?有的说:这样说顺口,有的说:从电视、生活中听说过西北方向,但没听说过北西方向。孩子们说得很有道理,整节课,孩子们在合作交流活动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了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四个方位词,在活动中,他们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互助、学会了分享、学会了欣赏他人。

3.在“矛盾”冲突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寻找“矛盾点”,创设具有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学习。

如教学“千克、克的认识”一课,在演示称一本字典的质量时,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当砝码加至260g时,天平仍不平衡,放字典的一端下沉,说明砝码的重量不够,当我夹着10g砝码放入右盘时,这时砝码这端下沉,孩子们指挥道:“放10g太重,放比10g小的一个砝码。”我肯定道:是个好主意!可是我们的砝码盒里没有10g以下的砝码,怎么办?我故意叹气道:看来今天,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这本字典的具体质量,并故意装出放弃称量的样子,孩子们急啦,喊道:“让我们想想!”教室里静了片刻之后,一位男生说:“我们可以用一分硬币代替1g的砝码去称。”话音刚落,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是啊,1分硬币大约重1g,可代替砝码称。”有的还说:“若没有硬币,也可用乒乓球代替。”这时再瞧孩子们的脸上已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既能把学生置于一种“愤悱”状态,又能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毫无强迫的痕迹,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砾,创新成为可能,也变为现实。

又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时,新课伊始,我创设了“找班长”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在猜测无果的情况下,我直接给出了数学家笛卡尔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简洁方法,学生结合自己对数对(3,2)的理解,在点子图上找班长,由于学生观察的顺序和观察的方向不同,有些同学可能是先横后竖,有些可能是先竖后横,有的同学可能是从左往右,从上到下,有的同学可能是从右往左、从前往后等等,我则将学生找的“班长”一一标示出来,导致屏幕上出现了多个班长,可老师给的就是数学上的标准答案,是哪出了问题呢?一句话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经过4人小组讨论后师生对话找到原因,是没有明确这两个数表示的意义,对到底哪个数表示竖排,哪个数表示横排不清楚,而且横排竖排究竟从哪儿数起也不清楚,引导学生体会到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此时,用数对确定位置其规则产生的必然性水到渠成。到底数学家确定了怎样的规则呢?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小倩的位置自己推理找到班长的位置,从而理解了数对中两个数的意义。整个过程中,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理解。老师在设疑中引发思维碰撞,在对话中建构“数对”规则,整节课善于制造矛盾冲突,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

4.在“猜想”活动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进而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大个的三角形神气地对小个三角形说:“瞧,我多大呀,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小个的三角形一脸的无奈,说:“真的是这样吗?”这时,我反问学生:“真的是这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有的说:“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而多数学生认为:“它们的内角和一样大。”为什么?他们欲言又止、欲说不能。一生小声说道:“凭感觉猜的。”那么,如何知道它们的内角和是多少呢?一生脱口而出:“测量后计算。”之后,学生分别测量计算自己手中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在交流时发现:虽然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但它们的内角和都接近于180度。于是,我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也许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怎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呢?最后,學生通过撕、拼、折的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进行猜想。”但只有猜想没有行动,那只能是空想,只有把猜想与探索实践紧密结合,才可以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只有当猜想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了。

二、实施问题解决教学之感悟

在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里,学生始终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学得十分投入,连平时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会主动地思考、交流。原因何在呢?我想,它应该缘于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实际运用,学生都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失去的只能是依葫芦画瓢般的墨守成规,收获的却是思维放飞后的喜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听:学生在质疑,在讲述自己的发现,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看:孩子们在沉思静想,在讨论交流,在想象创造。课堂上多了动感和鲜活,“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如在教学“黑键36个,白键52个,钢琴上一共有多少个键?”一题时,我想,此题无外乎就是一种列式方法,即36+52=88(个),当孩子们列出此式,我并没有像以往那样问:还有不同方法吗?就准备出示下一题目,这时有一位学生急了,喊道:老师,还有一种方法。我愣住了,想:还会有什么方法?只听这位孩子说道:还可以用80+8=88(个),为什么这样列式呢?“按整十数,黑键和白键共80个,按单个数,黑键白键共8个,所以合在一起是80+8=88(个)”,他的这种想法真是出人意料,听了他的解释,我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像这样超出常规思维的例子还有很多,我经常被孩子们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所叹服。在一次次的“出人意料”中,在一次次的“刮目相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如此充盈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怎能不享受到教育的幸福。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我们将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孩子们一起质疑、探讨,一起共学、共进,一起创造、成长。

作者简介:付亚慧(1992.4.15—),女,汉族,陕西省铜川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砝码内角解决问题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有趣的砝码称物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三角形分割问题
巧变动使天平平衡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