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级中学师生关系中道德冷漠的问题研究
2019-08-13田仰峰
摘 要:道德冷漠是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师生间暴力、冷暴力等冷漠化现象在当今师生关系中也日益凸显。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健全,认知能力尚待完善,且该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做出极端的应激性反应。这导致师生之间感情的维系比其他任何学段都更加重要。
关键词:教育关怀;缺失型;动机移置
道德冷漠指人们在面临道德处境时表现出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及“不作为”的行为选择的现象,或者当事人缺乏必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师生之间的冷漠关系不仅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也有碍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反之,学生关怀能力的养成和教师关怀素养的提升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道德冷漠的类型划分
道德冷漠学生对教师的爱体现在对教师关怀行为的不同层面的接受与回应,分为符合道德伦理的自然之爱与出于道德认识的伦理之爱。具体的,师生关系中道德冷漠包括以下的类型。
1.教师关怀缺失型的道德冷漠
教师关怀缺失型的道德冷漠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单纯停留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层面,在教学活动中并没有教育关怀的体现。关怀缺失型的道德冷漠又可以细分为功利型道德冷漠和控制型道德冷漠。其中,功利型的道德冷漠是指教师出于功利目的过于关心学生成绩和外在的客观评价,认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就已经是“万事大吉”,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及素养形成。控制型的道德冷漠指教师在教学中强迫学生接受老师强加的爱,总是以“我是为你好”为幌子,这是一种缺乏爱的控制教学,强迫学生接受其安排的“教育关怀”。因此,抛开学生需求的教学就是一种典型的道德冷漠。
2.学生回应缺失型的道德冷漠
回应缺失型的道德冷漠是指当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关怀的同时,表现出对教师关怀行为的感受性差、回应意识不足的状况。很显然,回应缺失型的道德冷漠的错误不在教师,而在于学生。当教师的教育关怀得不到学生的正面反馈或反馈不足时,就会出现回应缺失型的道德冷漠。而回应缺失型道德冷漠出现的原因是:一方面,学生对教师关怀行为的感受性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关怀行为难以识别。这两种行为背后的根源在于学生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功利化的学习使得学生丧失应有的回应意识和能力。
3.师生间爱缺失型的道德冷漠
爱缺失型的道德冷漠也是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冷漠类型,缺乏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爱的教育也往往让学生把对教师偶尔的善意当作伪善。爱一旦缺失,就会加剧师生之间关系的破裂,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甚至会导致师生暴力、冷暴力等极端校园事件的产生。诺丁斯认为,教育关怀是师生关系中重要且基础的必备元素。教师的爱应是在摒弃功利主义和狭隘的知识教学前提下的教学活动。它是需要以学生的客观需求为基础,并进一步给予关怀性帮助的教师之爱。
二、道德冷漠的形成机制
师生之间的道德冷漠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冷漠现象出现的本身也与学生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有关,其中,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导向作用是道德冷漠的重要推手。
1.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关怀关系
关怀关系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关怀学生的需要与感受。教师的关怀指向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这要求教师看到关怀关系中孩子的体验与感受,并珍视其内在价值。而且教育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关怀关系,是一种平等而非专制的关系。与此同时,关怀理论主张建立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学校课程应以关怀为主题,以培养关怀意识的人为核心,教会学生关怀自我及他人。根据关怀关系理论,师生关系不是冷冰冰的工作关系,而是情感沟通、心理相容的伦理关系。
2.接受性专注是教师关怀学生的必要意识特征
师生之间的接受性专注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怀是开放的和不加选择的接纳和包容。专注学生的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感受、倾听学生的诉求,愿意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并愿意接受学生的不完美和“小状况”。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容易产生与学生相似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会容易产生正向的反馈,获得成就感。在教师接受性关注学生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教师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更加丰富,在互动中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情感,并且有可能得不到预想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倾注情感的前提就是摒弃任何有可能会影响平等沟通的偏见,这是接受性关注的前提条件。
3.接受与回应是教育关怀的必要心理特征
接受与回应是对教师关怀行为的必要回报。学生接受教师的关注后的回应行为是避免道德冷漠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一味地付出,但是所有的付出就像石沉大海,久而久之,教师就容易在这样的单向付出中感到乏味,冷漠关系也就容易出现。因此,情感双向的流动是必要的心理特征。
4.爱的缺失是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的根本原因
师生关系当中,教师需要投入的意志力更多,付出的情感也往往越多,这造成师生关系情感投入的不对等。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若是能够获得足够的来自教师的爱,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产生温暖而又饱满的情感体验,并在不同程度上形成反馈意识。因此,师生之间爱的倾注是避免冷漠关系的根本原因。
師生关系是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间道德冷漠阻碍学生友善地理解社会,也不利于学生自身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师生关系的维护中,教育关怀是化解师生冲突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王君秀.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7.
[2]鞠鑫,余鹏彦.社会转型期道德冷漠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探析: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9-32.
[3]吴蓓蓓,彭凯.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及纠正对策[J]. 思想教育研究,2002(9):13-15.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师生冲突关系的形成机制与消解策略》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0500。
作者简介:田仰峰(1965—),男,汉族,中学一级教师,甘肃会宁人。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