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探究
2019-08-13李秀梅
李秀梅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物理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开展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新课改的要求为指导方向,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将分层教学渗透到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分层教学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应及时转变理念,開展素质教育,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高中物理教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容易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首先,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采取自己主导课堂教学的方式,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生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创新能力,通过理性思维方式理解物理知识。但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大都采用了题海战术,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最后,健全的人格和抗压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但目前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的缺点,导致高中物理教学出现了很多高能低分的现象。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技巧和方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进行分层教学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由于学生的成长教育经历和成长环境不同,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环节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很多学校在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后进行了分班教学,但这种方式无法取得好的效果,依旧存在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师生、生生的交互,使学生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过程分层
目标是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如果教学目标制定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课堂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教学可以将教学目标分层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要求物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了解理论性的教学知识;第二个层次要求物理能力中等的学生能理解曲线运用下的机械能守恒定律,了解到极限和微分的概念;第三个层次要求物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有弹性势能的情况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让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避免出现教学不均等的问题。之后利用再将教学过程进行分层,让学生在教学中经历听课、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合作学习、练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刻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布置层次化教学作业,促进学生物理素养发展
为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在设计课下作业时也要运用分层的方式,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布置一些基础性的习题,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些难度较大,有一定延伸性的问题。例如,在“功率”的教学中,可以布置两个部分的作业,首先基础题可以这样布置:质量为三百克的小球从高空自由落下,经过两秒后落到地面,小球下落的平均功率是多少?开车上坡时需要换挡的目的是什么?等这一类问题;加强题可以布置为:如果飞机在飞行中受到的阻力和它的速度成正比,飞机以速度v的水平进行匀速飞行时的功率为P,当飞机速度为5v水平飞行时,发动机的功率是多少?在布置课下作业时,教师要重视灵活性和综合性,使学生既能得到巩固也能得到发展,有效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下开展高中物理分层教学,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情况制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开展分层学习。另外,教师还要设计分层课下作业,使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标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45.
[2]王丽.分层次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171.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