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迷失的精神家园
2019-08-13文远金
文远金
摘 要:目前,无论是物质条件贫乏的贫困学生,还是物质条件优越的富裕学生,都存在着一些由于观念倾斜,导致思想上、心理上发生扭曲的“精神贫困”现象。这些现象与学生的成长相伴,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尝试在分析不同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精神解困的方法。
关键词:贫困生;富裕生;精神贫困;精神解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可见,加强德育是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发现,有些学生存在着一些由于观念倾斜,导致思想上、心理上发生扭曲的“精神贫困”现象。这种“精神贫困”现象困扰着学生。教育过程中,只有帮助学生走出“精神贫困”,才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两次帮助的困惑
教育过程中,常听老师感叹:现在很多学生缺乏同情心、爱心、责任感,不懂得感恩,甚至漠视生命。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成为教育中不可绕开的一个话题。这让我想起了尘封很久的两件事。
案例一
刚参加工作时,我接触过一名家境贫寒的学生。他每天早餐一碗米粉,剩下的湯留着午餐泡饭,午餐就不买菜了。得知情况后,我组织老师和同学们为他捐款。当我兴致勃勃地把捐款送到他手里时,原以为他会说声“谢谢”,但是他没有,他只是双手接过钱,摸了摸,然后一言不发地走了。我心想,这学生真不懂得感恩。
案例二
来到广州,我接触过一名家庭极富有的学生。家庭对他最大的期望是能考上好大学,甚至出国深造。他思维活跃,但由于不够努力,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我耐心地开导他。谁知他却对我说:“老师,你没必要这样严格要求我,我就是不如其他同学那样努力,一样可以考上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我愕然,感慨学生不懂得珍惜。
困惑后的探索
这两件事困惑了我很久,为什么不同地点、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学生,都会让我觉得他们不懂得感恩?理性地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不是学生不懂得感恩,是他们内心世界太脆弱,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太贫乏。无论是贫困生还是富裕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贫困”现象。
一、贫困背后的贫困
物质上的贫困不仅使贫困生生活艰苦,还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与思想包袱,导致贫困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消极因素。
1.自卑又自尊
对于贫困学生而言,经济上的拮据、物质上的匮乏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这种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通、缓解与排遣,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使他们情绪低落,生活态度消极。此外,因为长期生活在贫困中,他们面临着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形成了不服输的精神,产生了脆弱的自尊心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与人相处时总是抱有一种防御心理,他们很敏感,唯恐别人看不起自己。这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负担,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案例三
李××同学,开学初,我发现她郁郁寡欢,极少和同学交往。原来问题出在交学费上——当交学费时拿出一大沓东拼西凑的5元,10元零钞时,她感到自卑、压抑,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解情况后,学校给她提供了去食堂当勤杂工的机会,用劳动抵消伙食费。她对我说:“自己想去,但没有勇气,如果去食堂做勤杂工。同学过来吃饭,看到我在清理剩菜剩饭,多不好意思呀。”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她拒绝了学校的帮助。
事实上,经过调查,不少学校提供了很多勤工助学岗位。清闲的、不丢面子的岗位,如图书管理员等,总是一抢而空,而那些相对艰苦的岗位,如食堂勤杂工等,则少有人问津。
2.自闭且不自信
贫困生靠家里东拼西凑勉强完成学业,假期他们得想办法筹集下学期的学费。所以,他们既没有经济实力购买除课本以外的书籍,也没有时间和经济条件参加一些培训类项目,缺乏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在自卑与自尊心理的交错影响下,贫困学生的心理也可能发生变化。孤独、压抑、自我封闭,与人相处会觉得自己矮人一截,低人一等,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心里形成了一道屏障,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形成一种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使自己得不到展示的机会。长此以往,他们变得不自信,总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去完成某一项工作。
二、富裕背后的贫困
物质上的富有虽然让富裕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这种与众不同也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消极因素。
1.空虚迷惘
富裕生由于父辈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相对强势的地位,父辈们为他们设计好了人生的每一步。这种有利的条件让他们在面对未来时表现出空虚、无聊、彷徨。于是他们整天沉溺于网络和玩乐之中,对学习缺乏热情。在校学习期间,随心所欲,课堂上走神、睡觉、看课外书、聊天、玩手机,隔三岔五会以各种理由逃避上课、逃避考试,更严重的是提起学习就心烦意乱,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无聊哦!”
2.自负而脆弱
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富裕生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实际生活技能差、适应性差。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自负、自傲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他们难以和同学和谐相处。所以,在遇到困难时,既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也得不到同学的帮助,容易遭受挫折和失败。他们抗挫能力弱,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容易泄气。在失败面前采取消极的行为方式。
探索后的思考
目前,学校的德育多流于空洞的说教,这种说教在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遇到挫折后振作不起来,容易消沉下去。他们不是输在智力因素上,而是止步于非智力因素。这需要我们正视学生的“精神贫困”现象,帮助他们搭建精神归宿的桥梁和平台。
一、对贫困生的精神解困
1.培养自信,强化励志成才意识
帮助贫困生走出困境,关键要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强化励志成才意识。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参加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取得成功,建立自信,减轻心理压力。可以剖析一些励志成才故事,引发他们心灵深处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暂时的生活拮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困。在清楚的认识下,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增强他们成才的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和内向的性格,增强自强自立的意志。
案例四
对于案例三中的李××同学,我剪辑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的一段视频给她看,这段视频讲述的是毛泽东、蔡和森求学期间的故事。当时学校放暑假,不准留宿,他们租不起房,于是挑着书籍和行李,露宿于岳麓山上的爱晚亭。周围人对他们指点、议论,但他们心无旁骛地学习着。结合这段视频,对她进行耐心开导,告诉她无论什么劳动都不丢人,都比站在边上品头论足有意义,幸运的是她真正接受了我的观点,利用课余时间去食堂做勤杂工。三年来,通过勤工俭学使自己摆脱了经济上的困窘,更重要的是她纠正了盲目的攀比和自卑心理,主动参与学校的活动,得到了较好的心理锻炼。
2.减少依赖,强化社会责任感
对于贫困生的救助,救助者并没有期望获得任何形式的回报。正因为这样,有些贫困生对学校和社会的资助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救助者不求回报并不意味着贫困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资助却不承担任何义务和责任。我们可以不对救助者说声“谢谢”,可以不给救助者写封感谢信,但是,我们不能不回报社会。所以,在对贫困生进行救助时,要培养贫困生回报社会的能力。学校可以创设专门机构,把各类捐赠集中起来,通过活动,把无偿捐赠变成有偿服务。贫困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工俭学获得劳动报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获取奖学金、可以通过帮助别人获得道德奖励。让贫困生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二、对富裕生的精神解困
1.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富裕生许多心理问题是因为价值观出现偏差,拜金主义严重造成的。他们对金钱的作用认识深刻,但对荣誉的无形价值感知甚微。金钱在社会活动中的强势给他们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的影响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他们表现出理所当然的享乐主义思想。由于内心空虚,经常出入网吧等娱乐场所,容易受不良文化的影响,看问题容易以偏概全。
解决富裕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举足轻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光靠学校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在学校,我们可以通过思想政治课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各种社会调查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金钱”“金钱不是万能的”等永恒的真理。家长注重孩子物质消费的同时,更注重孩子的精神消费。例如:在消费过程中,克服一味追名牌现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遇到弱者的时候,在重大灾难事件来临的时候,鼓励孩子关爱他人,承担责任。总之,使孩子在不同的消费过程中懂得财富的真谛。
2.参与社会实践,体验成功的快乐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富裕生轻易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慢慢地,他们习惯了坐享其成,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很少能享受到奋斗的艰辛,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培养富裕生自强自立,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体验真实的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如:高一入学的军训,磨炼意志,培养吃苦精神。高二阶段的学农,体验耕作,培养劳动技能。高三的远足,放松心情,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还有一年一度的校运会、学科竞赛、各种社团等活动,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锲而不舍、勇于拼搏的精神。只要用心参与,总有一些活动适合自己,总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充实自己。
此外,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有利于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态,从而摆脱“精神贫困”,走向健康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吴穎民.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04.
[2]吴发科.心理健康主题教学[M].广东: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08-04.
[3]莫雷.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
[4]宿春礼,邢群麟.青少年必须克服的人性弱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01.
注:本文系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中学班会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7A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