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8-13赵淑江
赵淑江
【摘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小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无法获得更高的学习效果,学生对于理论规范和行为实践的认识存在分歧,无法做到知行统一,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方法等方面加以变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德育教学 问题 对策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现象,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漸融入社会,他们对于周围的环境也越来越熟悉,然而在社会环境中也存在很多让他们困惑的现象,也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小学是成长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他们陶冶道德情操,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使该门课程教育的目标在实现方面存在一定的低效情况。所以,要改善当前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情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加以调整。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来说,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教师首先给予重视。首先,很多教师在教学观念方面依旧保持旧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角色地位,教师还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这在教学过程中引起了学生很多的反感。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内容缺乏生动性,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所以,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教材每一个案例故事内容中,无法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所以,教学当中缺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对于学生来说,很多问题是无法理解的,他们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过于抽象的讲解使得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很多教师在案例更新方面也不够及时,经常是同一个案例用了好几年,教学的内容更新换代比较慢,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所以,教师在这个方面也需要加强,不断进行资料的补充工作。所以,在明确了常见的问题之后,教师就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做到真正理解,并且内心对于一些价值观念要有审慎的思考,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正确的认知,并且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分析
1.采取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如果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就能够积极的参与。而能够积极的参与关系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果,因为这门课程并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具体的道德规范该如何背诵,而是要让学生内心产生认同,产生强烈的情感归属,并且在行动中做到知行统一。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就是采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方式,多举一些学生所熟悉的案例来进行教学,让我们学生多知道一些身边的道德与社会现象,这样他们的兴趣也能提升。另外,多采用一些多媒体形式的教学,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
2.加强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知道并不一定会去做,所以,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强调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特别重视对于学生知行统一的教学效果评价,所以,对于这一点,为了提高学生的体验强度,教师要多组织一些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更多亲自的参与和体验,这样才能促进他们对于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的认同。
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很多时候,学生们不是听老师说什么,而是看老师怎么做,有些教师对于自己要求过于放松,自己要求学生非常严格,而自己却经常做不到,这样的教育是无力的,也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反感情绪,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要做一名言行一致的教师,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榜样。所以,作为教师,还需要加强反省和自律,要不断的去觉察自己内心当中的一些想法,去审视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要做到心理健康不压抑,不放纵。要能够给小学生健康的教育指引。
4.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注重形式的灵活生动,要注意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样,学生才能更多的参与,有更多的参与才会有更多的体验,进而才使得教师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多组织一些课外的实践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阅历促进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牢固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当中感受到遵守道德规范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做到对学生的情况真正熟悉和了解,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