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教育40年回顾与思考(十一)

2019-08-13郭善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驱动教学法学科

● 回顾

20世纪70年代,我在北京景山学校主持和参与综合理科教改试验,树立了如下的教学理念:①以学生为本,适度强调综合,淡化学科本位;②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将其移植到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建设中。

以上教学理念似一根红线始终贯穿在我的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中。40年来,我始终关注教材和教法的研发与设计,不仅主编了多套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材,而且在授课之余,还承担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主编等工作,发表了数百篇论文、科普文章,主讲了百余场讲座。无论是讲课、在研讨会上发言,抑或是编订的教材和发表的各类文章,无不渗透着以上两个教学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我從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体现在早期计算机教材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认可与支持,而且在其他一些教学领域(大专、高职、中职等)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反思

第一,STEM与各类综合课程的共同前提是由“学科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轨,“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各类综合课程和操作类课程。

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是综合性的课程,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与STEM类似或相关的有STEAM(加上A——Arts艺术的首字母)以及综合理科、多学科、跨学科、大单元设计、项目化学习等。

STEM并非凭空出世,它与“以学生为本,适度强调综合,淡化学科本位、探究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理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STEM与各类综合课程的共同前提是由“学科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轨。要点是“学生发展”,至于此类课程是叫“综合理科”“STEM”“多学科”,还是“跨学科”,是“跨了”几门学科,以及跨了“哪几门”学科等,似无必要过多争论。但根据应“严格区分学术(法规)用语和世俗用语”的原则,政府文件和严肃的学术论文,不宜滥用英文字头的STEM取代既有的且意义明确的汉字词组“综合课程”以及文综、理综等。

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是18世纪普鲁士人最先实施并逐步推向世界许多国家。这种教学模式的初衷是大量炮制易于管理的流水线上的劳动者。如果说这种教学模式可能适用于工业时代,那么,它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

我在讲学和发表的文章中,多次强调基础教育必须从“学科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轨。

请注意,这里针对的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本位”,并不是全面否定分科教学。分科教学有系统、严谨、高效等优点,有其存在的理由和适用性(参见本栏目十“人类个体的精神发展也应该有一个合-分-合的过程……”)。

有一种提法曾经引起热烈讨论,就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我认为这个提法不妥,可操作性不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不知道怎样“转”。如果提“从学科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轨”可能更准确,更切中要害,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主要弊端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造成这一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问题,包括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也有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以及教材内容诸方面存在的缺陷。同时,应该注意到“学科本位”也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重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应该改变基础教育中学科本位、学科壁垒森严而缺乏整合的现状。我们教育的基本着眼点不是学科而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参见《课程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郭善渡先生答记者问》一文,《网络科技时代》2001年第10期第31页)。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兴起,要求学生必须拥有较为广博丰厚的知识基础,才能融会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有必要适度“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实施“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参见《计算机教学与创造教育》一文)。

第二,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并由此形成了一种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的体例或风格,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综合课程及操作类的课程。

任务驱动是将教学内容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分解为若干个任务(而不是传统的分科或分知识单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书、上网查询、小组合作等途径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每个阶段都把后续待学习的深层次的系统视为黑箱,可以先知其然,而暂不深究其所以然,可以“单刀直入”地按照1、2、3、4几个步骤完成任务,不必为了“彻底”弄懂,更不必为了所谓的学科系统性而在原地踏步,裹足不前。

任务驱动学习法为我们提供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采用这种学习方法,伴随着学习者的是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而不再是那种片面追求所谓“系统”,从而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给学生带来的满头雾水和一脸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服务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兼顾两个结构。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脚本。教材的编排不仅要考虑学科内容的体系结构,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

(2)适当“留白”。

教材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启发他们通过尝试和探究去发现,鼓励他们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提供素材和依据。

(3)前后呼应,循序渐进。

为了适应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需要,以任务驱动方式编排的教材,某些单元知识常常被分开介绍。例如,信息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可能在第一章做初步介绍,在最后一章再做较深入的讲解。循序渐进,这里的“序”,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不再单纯是知识的线性展开,而是含有部分“超链接”的“序”(与思维导图异曲同工)。我认为,这种循序渐进才是真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循序渐进。

猜你喜欢

驱动教学法学科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