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吟妈诵
2019-08-13李伟胜彭敦运
李伟胜 彭敦运
跟风的人,总喜欢追随时髦。只有潜心做教育的人,才善于从稍纵即逝的时髦中抓住核心,将它开发为新的教育资源,并与当下的课程改革链接起来,推动校园文化不断发展。
● 新来的朗读者
“朗读”突然成了时髦,不仅校园里朗读声此起彼伏,就是网络上、微信中的朗读,也纷纷登场。网络上蜂拥而至的众多“朗读者”,连续几个月造成了校园网的过热,可是,这种热度就像夏天的暴雨那样突然而来,淋了一阵,又突然远去。
然而,三(2)班却没有被时髦的风吹晕,当朗诵者一窝蜂挤上来的时候,他们在朗读,当“朗读者”慢慢走远的时候,他们吸收了“者”们的好做法,改进并坚守着既往形成的习惯。不仅如此,他们还以重要的篇章为载体,引入了“爹吟”“妈诵”,把浓郁的校园文化,浇注成更加令人瞩目的“快闪”,向所在社区辐射独有的教育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品牌,形成了家长、学生和教师口里不断咀嚼的乡土诗词文化。
还在金口小学创建之初,就有人为它写过一首《念奴娇·金口小学》。
“江涂交汇,西序立,荆云楚星汉月。丽邑雄滨,子晰来,帆樯载满各色。郑玄求引,周郎研谱,仲真洲边吟。诗赋如歌,陶醉沙羨古今。”
“禹虔倾囊普济,唐门三杰出,血融丹青。伟森奋起,抛头颅,换得中华新运。文以载道,凝心且聚神,万世不泯。筑梦至简,读书仍需精进。”
词的上阙,讲述的是历史上发生在金口的故事,词的下阙说的是近代出现于金口的名士伟人,以及当下师生对实现梦想的期盼。这首词是金口小学的招牌文化,朗朗上口,颇受人喜欢。
在“朗读者”还没有风靡之时,这首词已经为师生们熟悉,但很少走出校园,平时也只在班会上,在学校开学、毕业典礼上诵读,以铭记学校的光荣。可是,当“朗读者”的软件为大家掌握之后,这首词一下子带上了音乐,而且在朗读这种形式之外还出现了“吟”与“诵”。这种吟与诵,不仅有普通话的朗读,也有用金口土话出现的吟诵,还有谱曲的“我唱给你听”……这种新颖的读诗唱詞,一下子就吸引了许多家长,迷翻了众多网友,震撼了整个社区。
文字还是那些文字,但腔调、语气、节拍以及抑扬顿挫完全变了,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传播的路径变了,受众变了,经典场面的“快闪”,经过网络直播给了社会巨大的正面冲击。许多家长就因为被这种冲击所震撼,他们不仅带头参与“亲自阅读”,而且及时引入了“亲子吟诵”,并把“子(女)读”“爹吟”“妈诵”整合成一首“立体”的“念奴娇”,甚至还进行了迁移,让更多的古诗古词“立体化”了。面对这从未有过的诵读盛况,学校特地安排相关教师在每一位的读吟之后,添上少许点评再上传,结果引起了网上用户更大的“围观”与“捧听”,本来已经渐行渐远的“朗读者”,在这里突然杀了个回马枪,而且这种“复辟”还推动了语文教学聚焦“吟诵”,聚焦研究不同形式的“读”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影响。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竟然还有数学教师也模仿朗读与吟诵,以游戏的方式把吟诵迁移到数学课堂上的审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时下,因为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撑,让教师们坚持了十几年的“每天一诗”,从校门口小黑板上的粉笔字,突变成了手机屏幕上的字与声,也完成了让学生从“记读”到“赏读”的华美转身,改版升级为校园里最为靓丽的特色文化,改版升级为社区里引以为傲的地方品牌。
● 有点烫手的吟与诵
众所周知,所谓朗读,就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一项基本功。宋代文学大家朱熹就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进行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可以促进学生深刻领会文字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催生“立体学习”的感觉。
但朗读却不是“吟诵”。“吟诵”有自己的基本调,它强调“平”长“仄”短,而且重视文读语音,青睐坊间土话。金口的方言具有独立的语音系统,也具有独特的魅力。所以,用金口话吟诵诗词,独特的韵味,不仅有效解读了相关诗词的寓意,而且还把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学生灌输,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教师和家长们发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用本地话开展的吟诵,原则上不必强调节拍,但也不是均分律动的节奏。因为吟诵是需要跟着情感走的,情感的变化是没有节拍的,有节拍的吟诵是特殊情况。吟诵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始终控制着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变化分明。所以,同一首《念奴娇·金口小学》在不同的家庭里,读出来的韵味不同,结果让这首吟咏学校的颂词变得家喻户晓。
教师们反映,在没有引入吟诵这种形式以前,古诗词的朗读多显枯燥,没有特别要求,学生基本不会在课后主动朗读,因此,对于很多要求背诵的古诗古词,成功记忆率在70%左右,但是,自从引入吟诵,尤其是“我唱给你听”盛行之后,相关古诗古词的成功记忆一般都在90%以上。
可见,由信息技术支撑的吟诵和“我唱给你听”,复活了中国汉语古诗文。它让古人的心态、情态、意境,通过今人的口语得到最接近的表达,“语文”中的那个“语”第一次被人们赋予如此深刻的内涵。
表面上看,爹吟妈诵乃至“我唱给你听”似乎是一种参与性游戏,但仔细体会,我们发现它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只有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才能以最低成本介入学校的阅读,形成独具魅力的“亲子朗读”,寓教于乐,渗乐于教。这样不仅让学生记得牢,理解得深,而且也让不少家长受到了文化熏陶。所以,他们说:“这是一次有意义的生命回炉,是与伢们(孩子们)共同成长。”
吟与诵有点“烫手”,还在于学生家长在吟诵时经常要向教师求教,而所求的教师并不都是语文教师,这就让学校的其他课程的教师有点手足无措。但就是这种“烫手”,驱动了学校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一轮课程整合,使校园文化朝着更高更靓的方向发展。
吟诵,包括时髦的“唱”,都是中华诗乐传统的核心。在古代,诗词就是用来唱的,是要入乐的,文人即诗人,诗人即音乐家。不同的是,近百年来,文人与音乐开始分离了,这是一种不得已的分离,因为音乐离普通文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然而,信息技术走进校园,让本已走远的音乐实现了回归,信息技术不仅拉近了与文人、与诗词的距离,而且还让音乐与中小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没想到,一个“爹吟妈诵”,竟然闹出了课程整合的别样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