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宪法活起来
2019-08-13张千凡
张千凡
摘 要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学习宪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义务与权利,了解宪法的精神,并将其付诸于行动。为使宪法教学的效果与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要将其与课堂挂钩,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体会,简要的介绍了让宪法活起来的教学方法,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 宪法教学 初中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蓝图,国家日益重视法治建设。而在当前法律体系当中,宪法毫无疑问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在最新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当中,专门设置了八年级下册作为宪法专册。课堂理顺成章的成为了法治教育的最前沿阵地。怎么利用好这一阵地,使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更好的掌握宪法知识,培养其崇尚宪法、维护宪法的精神,并自觉将宪法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了广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重大教学使命和核心教学目标之一。而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把握好课堂主阵地,使宪法教学与课堂紧密结合,才能做到高效、高质的实现这一目标。为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个人的一些教学体会,谈谈我的做法。
1探讨学情
不管是哪个层次的教育,总归要回归到学生的理解、接受等方面的能力这些最本质的素质上来。《论语》中写道“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孔子的教育尚且讲究因为学生的情况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何况我们还不如孔子呢!
作为在部编新教材的影响中成长的新一代青少年,在接触到八年级下册宪法知识前,他们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处在一个什么状态呢?可以说,如果没有额外的课外补充学习,他们对法律的知识尚处在一个相当基础的层次。他们知道了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有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知道法律对所有社会成员包括他们自己拥有普遍的约束力。在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下,他们甚至建立了最起码的法律意识,懂得了平时不能违法,更不能犯罪这些最基本的常识性观念。但是对于自身的权利义务,国家组织运行的基础这些知识是一知半解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而在他们通往“现代合格公民”的道路上,这些却又是不可回避的基础知识。他们自身也往往抱着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想知道诸如“为什么我可以做这些”,“为什么我不可以做这些”,“我们的国家为什么这么运行”等近乎哲学层面的问题。可以说,在接触到八年级下册宪法专册之前,初中的学生就处在这么一种特殊的状态。这是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因势利导,开展宪法知识教学的最大学情。
2激活课堂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课堂都是教育教学展开的主要阵地。初中宪法知识教学也离不开这点。而宪法知识对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来说,很多往往是却又是抽象和复杂的。如果教师只是一昧的照本宣科,学生第一往往无法理解枯燥的宪法条文,第二因为理解上的困难而畏惧学习。所以我觉得怎么激活课堂,使得学生喜欢课堂,是他们接受、理解宪法知识的前提。激活课堂的办法有很多,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采用以下一些做法。
2.1与时政热点结合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热点新闻的传播速度较之于以前达到了空前的速度和广度。初中孩子虽然不大看电视新闻,但还是有很多途径接触社会新闻的。很多孩子甚至可以通过博客、论坛等自媒体深度参与到时政新闻的讨论中。我觉得在宪法知识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精心甄选,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热点新闻带入课堂,让孩子们在讨论中获得对知识的认知。比如在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二框题《依法行使权利》的教学中,我就把2018年1月发生在合肥的“一女子强行阻拦高铁发车”事件带入课堂作为导入新课的材料。先让孩子们观看相关视频,然后设置思考问题:(1)这位女子有没有权利阻拦高铁?(2)铁路警察有没有权利制止這位女子?(3)这趟列车上的其他乘客有什么权利?(4)公民能不能无限制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如果不能,这个限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四个问题中,前三个是对上节课内容的重现,第四个问题是对本节内容的探究。学生们因为之前只在课堂外接触这个新闻,猛然在课堂上看到这么一个社会热点。新鲜感马上提了起来——原来宪法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原来宪法知识也不难。第一个知识点在热烈的讨论中几乎是立刻就得到了明确,学生通过鲜活的事例,深刻的认知到了公民行使权利的必要限制——不能侵犯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等。然后又根据这一新闻,又设置了“如果你是这趟列车上的旅客,你该如何维权?”的思考题,正处在思维兴奋的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我结合课堂进度,适时结合教材,引出了“公民维权的途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这一知识点。整节课学生都处在高度的思维活跃状态,效果非常理想。这一做法主要是利用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表达欲,教师将其注意力有意识的引导到教材知识上。优点是学生欢迎,缺点是要选出一则与课堂关联度高的新闻比较难,主要是看教师的实际操作了。
2.2回归生活
一切知识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回归到生活本身的。宪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也是国家根据我国的实际逐步完善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所以,要让宪法知识课堂教学鲜活起来,最好的方向就是把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例子适时的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样一方面学生容易进入课堂角色,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比如在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二框体《依法履行义务》这一节课中,教材在“运用你的经验”中就设置了两个问题:(1)列举一项你所享有的权利,说说这一权利的实现需要他人付出怎么样的努力?(2)列举一项你所承担的义务,说说履行这一义务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什么意义?这两个问题如果把学生引导到诸如“人身自由权”、“选举与被选举权”、“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依法服兵役”等具体的公民权利、义务上,虽然原则上并无不妥,但是从学生理解和接受角度出发,这种处理无疑是抽象的,枯燥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和时机必然会被推迟。所以在处理中两个问题时,我是有意把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导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比如“我们在学校中,往往要履行卫生打扫的责任”。卫生打扫是学生在校的一个生活实际,学生们的兴趣就上来了。然后通过设问:我们履行卫生打扫的责任,对自己和他人有什么意义?很多学生往往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其出发点是被动的:这是老师安排的,所以我要打扫。现在要他们思考履行这一责任的意义。他们的思辨欲望顿时被激发出来了。究竟打扫卫生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良好印象还是锻炼自己的劳动能力,为他人和自己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通过教师的引导,轻易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的教学目标,学生还非常容易接受。
2.3跳出传统
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传统教学方式优点。但是传统如果一成不变,对于“突破”来说,就成了一种束缚。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内容上发生了较大改变,教材的容量较之旧版教材有了很大变化。如果还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一节课所能容纳的知识是有限度的。这要求教师必须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比如电教平台,网络教学,微课教学等等。这些建立在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的新式教学手段,更受学生的欢迎,也更乐于接受。把教师从烦冗的讲授和板书过程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分析。使得教学从教师的单方面授予式学习变成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并且是主动的发现式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枯燥的课本知识从高高在上的说教变成了学生的自我探索。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获得了满足,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呢?宪法教学又怎么会枯燥沉闷呢?
3有效鞏固
其实,中学道法教育中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如何让青少年了解相关的知识,而是如何让青少年形成稳固的道德认知,并切实能在实际生活中贯彻这种认知,做到“知行合一”。事实上是有不少青少年在课堂上对相关道德认知是朗朗上口的,教师问什么,就能答什么。做起题目也能紧扣题目,结合生活体验,做出合理分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真正的道德选择时,却往往又是另一套做法了。比如宪法中规定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这个知识通过课堂教学,青少年是能够形成完整而正确的认知的,知道要通过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从而履行自己的这个义务。但是实际上,当真要孩子们在生活中贯彻这个义务的时候,总是有学习打折扣,读书做应付的表现,甚至个别的干脆辍学去打工了事。所以,怎么使得道法教学从课堂中延展出去,真正成为青少年的生活指南,才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巩固,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小测或者其他作业的形式,简单的检查学生是否记忆了知识点,便判断学生有没有巩固。
在某种意义上了来说,青少年能否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才是宪法教学生活化的终极目标。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课后“有效巩固”。道法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堂后冷冷清清。而应该基于课堂,超越课堂。对此,我觉得以下一些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3.1通过情景设置,强化认知
一些青少年在生活中总是“知行相悖”,归根到底,还是学得不透!没有对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发生关联。在他们的认知中,课堂归课堂,生活归生活。而没有形成“课堂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这样的理念。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课堂时机,通过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设置,让学生在相关的情景中,设身处地的关联中,强化道法认知。使他们首先在观念上形成“知识”和“行为”的认知关联。
3.2布置适当的实践作业,以行促知
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有时候不给压力就动不起来。青少年更是如此。家长的保护,社会的关怀,法律的特殊对待,使得一些青少年没有道法实践的主观要求。这时候作为教师,应当布置适当的实践作业,比如小区的停车情况调查,街区路边小贩的经营情况调查等。通过这类实践作业,让青少年在生活中强化对宪法知识的认知。最终形成对宪法权威的敬畏,强化自己的法治意识。
4结束语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宪法教学在法律知识的教学中虽然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其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并未脱离课堂教学的范畴。教师只要基于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深厚积累,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灵活的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必然能够让宪法在学生心目中“活”起来,从而实现新教材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丽,马骏.道德与法治宪法教育策略探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02):40-42.
[2] 雷逸.理解权利义务 培育公民意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解读及教学建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05):11-14.
[3] 胡云琬.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强化宪法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6(17):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