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展与前瞻
2019-08-13郭赩张远征
郭赩 张远征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来的我国新时代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从江苏实际出发,进一步提出江苏“六个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其中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居其之首,而且无疑是其他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强大支撑。当前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预期效果,但面临的挑战仍然十分严峻,这需要我们认清形势、迎接挑战,谋划长远发展。
一、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年回望
江苏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其实早就开始了,但正式明确提出这一目标和要求,还是在2017年底举行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2018年以来,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中有忧”,面对国内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成绩。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2018年在复杂变化的外部环境下,江苏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了总量高基数基础上的中高速增长。据初步核算,2018年全省地区GDP增长6.7%,总量达92595.4亿元。由于全年人民币小幅升值,以美元计价的人均GDP增长约为10%,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从需求端来看,国内需求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一是居民消费升级,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30.8%,书报杂志类、家具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5.9%和11.8%,均大幅高于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二是有效投入扩张,全年制造业投资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接近8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13.9%,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7%,比全部投资高出5.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2018年江苏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更趋优化。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演变为4.5:44.5:51.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则分别回落0.2个和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8%。先进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分别达43.4%、74.2%。现代服务业增速亮眼,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2%、39%,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3.2%、13.3%、13.6%。
创新动能逐步释放。2018年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政策措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64%(新口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增长动能逐步释放。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60.03万件、30.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9.88万件,比上年增长6.31%;发明专利授权量4.2万件,增长1.21%;PCT专利申请量达5500件,增长19.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45件,增长17.56%。全省企业共申请专利43.76万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0家。全省各类科技创业孵化载体超过1400家,保持全国第一。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达到145家,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8.8%、11.0%,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2.0%、43.8%。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环节,聚焦产业升级需求,大力实施前瞻先导技术专项,集中力量加大对“卡脖子”“牵鼻子”关键技术攻关力度,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31项。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24项。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7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孵化器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电子商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通过公共网络分别实现零售额、餐费收入增长25.0%、49.4%。新增5家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新登记市场主体165.3万户,其中企业55.5万户,“双创”带动就业占城镇新增就业的50%以上。
实体经济实力凸显。2018年在金融去杠杆和贸易摩擦背景下,企业经营一度承受较大压力,但骨干企业效益自10月起实现触底回升,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7.3%,利润比上年增长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6.6%、6.9%,比上年提高0.12个和0.13个百分点。江苏在国内各项排名中综合实力凸显——全年新增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发布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5个,新增中国工业大奖企业4家;商务部201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评价前十名占据4席,16家位次前移;新增4家企业入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民营企业500强”。
绿色发展成果显著。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向“最痛处”亮剑,向“最难处”攻坚,以“263”专项行动为抓手,以空前力度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沿江化工污染整治、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检查和达标建设等行动,成效明显。全省PM2.5年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10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III类比例68.3%、劣V类比例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指标均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长江、淮河等重点流域及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太湖治理连续11年实现“两个确保”。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加快淘汰低水平落后产能,全年压减钢铁产能80万吨、水泥产能21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660万重量箱;关闭高耗能、高污染及“散乱污”规模以上企业3600多家;关停低端落后化工企业1200家以上。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2.5%。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和“厕所革命”,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省林木覆盖率达23.2%,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5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2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9个。
二、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的主要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江苏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新时代所面对的新任务、新情况出发,江苏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真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内涵,仍然会面对以下任务和挑战。
就业结构仍需大力优化调整。“效率变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以2011年美元不变价购买力平价折算(扣除汇率、通胀和各国物价差异),2017年美国就业人员人均创造的产品或服务增加值,相当于江苏的2.5倍,日本和韩国分别相当于江苏的1.7倍和1.5倍。国际实践表明,在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最高、增长潜力最大,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流动,促进了全社会生产效率的持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就业结构经历了长期、持续的优化调整,2017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16.8%、42.9%和40.3%。对比199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累计减少了39.8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大量吸纳劳动力,就业比重分别提高了14.2个、25.6个百分点,具备一定的后工业化特征。2013年江苏第三产业生产效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此后这一效率优势不断扩大;至2017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已达22.8万元,分别高于第一、第二产业359%、21%。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的就业结构依然存在较大的继续优化调整空间。世界银行数据显示,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高达79.4%、70.9%和70.3%,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低至1.7%、3.5%和4.9%。因此要实现生产效率向发达国家看齐,江苏必须大力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型优化,第一和第二产业还应分别释放出占总就业10个和15个百分点以上的劳动力,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还有25—30个百分点的增长潜力。
创新创业投入亟待大幅提高。“动力变革”的根本点和难点都在于科技创新。创新能力由创新投入、成果产出和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益三个方面决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我国的创新效益指数居第3位,但投入指数仅居第27位,可见投入不足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短板。一般以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衡量研发投入强度,江苏研发投入强度略高于全国,2018年为2.64%(新口徑),接近美国(2016年为2.74%),但低于日本(3.14%)和韩国(4.24%)。从知识积累角度来看,由于江苏早期研发投入强度较低、经济总量也偏小,所以知识资本的积累总量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以同样经济增长较快的韩国为例,为了弥补知识资本积累较迟、总量规模较小的欠缺,韩国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迅速,2010年超过瑞典位列全球第二,2014年还曾超过以色列居全球第一。2001—2016年,韩国研发投入强度累计提高了1.90个百分点,超过同期江苏的提高幅度。此外研发经费分配方面也应破除急功近利的思路,着重解决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较低的问题。2016年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总研发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6.9%、12.6%和16.0%,我国仅为5.2%。江苏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占比甚至低于全国,这正是江苏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仍然比较高的原因所在。
骨干企业必须转型领军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领军型企业为载体。领军型企业是指具备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导地位,敢于开展基础研究,能够参与全球治理和行业标准制定的企业。2018年7月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我国(不含港澳台)以营业收入衡量的上榜公司为103家,已经非常接近美国(126家)。但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国上榜公司主要集中在纺织、基建、重化工等传统行业,高技术领域上榜企业相对较少,通信设备、化学品和制药各有1家上榜,半导体电子元件、信息技术服务和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完全空白,生活消费、医疗保健、航空、娱乐等服务业领域也尚未出现优势显著的领军企业。从世界500强企业的省域分布来看,江苏存在骨干企业难以向领军型企业转化的问题,全省仅有3家公司上榜(比2017年少1家,因为太平洋建设总部已迁往新疆),分别为沙钢(钢铁)、恒力(纺织)和苏宁(零售),上榜企业数量少于福建、山东和山西,与江苏的经济规模不甚相符。江苏虽然打造了南京软件、苏州纳米、无锡物联网、常州碳材料、泰州生物医药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但尚未有领导地位的高技术企业出现。与之相比,广东的上榜公司为12家,数量和产业覆盖都居全国之首,高技术领域有腾讯(互联网)和华为(通信设备),制造业领域有广汽(汽车)、美的(家电)和正威(金属材料),其他领域有雪松(服务业贸易)、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以及万科、恒大、碧桂园(房地产)。在净资产收益率榜上,中国公司排位靠前的是腾讯、碧桂园、华为和美的,无一例外都是广东公司。浙江的上榜企业虽然同为3家,但吉利(汽车)、阿里巴巴(互联网)和物产中大(贸易)的产业分布颇具发展潜力,充分体现了区域发展特点。
区域发展应该实现“非对称”赶超。江苏区域发展特点是整体水平高,两极差距小,与其他省份相比资源要素相对均衡。这一发展特点带来了江苏2018年23个县市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占比高达1/5,也造成了江苏在发展格局上的同质化倾向。高质量发展语境下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协调和互补,并非简单化理解的所谓“均衡”。因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已全面介入全球高端领域的竞争,亟待通过“0到1创新”实现“非对称”赶超,培育起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0到1创新”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由于资金投入高、失败风险大,特别适合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地区,如北京和深圳。2014年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为第五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种城市群创新模式,一方面带动面广,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创新资源分散,创新规划雷同、层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导致创新成果数量多而质量不高,从而难以实现重大突破。2017年江苏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为62.6%,大幅低于北京、上海和广东。
对外开放必须攀登“开放强省”高位。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全面升级阶段,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东部沿海的外贸大省,外贸外资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长期以来,江苏保持着较高的外贸顺差,外资企业(含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接近20%,占城镇非私营就业的比重接近30%,占规模以上工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在30%以上。在对外开放新格局下,如何保持对外开放的战略高位,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开放强省,就成为江苏这个外贸大省面临的重要挑战,具体有两个重点任务:一是努力实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传统的引资模式下,外资高技术企业存在“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形成产业繁荣但结构层次偏低的问题。如江苏电子行业,虽然规模较大,但人均创造增加值仅为美国的8.5%,生产效率甚至低于部分传统产业。二是完成好“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任务。“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是江苏“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海港自然条件不佳,民航发展略为滞后,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相对不畅等挑战。
三、持续推进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基于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年所取得的进展,特别是面对目前仍然存在的诸多挑战和任务,江苏无疑要变压力为动力,倒逼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抓住用好各种新机遇,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提前谋划、研究策略,千方百计破解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从而确保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从容应对、攻坚克难,继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扎实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坚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自主可控、高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江苏现有的产业版图,提高规划站位,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国际化企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组织实施重点平台建设工程和“企业上云”计划,创建一批示范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促进传统产业流程改造、效率提升。不断强化江苏在路网、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优势,推动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发展,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和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要素集聚能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在关键领域实现“0到1”的创新突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利用江苏长期形成的创新基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集聚创新资源,强化基础研究,激发创业创新动力活力,力争在关键空白领域实现“0到1”的突破。优化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来源和结构,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前沿引领、现代工程及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创新示范区的作用。加强财政对创新的支持,补贴企业研发支出,实行减免退税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完善重点单位创新激励机制,倡导创新文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规划。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力争在落实国家战略过程中提升江苏竞争力。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规划,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共赢,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提升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建设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支持南通通州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建设,打造梯次分明、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体系。重點投资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进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发展,继续扎实推进苏南苏北共建园区。
咬紧牙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高品质生活、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内在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打硬仗的决心、钉钉子的韧劲,突出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江苏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切实打好治理体系能力建设提升战,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深化改革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率先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企业优胜劣汰。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速,支持具有效率优势的龙头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并购,培育领军型企业,提高优质企业市场集中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激发民营企业大省的经济活力。着力促进区域金融业发展,建立省内的金融中心及副中心城市,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优质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获得发展资金,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和比重。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减税降费,着眼于“放水养鱼”,增强发展后劲,是减轻企业负担和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是完善税制和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改革,是宏观政策支持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的重大抉择。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深化增值税改革,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继续向税制简化方向迈进。
扩大开放高水平建设开放强省。坚定扩大对外开放,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统揽全省对外开放。扩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加强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大力推动江海联动、陆海统筹、空港直航,打造海上、陆上、空中、网上“四位一体”的国际大通道。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着力建好中阿(联酋)、中柬、中埃等境外合作园区。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让外资开办企业更加便利,“准入大门”更加宽敞。更加注重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延伸外资在省内的产业链长度,引导外资企业的地区性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入驻。继续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省建设。加大江苏企业“走出去”力度,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统计局)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