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人为本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策略
2019-08-13叶少坤
叶少坤
陶行知先生说:“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辅之于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师能够更有效地了解学生想要学习的知识,进而结合学生的兴趣,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事实,从而保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积极实现以人为本视阈下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以人为本的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是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传统教学理念下更重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中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在运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后,教师能够更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能够积极与学生互动,促使班级形成更和谐的氛围,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成果,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也会大增;二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学背景下,教师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根据学生对历史不同阶段的喜好程度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针和策略,会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还原历史知识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更感兴趣,在课堂中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保证了历史学习的效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一)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要想实现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工作者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在以往教学理念的支持下,教师常常采用“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常常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很少会产生独立思考的地位或者是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这也是造成高中历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基于这样的事实,教师需要建立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在课堂中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更要认识到教师是课堂中的参与者,而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同时,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高的地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高一必修三《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时,由于该课属于近现代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讲述在父辈祖辈那里听到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故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发言者,参与课堂、主导课堂。
(二)还原历史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部分高中生认为历史知识枯燥无味,且记忆量较大,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有当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时,才能将身心投入到历史课堂中,从而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1.课堂教学导入的趣味性
有趣的课堂导入对历史课堂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一节课开始的短时间内,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在课堂开始之前运用趣味性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趣味导入的方法很多,有故事导入、诗词导入,等等。
2.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还要讲究一定的教学策略,运用相对轻松、幽默的教学语言,用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比如,在给学生讲到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邓世昌这个人非常“给力”,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让知识点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事实上,高中历史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就要加大自身修养,扩充知识面,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语言生动直观、富有形象性。在讲解秦国统一天下的时候,可以用“势如破竹”“纵横驰骋”等成语,而到秦朝的残暴统治的时候,可以用“巧取豪夺”“倒行逆施”等成语,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这都是学生比较乐意接受的授课方式。
3.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要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就要注重历史内容跟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讲课的时候不能把一门学科孤立起来,要把历史内容跟其他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事实证明,当历史学习内容跟学生的其他
学科知识结合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这成为历史学习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在讲解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引出一副对联“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让学生找出这幅对联的巧妙点,问题提出来之后,一部分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对联讲究对仗,但是这里的“袁世凯”是三个字,“中华民国”是四个字,没能对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站在文学角度上分析这个不是对联,主要的寓意就是说明“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这种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轻而易举明白袁世凯的复辟专制是不得民心、也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举动,必然失败。
(三)以学生为本,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
1.老师精讲,引导学生“会听”
听课是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环节。较多的教师“满堂讲”,學生“满堂昏”,导致教学恶性循环的产生。精讲,并不是说教师不要讲。相反,教师更要讲,而且是会讲、精讲。即内容精要、语言简洁、分析到位,既有针对性,不面面俱到;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有种“四两拨千斤”之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精讲”且又有效率呢?首先,矫正学生听课思路,保持同一状态。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讲与学生听的时间差,学生的听跟不上教师讲的节奏。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调控学生的听课状况,使课堂教学处于“同时态”,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其次,指导学生的课堂板书。一般的课堂板书突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等问题,把知识点浓缩,可减轻学生的记忆量,又提高学习效果。
2.巧设“包袱”,引导学生“会想”
相声能吸引人,就在于它不断地抖出一个又一个“包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而设问也应有“立意”,制造出“包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练习,引导学生“会用”
历史练习,是教学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不同变式的呈现,培养学生“会用”的层次性。教师根据内容、能力的要求不同,设计不同题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巩固了知识,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尝试学生自主命题,体现训练的主体性。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生和考试都有益处。
三、借助多媒体手段,真正实现师生共赢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自身的学习效果。要想真正实现师生共赢,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一方面,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被形式新颖的知识所吸引,在一定程度上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保证他们的课堂学习时间;另一方面,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课前做好教案,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讲授知识,减少板书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由此可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师生共赢。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使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平等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及进行趣味性教学,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真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