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渊明《饮酒·其五》随想
2019-08-13聂凌燕
内容摘要:陶渊明的《饮酒》是一首备受赞赏的田园诗。虽语言平淡,朴素自然,却意蕴丰厚,蕴理隽永,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感悟。
关键词:悠然闲适 仕与隐 率性而为
陶渊明的《饮酒》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那淡远闲适的意境,对人生真谛的感悟,及与大自然契合的和谐境界,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获得了审美体验。此诗无论是写黄昏美景,还是抒归隐的悠然之情,或是叙田园的怡然之乐,或是道人生真意,都将景、情、理融于一体。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美景情趣。在当今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再读此诗,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遥想陶潜当年,衣袂飘飘,东篱采菊,悠然闲适,恬淡随意,但他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呢?引人深思;对于今天的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呢?值得探讨。
一.矛盾挣扎——在仕与隐中徘徊
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作者追求的人生意义是什么?真的只是追求內心满足,追求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吗?他独自把酒东篱采菊,观飞鸟归巢,悠然自得,闲适愉悦,但如此一生真的甘心么?“南山”究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致使作者东篱采菊之时,竟“悠然”地“见南山”?对于“南山”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实有,即作者家乡南面的山,一种说法是“南山”是典故。沈从文在《“商山四皓”和“悠然见南山”》一文中认为,这句诗运用了秦汉之际著名的“商山四皓”的典故。“商山四皓”也即“南山四皓”。“四皓”的共同特点是先避乱隐居,后出山辅政,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此处用此典,会使诗歌更加含蓄蕴藉,更富有艺术张力。据传作者的曾祖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后家道中落。作者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年轻时就有“大济于苍生”之志,把建功立业、光宗耀祖、重振家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20岁时就外出求仕,发出了“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人生宏愿。本应有一个轰轰烈烈的人生,但他几仕几已,终因不愿面对督察官员的趾高气扬,留下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而拂袖而去,为后人留下了潇洒豁达的背影。可又有几人能看穿这潇洒转身的背后,其实藏着一颗极其难言又无可奈何的心呢?尽管田园幽静恬美,生活闲适惬意,心灵与生活找到了栖止之所,但他的心灵深处依然浮动着建功立业、光耀门庭的思绪。想“大济于苍生”却又不愿屈从流俗,想清高自守却又难舍济世情怀。他在仕与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美好田园与丑恶现实中徘徊挣扎,在“悠然”中追忆往事,在温馨夕阳中孤独幻灭感伤油然而生,有一种欲说还休,难以言说的无奈。
由此可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后,也并未忘情政治,思考积极入世。而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哺育后世,他的傲骨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二.淡然闲适——“心远地自偏”
此诗展示了诗人运用魏晋玄学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写得悠然自得,惬意无限。诗中不是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哲理演绎,而是描写了幽静恬美的菊花淡酒飞鸟夕阳,既写了恬静幽美淡远的美景,又在景中蕴含着万物符合自然的“道”(哲理)。这“道”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的境地,给读者以理性的想象、启示、感悟。作者在车马喧嚣中细细体味出的“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然的心境和境界,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今天,我们已不可能再像古人那样隐居到山林或田园,但作者“心远地自偏”的境界与心态却让我们懂得:真正的安宁不在于外部环境的喧闹或宁静,而在于自己内心的安宁恬淡。
三.率性而为——做最好的自己
苏轼评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古今贤者,贵其真也。文如其人,陶渊明在创作上一任情之所至,意到笔随,无不成其真切自然的妙文,仿佛晴空中的白云舒卷自如,他的喜怒爱憎、理想希望,都无所掩饰地写入自己的作品。他的“真”并非一切都顺应自然,不要有所作为,而是指自然的人生,真实有意义的人生,不要狭隘地把它理解为人生的自然无为。
现实中,要想做一个好官就必须有极强的自律精神,遵守规范,不苟言笑,有威严气魄。陶渊明洒脱不羁,旷达自由,无拘无束,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阿谀奉承。他8岁丧父,12岁丧母,自幼家徒四壁,性格孤傲。所以,他的归隐是一种大环境下的无奈,小环境下的自由之举,是他的率性而为,张扬个性,追求自我。他拒绝“为五斗米折腰”,就注定了其仕途的再无出路,归隐是其心之所归,现实之所归。他做了自己最喜欢的事,成为了他最喜欢的自己,使其田园诗随意发挥到极致,让我们品读欣赏到了如此美丽的田园诗,也成就了其在田园诗派的历史、文学地位。
滚滚红尘多歧路,做适合自己的事,做最好的自己,人生才有意义!
(作者介绍:聂凌燕,潍坊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