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马蹄足应用手法矫正与手术治疗的临床护理特点研究

2019-08-13李学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支具马蹄乙组

李学梅

(哈尔滨儿童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

马蹄足是常见下肢畸形,小儿是本病的高发群体,发生率约为1.0%,男性发病率较高,大概是女性的2倍有余,其单侧发病略高于双侧发病。马蹄足通常会在婴儿出生时发现,这为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创造了有利时机。马蹄足畸形经常会合并一定的合并踝关节与周边软组织损伤,对小儿身体发育与功能完善形成较大负面影响。手法矫正与外科手术是当下临床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不同治疗手段取得的效果存在差异,且有临床研究指出,马蹄足患儿在临床治疗期间联合有效护理干预,是优化疗效与患儿生活质量的关键。该文采集86例马蹄足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收治时间2016年4月—2017年8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及其家属许可后,采集86例马蹄足患儿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所有病例均符合马蹄足临床诊断相关标准,且经X线检查确诊,排除合并严重精神类疾病者。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3例。甲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1周~1岁,平均年龄(5.8±0.9)个月;其中单足30例,双足19例,共49足。乙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2周~1岁,平均年龄(5.9±0.7)个月;其中单足 34例,双足20例,共 54足。两组患儿以上资料经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进一步比较的意义。

2 方法

2.1 甲组

2.1.1 操作方法先采用伤科油按摩或温水泡脚,以实现对患足皮肤的软化处理,进而进行手法矫正。采用右手外翻足前部,左手握足跟部,借此方式实现对足前部的内翻内收畸形的矫正。在以上操作结束后再促进足部背伸,以矫正跖曲畸形,同时联合按摩推拿操作,30 min/次,≥2次/d,连续进行为期1个月治疗后复诊,以评估手法矫正治疗效果。在矫正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保证手法的轻柔性,以防对骨骼、软组织、皮肤等形成损伤

2.1.2 护理特点与干预防范 (1)健康知识宣传:结合患儿家属对马蹄足的认知及学历水平,详细讲述马蹄足的发生机制、治疗手段及预后等,侧重点是阐述手法矫正在马蹄足早期治疗中体现的价值,协助家属对该治疗手段有较全面认知,耐心马蹄足患儿家属提出的各类问题,适时进行心理疏导,最大限度地缓解他们焦躁、抑郁、恐慌等多种不良情绪,提升参与马蹄足患儿临床治疗的积极性,对患儿不合作、哭闹躁动等不良行为进行安抚,这是减缩患儿治疗时间的有效办法之一。也可以在喂哺患儿的环节中进行矫正操作,借此方式去提升配合度。

(2)矫型支具佩带护理:针对马蹄足患儿进行为期6个月的手法矫正治疗,穿戴矫形支具或穿矫正鞋后每隔3个月进行1次复查,评估矫正效果直至其符合预期矫正效果后,建议患儿家长每天为患者24 h穿戴矫正鞋托,对足踝部你那些间断式功能锻炼。等待患儿达行走年龄以后,可选择前足轻度外翻外展的矫正鞋进行辅助行走,采用矫形鞋托在夜间应用时间应持续1~2年,直到踝前外侧皮皱显著消失为主。在采用矫形鞋托治疗过程中,早期阶段患儿会哭闹不止并产生多种不适感,护理人员与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矫正治疗过程,及时实施有效的安抚工作。笔者认为,穿矫形支具过程中患儿要穿戴棉袜,并系紧鞋带,时刻保证脚跟紧紧地穿进鞋子中。当被动矫正患儿足部畸形以后,足、踝部的前后侧及内外侧软组织张弛度存在一定差异,后内侧软组织依然没有正常发育生长,背外侧处于松弛状态的软组织回缩仍不完全,踝部、足周边在此阶段依然未能建设良好的动力平衡,故而护理人员应鼓励患儿家长继续为患儿穿戴矫形支具并加强行足、踝部功能训练,这是促进足、踝部周边运动平衡恢复的有效防范,进而获得更理想的步态。

2.2 乙组

2.2.1 科学设定手术时机 若马蹄足患儿采用保守治疗后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则建议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手术操作。

2.2.2 心理护理 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引导他们给予患儿更多的呵护、陪伴与照顾;协助患儿家长明确手术方法、治疗过程、预后及相关注意事项等。

2.2.3 疼痛护理 手术是侵入性操作,会造成很多患儿术后出现躁动不安症状,患儿因为年纪小而不能正确阐述疼痛情况,故而护理人员应从患儿呼吸频率、体位活动、面部表情、睡眠等方面评估患儿疼痛程度,采用播放音乐、多彩视频等实现对患儿注意力的有效分散,特殊情况下给予止痛药。

2.3 观察指标

2.3.1 疗效评价 结合ICDSG评分[2],拟定优、良、尚可、差4级评价标准。优良率=(优+良)/总数×100%。

2.3.2 情绪状态 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评估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状态。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独立、正态、方差齐组间采用平均数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优良率[n(%)]表示计数资料,样本率对比用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比较

甲、乙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5.35%、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3.2 不良情绪状态评分比较

护理后,甲组患儿家长ASA、SDS评分低于该组护理前与同期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4 讨论

在临床中,马蹄足畸形也被称之为垂足、尖足,在婴儿出生即可发现,为脑瘫一种外在表现形式[3]。通常是由于脑发育不全诱发的,症状表现为站立时足无法着地、跟腱减缩、距下关节处于中立位、膝关节伸直时踝关节过伸,马蹄足是骨科中一类较为常见的足部畸形病。

表2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比较[(±s),分]

组别SAS护理前 护理后SDS护理前 护理后乙组(n=43)甲组(n=43)57.5±4.7 58.1±4.6 30.5±4.5 45.1±4.3 58.7±5.0 57.4±5.6 31.3±4.5 49.9±4.7

手法矫正是当下临床治疗马蹄足的常用方法,其对马蹄足的矫正效果已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一致肯定,而在手法矫正治疗期间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患儿不良情绪的安抚、提升患儿家长参与临床治疗的配合度;护理人员应密切检查经常检查患儿足跟处是否恰当及足跟血液循环的正常与否,特殊情况下,可采用软垫保护皮肤;结合患儿足部发育状况调整支具,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以上护理干预防范融合到马蹄足患儿手法矫正治疗过程中,能及时发现与处理不良情绪,减缩手法治疗时间,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多数马蹄足患儿因为小腿胫后肌及腓肠肌肌纤维组化类型发生改变而造成足踝部生物力学环境发生改变,造成持续肌力失[4]。故而在矫型支具佩带过程中,应加强支具护理干预,实时调整,采用该种方式进一步优化手法矫正治疗效果。

在该次研究中,甲组治疗优良率高于乙组,甲组患儿家长ASA、SDS评分低于该组护理前与同期乙组,经比较分析,差异均有较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与国内部分研究结果相一致[5]。总之,和外科手术治疗马蹄足患儿相比较,手法矫正联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更能改善患儿家长情绪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支具马蹄乙组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下肢可调负重支具的应用
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江阴特产——马蹄酥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马蹄子与北海道男人的选择
脊柱侧凸支具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吃“马蹄”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河口动物 马蹄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