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2019-08-13高克军史浩文
高克军,史浩文
(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影像科,山西太原 030006)
隐匿性骨折指的是通过常规X线检查技术难以及时发现或完全难以发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或采用其他的影像学技术进行检查,才能够被检出的一种骨折类疾病,该病病变在发病的早期阶段得到明确诊断的困难程度相对较大[1]。局部疼痛、功能能力受限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表现,如果诊断和治疗均无法保证及时有效,患者在日常活动当中,就会使患处的损害程度进一步加重,从而导致软骨磨损、关节病等相关后遗症的产生,使患者的身心负担显著增强[2]。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骨科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疾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得到了显著性提升,为尽早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该文分析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和核磁共振成像两项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该文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为研究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经过手术后证实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患者86例,根据手术前所选择的诊断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3例)。对照组中男性 25 例,女性 18 例;骨折时间 1~9 d,平均(2.4±0.7)天;患者年龄 19~66 岁,平均(35.8±5.6)岁;左膝关节骨折17例,右膝关节骨折26例;研究组中男性23例,女性 20 例;骨折时间 1~10 d,平均(2.6±0.8)d;患者年龄 19~63 岁,平均年龄(35.7±5.4)岁;左膝关节骨折19例,右膝关节骨折24例。数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术前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对病情进行检查,扫描检查过程中的仪器参数水平设置为:层厚和层距水平分别为0.6 mm和5 mm;工作电流和工作电压水平分别为110 mA和120 kV;重建间隙程度设定为50%。并对患者受伤的部位及其周边情况进行断层扫描检查,在扫描操作全部完成之后,可以通过后台工作站,重建并处理所得图像,由两名医生资质较高且临床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放射科医师,从目标骨冠状面、横断面、斜面、矢状面、软骨部位等多角度进行阅片。研究组术前采用核磁共振呈现技术对病情进行检查,T1WI序列扫描操作的相关参数水平设置为:TR和TE水平分别为600 ms和20 ms。T2WI序列扫描操作的相关参数水平设置为:TR和TE水平分别为4000 ms和100 ms。STIR序列扫描操作的相关参数水平设置为:TR和TE水平分别为200 ms和90 ms,扫描操作期间对目标骨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软骨部位情况进行全面的扫描检查,扫描的间距和层厚水平分别设定为1 mm和3 mm。
1.3 观察指标
(1)影像学检查操作时间;(2)诊断原因导致的纠纷事件情况;(3)误诊和漏诊例数;(4)术前诊断结果与术后证实结果符合率;(5)对骨折诊断方案的满意度。
1.4 满意度评价标准
在诊断结束患者术后住院治疗期间,利用病房随访的机会,采用满分为100分的不记名打分问卷,对诊断方案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满意:≥80分,基本满意:<80 分且≥60 分,不满意:<60 分[4]。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影像学检查操作时间
对照组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操作时间和研究组术前核磁共振呈现检查操作时间分别为(13.95±2.48)min 和(20.56±2.11)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诊断原因导致的纠纷事件情况
研究组诊断原因导致的纠纷事件仅有1例,少于对照组的6例,两组纠纷发生率分别为2.3%和1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误诊和漏诊例数
对照组研究对象误诊和漏诊例数分别为4例和7例,比例分别为9.3%和16.3%;研究组研究对象误诊和漏诊例数分别为1例和1例,比例分别为2.3%和2.3%。组间数据对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术前诊断结果与术后证实结果符合率
两组术前诊断结果与术后证实结果符合率比较,以研究组数据更为理想,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诊断结果与术后证实结果符合率比较
2.5 对骨折诊断方案的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中有13例对骨折诊断方案满意,21例基本满意,9例不满意,满意度达到79.1%;研究组29例满意,12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满意度达到9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多层螺旋CT属于利用电磁波的基本特性进行完全临床相关检查的一种诊断技术,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骨科检查当中的一种常规方法。该项技术的空间分辨率水平相对较高,运动伪迹相对较少,能够从多个角度实现成像,并通过计算机对高质量的三维图像进行重建,且成像的所产生的效果几乎可以与原始的断层状态相媲美。同时多层螺旋CT技术在检查过程中所应用的球管功率水平较大、毫安较高,可以使球管有效输出利用率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使X线对患者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程度减轻,使安全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5]。在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多层螺旋CT技术可以通过对相关关节建立更加直观、立体的三维图像,为骨骼类型、形态表现的观察及分析提供便利条件,从而使关节的实际受累情况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判断。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的骨折平面的透亮度水平较低,骨折线程度不是十分明显,高、低密度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导致误诊或漏诊等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在该疾病的诊断中应用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6]。
而核磁共振成像属于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的一种类型,该技术主要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部发生共振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相关的信号,经重建之后可以得到清晰的图像,与多层螺旋CT技术相比较而言,不会产生任何伪影,清晰度水平更高,可使受检部位骨骼、软组织等的分辨率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多层螺旋CT技术虽然能够使影像的重叠问题得以解决,但其成像的基本原理,仍然是利用组织对X线吸收的分布情况,不能够提供准确的机体器官具体生理状态等相关方面的信息,当病变组织位置的X线吸收系数与周围的正常生理状态组织完全相同的时候,就不能够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参考信息[7]。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则可以从分子内部对人体器官的失常和早期病变情况进行反映,可将原子核弛豫时间T1和T2精准测出,反映人体组织相关化学结构等方面的信息,经过计算机的重建处理之后,可以将同一组织不同化学结构及同密度不同组织以不同的影像显示出来,对于骨髓水肿、软骨损伤、韧带损伤等微小病变,均可以保证做到顺利检出,使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达到显著性提升。此外,该技术不会产生任何的电离辐射,基本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可多次进行检查,安全性水平较高[8]。
综上所述,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虽然操作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延长,但准确性可达到显著提升,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情况的发生,使纠纷事件发生率降低,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