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2019-08-13赵丽丽郭颂莹王凯超
赵丽丽,郭颂莹,王凯超
(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开胸手术是一种时间较长而且有创的治疗方式[1],其患者常常因创口过大、疼痛剧烈而卧床休息,但是因为惧怕肢体活动造牵动切口引起的疼痛,许多患者并不愿依从医嘱进行适量肢体活动[2],久卧不动就可能造成深静脉血液发生异常凝结情况,会使管腔阻塞,阻碍静脉回流,长此以往,就会产生静脉血栓[3]。而对于开胸术患者而言,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thrombosis,DVT)的形成概率更高,所以,应采取措施,对DVT进行积极预防与护理,避免造成患肢出现继发性功能障碍或者因血栓脱落而引发肺栓塞病症[4-6],确保患者生存与生活质量。该文对笔者所在医院胸心外科自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并给予开胸手术治疗的98例住院患者采用不同护理对策,以期找出能更有效预防术后DVT形成的方法,研究成果较显著,具备一定参考价值,详细报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行开胸术治疗的病例中选取98例,纳入标准:年龄介于40~70岁;满足手术指征;受术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均签写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凝血障碍或(和)沟通障碍;合并器官衰竭或(和)血液系统疾病。将病例按照1∶1分成2组。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9∶20,年龄 40~68(54.71±5.20)岁,其中 21 例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28例行食管癌根治术;实验组:男、女比例为 28∶21,年龄 42~69 岁,平均年龄(53.91±5.87)岁,其中19例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3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2组病例临床基线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行常规护理,采取病情观察、休息指导和常规皮肤清洁护理等护理措施。
1.2.2 实验组 该组行综合护理,具体对策如下:(1)术前评估。综合评估开胸术前患者的病情,并观察其双下肢情况,观察指标有皮肤色泽、足背动脉搏动以及是否肿胀等,对于特殊患者(如高龄、肥胖或者有下肢外伤史)要加强观察。(2)术前宣教。主动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同疾病、开胸术治疗和围术期注意事项等有关的医学知识,让患方能配合医院完成治疗任务。(3)心理护理。及时开导病人及家属,抚慰其焦恐、紧张心情,增强治疗信心。(4)术后体位护理。开胸术后患者会有长时间的卧床休息需求,长期卧床易引起血流不畅,继而造成下肢肿胀发生,故此,对开胸术后患者应加强体位护理,确保静脉回流正常,减轻静脉压力。(5)术后保暖。开胸术后应及时为病人提供保暖护理,以促进血流循环。注意不得直接对肢体肿胀部位做热敷或冷敷处理,以免肢体组织及体表皮肤组织因缺氧而血循环不畅。(6)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开胸术后,护理人员应按照适量、适度原则指导患者进行术后早期的肢体功能锻炼,注意勤翻身,促进血循环和手术创口愈合。
1.3 观察指标
(1)患者护理后的情况。(2)观察患者开胸术后静脉血通畅性、下肢静脉血流速、DVT形成率和护理满意率,其中静脉血通畅指标用通评分方式进行估测,估测分数与静脉血通畅程度负相关,护理总满意率=(满意+一般)/例数 100%。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分别用[n(%)]、(±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静脉血通畅情况与下肢静脉血流速对比
对照组患者行开胸手术治疗与护理后,平均静脉通畅水平为(9.90±2.30)分,高于实验组的(5.10±2.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平均达到(11.60±3.30)c/s,低于实验组的(18.40±4.50)c/s,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静脉血通畅情况与下肢静脉血流速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静脉血通畅情况与下肢静脉血流速对比(±s)
组别 静脉血通畅(分) 下肢深静脉血流速(c/s)对照组(n=49)实验组(n=49)t值P值9.90±2.30 5.10±2.70 9.47 0.00 11.60±3.30 18.40±4.50 8.53 0.00
2.2 患者术后DVT形成率和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
经过临床护理后,对照组DVT形成率为24.49%,实验组DVT形成率为6.12%,经对比对照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为79.59%,实验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3.88%,对照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DVT形成率和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当代临床开胸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DVT最易发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开胸术后,患者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卧床修养阶段,在卧床休息期间,由于惧怕术口引起的疼痛或者手术留置管道数量过多等原因,多数患者不愿勤翻身、勤活动,容易形成DVT。DVT形成后,可引起下肢肿胀、下肢压痛及下肢疼痛等症状[7],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同时,血栓脱落可引发肺栓塞,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所以,以防范DVT为导向,对行开胸术疗法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该文中实验组开胸术患者的静脉通畅程度评分为(5.10±2.70)分,下肢深静脉血流速为(18.40±4.50)c/s,该两项结果数据均明显优于静脉通畅性高达 (9.90±2.30)分而下肢静脉血流速仅为(11.60±3.30)c/s 的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DVT形成率调查显示,实验组为6.12%,对照组为24.4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差距之所以如下巨大,其原因初步分析如下:该次综合护理是一种既有明显真针对性又有清晰目标的预见性护理,旨在预防、减少DVT这一并发症的形成,例如术前评估、术后保暖和术后体位护理等,都凸显了预防DVT形成的护理目标,针对性非常强,尤其是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防治DVT的发生都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表明,早期干预能提高对DVT的有效预防率[8]。最终结果显示,将具有预防性特点的开胸术围术期综合护理对策应用于临床,能改善下肢静脉血循环,防止DVT形成,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将临床护理满意度从79.59%提升至93.88%,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此结论与刘颖[9]和郭俊宇等[10]学者研究相似。
综上所述,在针对DVT的预防护理中,对行开胸术治疗的病人采取综合护理,可以加速病人术后下肢静脉血循环,提高静脉血畅通程度,有效抑制DVT的形成,从而改善护理质量,为开胸术后患者提供更舒适的治疗与护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