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患者认知度和依从性的效果
2019-08-13荆爱花
荆爱花
(平度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平度 26673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在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糖尿病足患者易出现截肢、全身性感染及死亡等不良后果[1]。在控制糖尿病足的发生的基础上,控制疾病进展,是糖尿病治疗、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近年来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在护理工作实施过程中提升患者对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的认知,是防治糖尿病足的重要措施[2]。该次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为研究时段,对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患者认知度和依从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该次研究的120例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相吻合者;(2)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者;(3)具备沟通能力者。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整者;(2)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者;(3)生活无法自理者。研究期间利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60例患者,组成实验组,其余60例患者编入对照组。实验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在39~7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3.7±3.7)岁,患者病程在1个月~23年之间,病程平均值为(10.5±2.1)年。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在40~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8±3.8)岁。患者病程在2个月~24年之间,病程平均值为(10.6±2.1)年。经检验,实验组、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以常规护理为主的护理方式,护理内容以患者生命体征观察记录、用药指导及日常生活指导等内容为主。
实验组采用以综合护理干预为主的护理措施,内容如下。
(1)集中培训与个性化健康教育干预的结合:临床工作者定期开展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讲座的时间为60~80 min,讲座的内容以糖尿病、糖尿病足的理论知识及足部日常护理知识等内容为主。在利用集中培训手段讲解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机制及预防要点的同时,临床工作这也会为患者提供一对一预防性宣教。在个性化健康教育实施期间,临床工作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讲解患者自身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指导患者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在足部自护干预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会对日常足部护理的作用及足部自我护理的方法进行讲解。
(2)交流合作:护理工作开展期间,临床工作者利用同伴支持互助的形式,阻止患者开展交流,提升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患者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患者利用同伴间相互倾听及相互讲述等方式获取帮助,并在交流分享彼此经验的同时,围绕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难题进行讨论。在综合性护理干预手段应用于临床护理以后,临床工作者也可以利用结对方式进行指导,可以利用电话随访及上门随访等方式开展病情分析,最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3)自主培养:自主培养措施旨在让患者对与自身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有所了解,并让他们的自我护理能力得到提升。实验组患者所使用的自主培养措施以案例分析为主。
(4)糖尿病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严格遵循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在向患者明确药物的使用方法及使用剂量的同时,护理人员也会对用药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明确。为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护理人员会为患者制订合理化的膳食计划,如对患者每日的蔬果摄入量、肉、蛋、奶摄入量进行严格控制,帮助患者规范控制饮食等。护理干预工作实施期间,护理人员也会叮嘱患者适当开展运动。
1.3 观察指标
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认知度指标评分、护理依从率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开展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表述方式为(±s),计数资料的表述方式为[n(%)]。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认知度指标评分
实验组、对照组护理前的糖尿病足相关知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的足部护理行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护理前相比,实验组护理后的糖尿病足相关知识认识评分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部护理行为评分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后的糖尿病足相关知识认知评分与足部护理行为评分也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后的指标评分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实验组、对照组的认知度指标评分[(±s),分]
表1 实验组、对照组的认知度指标评分[(±s),分]
组别 时间 糖尿病足相关知识评分足部护理行为评分实验组(n=60)对照组(n=60)实验组组内对照组组内护理前组间护理后组间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t值P值t值P值t值P值16.2±2.2 35.7±3.8 16.3±2.3 26.4±2.9 34.400 0.000 21.137 0.000 0.243 0.808 15.070 0.000 15.3±4.9 37.4±1.8 15.2±4.8 26.2±3.6 32.793 0.000 14.201 0.000 0.113 0.910 21.554 0.000
2.2 护理依从率
实验组的护理依从率为98.3%,对照组的护理依从率为86.7%,实验组的护理依从率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实验组、对照组的护理依从率
2.3 糖尿病足发生率
实验组、对照组的糖尿病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实验组、对照组的糖尿病足发生率
3 讨论
糖尿病足的致病因素与局部因素及全身因素有关。其中,局部因素涉及了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等因素。全身因素与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性别因素、体重因素及病程因素等因素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如根据既有研究报道,神经病变所导致的肢体远端温觉减退与痛觉减退是糖尿病足的重要诱发因素[3]。神经病变对患者运动神经的影响,会导致患者出现足底肌肉萎缩无力、足弓力学失衡及拒不压力异常增高等病症的出现。在肢体远端温觉异常及痛觉异常等因素的影响下,患者足部防御外界损伤的自我保护性功能的弱化,也会让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病风险有所增加[4]。足部交感神经病变所导致的下肢血管张力丧失,也会让患者在足部血液过于充足的情况下出现糖尿病足溃疡。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变化是引发糖尿病足的主要因素。患者年龄、营养状况等因素与糖尿病足之间的关系表明糖尿病足与患者生活水平、饮食习惯等多种因之间存在着联系。根据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情况,患者自身因素是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糖尿病足防治方面,利用合理化的护理干预模式提升患者对糖尿病足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让患者的糖尿病足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5]。
就该次研究而言,综合性护理干预模式是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模式。在糖尿病足防治方面,综合护理干预模式下的护理教育干预模式具有立体交互性特点,可以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工作提供专业化的保障。在护理工作实施期间,临床工作者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健康宣教模式可以让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意识得到有效提升,进而让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得到提升。立体化、多元化、互助化与开放化的护理干预模式的构建,可以让糖尿病患者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得到提升。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糖尿病足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可能与研究时间过短有关。
综上所述,综合性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提升患者对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的认知度,可以提升糖尿病患者护理依从性。此种护理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