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流指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研究
2019-08-13魏颖
魏颖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神内三区,河南洛阳 471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中非常多见,是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非常多见的一类并发症[1-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者的静脉会被堵塞,致使下肢的血液回流出现严得障碍的,进而引发下肢肿胀、疼痛以及功能缺陷等多种临床症状,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引发肺栓塞,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3-4]。基于此,该文研究了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对其血流指标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改善效果,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为研究时段,并于下文中做出详细报道。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该院接收的9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将给予常规护理方案的45例设为A组,将给予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的45例设为B组,A组患者共有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介于66~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25±7.28)岁,发病时长介于 3~53 h,平均时长(30.62±6.28)h;其中11例为大面积梗死,11例为小脑梗死,7例脑干梗死,10例为基底节区梗死,6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B组患者中共有男性24例,女性的21例,年龄介于65~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34±6.82)岁,发病时长介于 4~54 h,平均时长(31.22±7.02)h;其中9例为大面积梗死,8例为小脑梗死,8为脑干梗死,9例为基底节区梗,11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该次研究已取得该医院伦理委员同意,且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已签字认可;对比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其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下一步分析对比。
纳入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采用CT、MRI检查确诊与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给出的标准相符;发病时间不超过7 d。
排除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已排除了合并肝肾功能等严重疾病者;凝血功能方面有障碍或患有白血病者;精神方面有疾病者;有肿瘤的患者;听觉、视觉以及语言方面存在障碍,无法正常沟通交流者。
1.2 方法
A组患者以常规模式开展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健康宣教、用药指导、饮食护理、患肢护理、体位护理以及病房护理等。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再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案如下:(1)早期运动干预,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缓慢伸展患者的膝关节、踝关节,反复外旋和内外伸展,活动3次/d,每次坚持活动10 min,确保患者下肢静脉血液正常流动;指导患者于床上作踝关节跖屈、背屈等主动运动,略微抬高下肢,让小腿高出心脏位置20~25 cm,3次/d,每次持续活动10 min;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取侧卧位,轻拍背部,1次/2 h,拍背持续时间为10 min;指导患者的家属时常帮其按摩双下肢,并进行各关节活动,5次、d,每次的持续时间为20 min;运动量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慢慢增加。(2)静脉保护干预,穿刺尽量选择患者上肢静脉,并为其留置针用于输液,以免需要多次进行穿刺,对血管造成损伤;减少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降低静脉炎发生率;(3)提醒患者穿弹性压力袜,依据患者的体态,为其选取松紧程度适宜的弹性压力袜,利用其对患肢浅静脉产生的适度压力,确保患肢深静脉血液正常回流,以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饮食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监督患者禁烟、禁酒,提醒患者勿使作高胆固醇的食物,使得血液粘稠度下降。(5)心理护理干预,护理要员需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让患者说出内心想法,对于患者提出的疑虑,耐心的给予解答,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增强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的认知度。
1.3 指标观察
干预后,对比两组患者下肢肿胀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全血粘度与血小板计数。
1.4 统计方法
将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录入到SPSS22.0统计学业软件中,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用t、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计数
护理后,B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全血粘度高切以及全血黏度低切等项指标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计数(±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计数(±s)
组名 血小板计数(×109/L)全血黏度高切(mps)全血黏度低切(mps)A 组(n=45)B 组(n=45)288.21±20.12 24.7.32±17.09 9.61±0.59 8.52±0.36 3.78±0.68 2.75±0.43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流指标变化
护理后,B组患者腘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速度两项血流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2 所示。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流指标变化[(±s),cm/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流指标变化[(±s),cm/s]
组名 腘静脉血流速度 股静脉血流速度A 组(n=45)B 组(n=45)15.21±3.91 21.17±2.29 23.64±3.17 26.78±4.23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护理后,B组患者下肢肿胀发生率为8.89%,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44%,A组分别为24.44%、20.00%,对比可知,B组患者肢肿胀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如表3所示: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n(%)]
3 讨论
脑梗死是在临床中非常多见的一类脑血管疾病,以老年人为疾病高发群体,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则脑梗死患者最为多见的一类并发症,发病后不仅会影响到患者预后效果,严重者还会引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亡,是导致脑梗死患者致残和死亡最主要的原因[5-6]。当前临床上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预防和早期护理干预为主,以此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肢功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是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期间最常做的一种护理措施,该模具备全面性和针对性,从健康教育、饮食、心理、环境以及运动多个方面开展护理工作,并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性格、饮食习惯以及心理状态等,为其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护理服务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该模式的应用更有利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7]。
该次研究显示,护理后,B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全血粘度高切以及全血粘度低切三项指标均明显低于A组,P<0.05,表明针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其血液黏稠度,这一结果与冼泳东等[8]人给予出的报道结果基本一致;该次研究也显示,护理后,B组患者的腘静脉与股静脉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可有效改善老年脑梗死患的血流指标,使其血液粘稠度下降,增加血流速度,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另外,该次研究还显示,护理后,B组患者的下肢肿胀与下肢深静脉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老年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确实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指标,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