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分析

2019-08-12陆平章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陆平章

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性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效果的提升提供依据,进而从根本上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生机。因此,本文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以活态属性为入手点,对我国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工作进行了适当探究,以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维护提供一条有效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民歌

中图分类号:G642;G1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182-02

一、前言

“抢救第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指导原则。2011年,我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维护工作进行了探究,进一步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的方针。这种情况下,如何系统、科学的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工作,就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目标。

二、基于广西壮族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以广西壮族民歌为例,广西壮族民歌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广西壮族民歌己遍布全国,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那坡壮族民歌被设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进入21世纪以后,虽然广西地区传统民歌仍然在民间流传。但是在现阶段广西壮族民歌发展过程中,广西城乡各地多以新颖的流行乐曲为主题。多数学习民歌的青年群体不了解广西派民歌的具体含义,甚至没有意识到广西壮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同时政府性保护工作也限制在局部地区,致使以广西壮族民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陷入发展困境。

三、基于综合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方案研究

(一)树立明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理念

在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多种民众将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看做了落后的产物,甚至排斥民间传统技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针对上述情况,文化馆工作人员应协同相关专业院校,以静态保护为指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载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记录、出版、保存、整理工作。同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方式进行完整保存。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特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阶段,区域文化馆人员应建立“输血式',保护理念。即针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经济手段将其进行保护。而针对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可根据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利用旅游开发、博物馆展示、手工艺生产销售等方法,提高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

如2011年,广西柳州市以“侗戏进校园”为主题,增设了侗族汇演“侗戏新苗奖”,展现了广西侗戏文化的活态,为区域侗戏文化传承拓展了新的思路。

(二)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与生态性保护联合方案

首先,区域内文化馆可成立调查小组,对当地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员进行走访,搜集资料。随后文化馆人员可根据调查资料,以调查报告的方式将调查内容进行公开展示、发表。同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员名录,为名录上人员提供录影、录音或者传谱出版保护支持。通过记载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创作过程、非物质文化原貌信息的记录传播,可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主体的抢救性维护提供支持。

其次,区域政府可与著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沟通,鼓励其与家乡互动。如以“常回家看看”为主题,鼓励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培养年轻人才。以广西民歌传承为例,在广西壮族民歌传承发展过程中,广西壮族民歌传承者就积极培养同乡弟子,成为当地民歌传承的“顶梁柱”。

最后,针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证其原生状态的良好传承,区域政府可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力度。同时鼓励本地高等学院相关专业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建立非物质文化交流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充足驱动力。

(三)构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

数字化技术可以利用影像录制的方式,全面保存传统技艺创作、演出或生产的整个过程,为后者继承发展提供依据。数字化保护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的主要措施。因此,区域文化馆工作人员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的方式。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存档技术,完整储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动因。全面保护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

以黄姚豆豉加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为例,首先,利用数字处理、传播、展示技术及图片、音频、文字等多媒体工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过程进行完整录制。随后利用网络渠道,进行黄姚豆豉加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激发消费者文化内涵。同时当地可将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目标,利用对外主动输出代替被动传承,进一步加大区域内非物质文化知识传承文化动因。

其次,针对黄姚豆豉加工技艺文化商品市场存在的虚假宣传、非法盗用等情况,当地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可申请虚拟存档。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每一个非物质文化载体进行数字化存档。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其创作背景进行阐述。在提高黄姚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價值。

最后,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策性维护中的局限性,区域文化馆人员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构建的方式,利用场景建模、特效渲染等技术,进行虚拟场景再现。并开展数字博物馆展品展览,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筹集范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城镇化发展,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区域。因此,文化馆工作人员应树立明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理念。同时协同政府、社会公众,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与活性、政策性保护三方联合机制。

结合系统、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存档模式的优化设置,可驱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非物质文化衍生产业发展同步进行,最大程度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活力。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