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台表演在音乐表演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9-08-12彭欣
彭欣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教育改革与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实现产融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创新、实用的人才。音乐表演是舞台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音乐表演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深度融合,是促进教学进步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舞台表演与音乐表演二者的内涵出发,明确了高校传统音乐表演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舞台表演角度出发立足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舞台表演在音乐表演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舞台表演;教学模式;音乐表演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J60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7-0243-0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需求多元化发展,我国高校根据不同教学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属性,构建了适应专业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与方向。针对音乐表演专业的特点,将舞台表演纳入音乐课堂表演教学是教学创新与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是适应高校学生个性化音乐知识需求和多元化课堂需求的必然途径。因此,重视舞台表演与音乐表演相结合,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舞台表演与音乐表演
舞台表演是个人魅力通过舞台的综合展示,将自己要彰显的内容纳入公众的关注对象。是一种综合运用口语表达技巧、肢体语言综合展现艺术内涵与魅力的表演形式。舞台表演强调传达信息的时效性与多元性,重视现场情感表达与情感氛围把握,实现情景交融的最终目的。
传统意义中的高校音樂表演主要包含了声乐演唱、乐器演奏和舞蹈表演三个主体项目,重视学生音乐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运用科学性、艺术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学生的表演潜能,让学生充分掌握音乐表演节能,具备综合性的舞台节目创作、导编、设计等综合素养。音乐表演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体现在音乐舞台上,通过舞台教学实践的方式检验教学的最终成果。因此,将舞台教学与音乐表演相结合,是增强音乐教学的实践性意义。
二、传统音乐表演课堂教学的弊端
(一)课单科讲授相对分散
传统的音乐表演专业的课堂教学都是运用单科讲授的模式,内容多并且分散,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例如:中国音乐史、音乐欣赏和视唱练耳等课程讲授中都属于单科教学的模式。专业课程中声乐表演、乐器表演等与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融合程度不够,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不足。
(二)专业技能与艺术能力提升不对等
传统音乐表演专业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专业技能训练,技能拓展、艺术升华等相对滞后,表演实践与现有的专业技能教学实践脱节。例如:在音乐表演课程中,学生能够精准的展现作品的内涵,但是在舞台表演课堂上更多的表现出紧张、僵硬等状态,无法将音乐内涵与表演深度融合起来。
(三)教学中特色文化彰显不到位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是音乐艺术升华和发展的本源,在传统高校音乐表演中地方特色文化彰显不足,没有将具备中华元素的音符纳入到音乐课堂表演中去,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与现实文化需求的适应性。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重视传统文化与音乐表演课堂向结合,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舞台表演在音乐表演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整合资源,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重视音乐表演舞台化发展,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坚持舞台表演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将舞台运用融入到音乐表演课堂教学各环节。明确舞台表演的根本需求,将音乐表演课程联系起来,创设舞台表演情景,促进教学进步与发展,实现舞台表演与音乐现场表演教学无缝衔接。
(二)演学结合,提升艺术实践能力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中,必须重视人才目标培养与产融需求背景下高校音乐表演人才的发展方向,根据音乐表演课堂发展实际情况,重视多元化的教学需求,重视音乐表演理论学习与舞台表演实践向结合。建立健全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通过教学评估明确教学发展方向,结合学生的需求,重视音乐表演课堂教学的发展与改革。
(三)强化文化传承,彰显艺术魅力
舞台表演是艺术直观呈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是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创新表现形式。脱离传统文化的舞台表演必然得不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在高校音乐表演课堂教学中,文化传承抓早抓小,高校是文化教育与传承的阵地,必须充分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传统文化自信培养。音乐表演最终必须面向受众,走向舞台,须重视文化因素在课堂教育学的运用,将中华民族文化美、意蕴美等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音乐表演课堂教学的发展进步。
四、结语
总的来讲,在教育改革与学生文化知识多元化需求背景下,高校音乐表演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焦旭额理念,结合受众需求,从课堂教学出发,打造适应性的教学模式。舞台表演是增强学生艺术转化的重要方向,是强化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是将音乐表演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必经途径。因此,高校音乐表演教学必须充分借鉴舞台表演教学方式,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