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埇桥马戏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2019-08-12陈曙光
陈曙光
摘要:马戏,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它通过动物模仿人类的动作技能来完成,是人类通用的“行为语言”,是一门无国界的大众艺术。2006年,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宿州埇桥为“马戏之乡”,这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马戏之乡;2008年,埇桥马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关键词:马戏;踊桥;马戏之乡
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127-01
埇桥,是安徽省宿州市的一个区,这座拥有170多万人口的皖北门户城市,因马戏艺术闻名海内外。笔者在调查走访数十家马戏社团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史志,就埔桥马戏的形成与发展,作了一番探索与思考,初步的体会是:现代意义上的蛹桥马戏,始于清代中期,成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壮大于当代,这段历史,体系完整,脉络清晰。
一、埇桥马戏的形成:“宁走三江口,不过蒿桃柳”
埇桥马戏,从时间上来说,始于明清,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艺术品种流变上分析,脱胎于明清时期的民间杂技;从地理上来讲,发祥于宿州埔桥区的蒿沟、桃沟、柳沟一代农村。
“人穷大街卖艺,虎饿拦路伤人一可以说,除了宿州埔桥丰厚的文化土壤栽培外,蛹桥马戏产生的社会根源、人文基础,便是埇桥人民顽强的生存意识、天生的豪爽乐观精神,最终催生了这一门民间艺术花朵的绽放。
埔桥位处黄淮,扼古汴河咽喉,当南北要冲,素有“百战道”之称。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历史上不断地战事,特别是明朝“三洗风阳府,九洗南宿州”,更使得宿地满目疮痍,万户萧疏;加之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致使生民百不存一。埔桥民众为了生存,背井離乡,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为了让人们乐于施舍,其乞讨方式便是“当街卖艺”:或说、或唱、或杂耍、或玩猴。
至清朝中叶,由于生活的相对稳定,在埔桥的北部,开始盛行由多人参加的杂技表演;到了清朝末年,在埔桥区蒿沟乡的骑路尹、尹窝子等村,形成了一个民间文化中心:玩洋片、演皮影、说大鼓、玩把戏,热闹非凡。这期间,埇桥区北部蒿沟乡一带的民间艺人,开始展出一些北方民众少见的动物穿山甲、梅花鹿,开始驯养猴子和狗等小动物表演简单动作,以取悦观众,这就是埇桥马戏的雏形——展览动物与简单驯养。从此开始,智慧的蛹桥民间艺人开始进一步摸索其他凶猛动物的驯化、演出。
其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埔桥马戏和杂技密不可分:马戏艺人同时是杂技艺人,杂技艺人同时也是马戏艺人。他们表演的节目也是马戏和杂技交相进行。除各种动物表演外,尚有马术、刀山、走钢丝、蹬技、气功、倒立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埔桥马戏、杂技规模初具,技艺渐渐成熟,出现了尹青玉的耍猴表演、吴清云的老虎表演、尹清云(尹大萝卜)的杂技表演、顾传标(顾小耳朵)的马术表演等品牌,埇桥区蒿沟、桃沟、柳沟一代出现了多家名噪一时的民间草台班社:尹家班、顾家班、吴家班等,这些民间杂技团体演出节目也逐步固定化,部分艺人便从杂技班社中分化开来,衍生出集杂技和动物表演于一体的马戏“绝活儿”,形成一个独立的民间艺术群体,并出现了《猴子拉车》、《狼钻火圈》、《狗识数字》、《人虎摔跤》等马戏专有节目。这些马戏艺人,带着一身技艺和心爱的动物,像流浪的吉普赛人一样,长年奔波在外,四海为家。在不断的演出过程中,他们渐渐掌握了各种动物的习性,并形成了独特的驯兽技能,水平高超,名气很大,以至于有了外地江湖艺人敬畏埇桥马戏人的俗语——“宁走三江口,不过蒿桃柳”。由此,确立了“蒿、桃、柳”是宿州埔桥马戏发祥地的重要地位。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埔桥马戏,就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二、埇桥马戏的发展:“百马同辔,骋足并驰”
当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杂技、马戏艺术实行保护和扶持政策,重视挖掘整理传统民间节目,培养和提高民间艺人的表演技能,丰富和创新演出节目,埇桥马戏迎来了发展史上的华彩篇章。
国营、民营马戏组织并存,埔桥马戏队伍蓬勃发展,形成“百马同辔,骋足并骋”的可喜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非常重视,埇桥马戏队伍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宿县动物表演团“安徽明星大马戏团”“大众动物表演团“杨氏动物表演团”“明星马戏团“钢铁马戏团“春光动物团”等国有、私营马戏表演团体相继成立,埔桥马戏一时间众星辉映,红红火火,并由当初的大篷演出转而开始在剧场演出,马戏节目也由当初的几个发展到几十个,如《老虎骑马》、《狗上云梯》、《警犬辨物》、《黑熊打篮球》、《猴子走钢丝》、《狗熊骑摩托》、《大象跳舞》、《空中飞人》等,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
新时期,国家“双百”文艺方针的落实和农村体制改革的成功,使得宿州埇桥的民间艺人,迎来了马戏艺术发展的春天——这些民间马戏艺人,由农村进入城市,活跃在全国各地,先后演出于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沈阳、哈尔滨、杭州、厦门、海南岛等中大城市,接待过美国、加拿大、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外宾,并还经常深入工矿、农村、营房演出,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好评。
目前,埔桥区已发展各类马戏团400余家,成为全国拥有马戏团最多的县区,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创收达6亿多元,当代,宿州埔桥马戏无论是从业人员、驯养动物头数,还是演出覆盖地域、业内影响,在国内一直处于龙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