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二泉映月》看民族器乐曲的钢琴改编

2019-08-12韩舒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二泉映月钢琴

韩舒

摘要:中国民族器乐钢琴改编曲是民族音乐与西方钢琴艺术融合的产物,《二泉映月》是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器乐创作的瑰宝之一,笔者以储望华改编的钢琴曲《二泉映月》为例,从曲式结构、旋律特征、创作中演奏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探讨如何用钢琴在不失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与表现力的前提下,巧妙发挥西洋乐器的特长,“求意转形”,诠释中国韵味,实现了中西方音乐的完美融合,以此阐释中国民族器乐钢琴改编曲的音乐特征与独特艺术价值。

关键词:《二泉映月》;民族器乐曲;钢琴;改编曲

中图分类号:1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7-0059-02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瞎子阿炳)创作的一首经典二胡独奏曲,他所代表的“贫民文化和贫民艺术一直是无私心运动以来知识、文化界开明人士倡导、关注、推崇的对象……阿炳被塑造成‘穷苦潦倒、衣衫褴褛、瞎眼流浪艺人的破落形象成为新民主国家的历史,是民族国家的极好隐喻。”

华彦钧自幼受到无锡民间音乐熏陶,跟随父亲学习数种民族乐器及其演奏技法,吹、拉、弹、唱、打、念等,且多次参加音乐类演奏活动,然而不幸的,是在其三十而立之年,患上眼疾,只得在街头自编自唱,沦落为街头艺人,靠拉琴卖唱度日子,一个天才就这样沦落为了一个瞎子,从此生活失去经济来源,经历着贫困与饥饿的折磨,穷困潦倒,但尽管饱受沧桑,他又不甘沉沦,不愿就此做亡国奴,于是便坚持与苦难的日子作斗争,不放弃地从一个瞎子又变回到天才。

华彦钧在丰富民间传统音乐海洋中畅游,积累丰富的民间音乐底蕴,厚积薄发创作出一首悲伤且深邃的《二泉映月》。全曲时而深沉,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展露,时而激扬,穿插明亮欢畅的乐句,寄托了对明天的熱爱和憧憬。音符问无处不在流露着华彦钧对生活的乐观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被此曲感动,高度评价其为“断肠之感”。

整曲曲调优美婉转,内含感情深邃,民族风格鲜明,曾被改编成数种表演形式,如小提琴独奏、弦乐四重奏、民乐大小合奏、经典交响诗、轻音乐、钢琴独奏等。不同的演奏形式,表现不同见解的内含把握。

1972-1977年间,储望华将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为同名钢琴独奏曲,“以已之长,补己之短”,于1978年举行公演,遂成中国钢琴音乐名作。作品继承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现实主义传统,弥补了原二胡曲版中腔长且结构松散等不足之处,试图情景并茂,二者相映生辉,用标题中的“泉”和“月”做文章,使月光流水一类更具形象性,加强其音乐性。

在尊重原作引子和保留原作主题的基础上,储望华对变奏部分进行科学合理的改编,钢琴化乐曲结构的长度,在对旋律结构做了不伤筋动骨的剪裁之后,使其比原曲更精炼紧凑,层次更清晰,段落更立体,结构更富逻辑性,主题音乐力度空间更强化,丰富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内涵,成为中西方器乐独奏曲最佳融合的全新范本,有力推动了钢琴音乐中国化的进程。正如储望华所言:“《二泉映月》改编为钢琴独奏曲,首先仰仗阿炳那脍炙人口的旋律。我想到的《二泉映月》,更多的已是它的旋律本身,而不是二胡这件乐器。”

“钢琴是一件色彩性很强的乐器,改编《二泉映月》,定要发挥钢琴的色彩性”,“应该充分发挥钢琴这件乐器的多声性,和声丰富、音域宽广、音色多变的特点”。众所周知,二胡是一件单声部乐器,基本构造仅包括琴筒、琴皮、琴杆、琴弦、琴轴等,为五度相生律,表现形式较单一;而钢琴在构造、发音原理、律制等方面与二胡有很大差异,且为十二平均律,储望华将主旋律在钢琴的不同的音区中出现,并安排不同的强度,同时利用钢琴的优势,通过丰富的多声织体,将二胡曲的单线条旋律特点中的未尽之言,未达之意,似如泣如诉的单声旋律,转化成钢琴多声部的音响效果,在立体关系中同步表现出来,以己之长,避己之短,全面地呈现出旋律层次感的音响效果,完美诠释民族风味作品,提升演奏交响性等艺术效果,也充分体现出“中国音乐西洋化,西洋乐器中国化”的特点。

钢琴曲《二泉映月》是双主题变奏结构,分为引子(1小节)、主体段落(2-11小节)、四次变奏(11-20、21-35、36-51、52-62小节)、3小节补充和声的尾声(63-65小节)四个部分。

引子部分具有高度的概括和起兴作用,储望华继承原曲由高到低的旋律排列,好似轻轻地叹息,手指触键要连贯、柔和,模仿二胡缠绵悠长,使它发出朦朦胧胧的声音为止,在委婉动听之余,表达出孤寂、凄凉的哀怨及悲苦之伤感。其次,主题段落部分旋律与原二胡曲调相同,从平稳的极进过程到变换的织体与旋律相融合,到旋律音区、伴奏、声部的变化,再到切分音、附点节奏、模仿二胡滑奏的倚音等装饰音的运用,织体音域的扩大开放,使乐句旋律显得更张弛有度,沉重而又宁静,情感色彩丰富,宁静平淡的外表下遮掩着躁动压抑的情绪,同时为后面的变奏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变奏一”中,旋律和主题段落部分基本相同,首先主题呈现在左手低音声部,弹奏中尽量手指指肚贴键弹,音量上细腻柔缓,仿佛有些虚化,好像若隐若现,为第12小节处模仿二胡拨弦时的平静增添了几分不安的色彩,一种沉重而黯然失色的情感油然而生,而后主题转到高声部,旋律出现了音区对比,跨越感增大,使得整个音乐变得有张力与活力,弥补了二胡的短路。

在“变奏二”里,储望华首先将旋律安排在中音声部,然后再回到高音音区,使旋律在四个八度的音域跨度中徘徊,赋予作品更深一层次的感觉。储望华大量使用六连音、十连音、十二连音、切分节奏以及八度和弦,情绪由悲转愤,起伏变化较大,多样化的节奏形态变化,不仅为音乐的进行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也有助于情感的细腻表达。

31、32小节处,民族五声调式古筝式琶音的运用,稍显平静,但实际聚集更大能量,由底而升、由清而浊的逐渐增强的力度变化,发挥二胡所没有的钢琴低声区的优势,既有技巧性又有可读性,弹奏出幽深而又厚重的音响效果,以表达压抑又悲愤的内心情感的跌宕;34小节处,高声部延长音的使用,仿佛模仿二胡泛音的透明清亮,以实为虚,化实为虚,营造出一种幽深、高远的艺术境界。

“变奏三”为高潮变奏,戏剧性的冲突到达顶点,结合钢琴恢弘大气的特点,主旋律与支声部的不断交替与互补,推动音乐情绪快速发展,音区再扩大,跨越感再拉大,给人们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增强主题音乐的陈述性与层次感,像是在描绘一幅艰苦而又激烈与命运作斗争的凄凉画面;模仿主题展开高声部和低声部两条旋律线条,音色产生明显的对比感,而后,横向和纵向的音符密度加大,情绪起伏加大,一张一弛,跌宕起伏,此曲逐渐推向高潮,高声部四五的度叠置和弦与低声部形成五度关系,和声效果动荡,作者内心压抑己久的昂扬的斗志与抗争精神淋漓尽致的展现,社会底层人民对生命的向往和对封建社会的抗争音乐形象和作品高度和谐;52小节处的延长音处,整曲又回到如泣如诉的平静之中。变奏四再现主题,旋律处中音声部,高音八度和弦浮于旋律上方,烘托中音声部空灵感,且没有进行填充和弦织体,一些休止符的留白,保留了中国传统乐曲的元素,给人们留下更多想象空间。最后三小节是全曲的补充尾声部分,以点缀式泛音效果呈现,仿佛平静的旋律一直在倾诉,向人们展现以不屈的性格重又行进在凄凉的街上,飘渺又宁静,逐渐减慢,渐弱,加上踏板的运用,造成共鳴的浑浊的泛音混响,达到浑浊的效果。

由此不难看出,储望华改编的同名钢琴曲《二泉映月》是非常成功的,从结构上看,它很好的继承了原曲“变奏曲”式的结构,比原曲更加紧凑、合理,也充分发挥了钢琴宽广音域、多变音色、以及丰富和声织体的优势,“通过丰富而又充满情愫的多声结合,将单线条中那未尽之言、未达之意,从立体关系中同步地表现出来”,并将每一次的变奏都做到情绪的合理推进,陈述——开展——亢进——收束,既符合人的情感特点,产生效果显著的情感共鸣,又与音乐内在逻辑相吻合,最大限度地保持民族五声调式等原作基本风貌的美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联。

储望华认为,“演奏《二泉映月》,愁情由人去,浓淡总相宜……我看是见仁见智,或者将以上两种‘混为一弹,熔刚柔于一炉,更具幅度,境界更高”。由此可见,演奏者应深刻理解二胡曲的审美特征,体会二胡演奏的感觉,模仿二胡的拉奏,随着乐曲自身的抑扬顿挫、情绪变化以及内心“活的火花”,将中国韵味与魅力传达展现中国的音乐技法与西方乐器的完美结合。

钢琴曲《二泉映月》可谓中西合璧,各取所长,这其中的“意境,传统美学思想在该曲中得到了别样的彰显,成为一首具有时代意义的杰作。正如魏廷格所述:“中国钢琴改编曲,不仅是中国钢琴曲创作的需要,也是整个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需要,这是历史对中国新音乐的要求。”

猜你喜欢

二泉映月钢琴
《二泉映月》的对外传播
谈二胡曲《二泉映月》的艺术地位及价值
纸钢琴
试析《二泉映月》的特点及其演奏风格
最牛钢琴
钢琴
阿炳的悲剧与《二泉映月》悲剧的艺术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钢琴上的诙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