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炳的悲剧与《二泉映月》悲剧的艺术

2015-12-30张芳

艺海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二泉映月悲剧

张芳

〔摘要〕著名民间艺术家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以其凄凉优美的旋律感人肺腑,发人深思。阿炳的一生充满苦难,但是他却不屈不挠,毅然和苦难的人生进行抗争,完成了一曲又一曲的乐曲创作,充分反映出了一位民间作曲家的铮铮傲骨与不屈的灵魂。

〔关键词〕悲剧《二泉映月》阿炳题思想感情

1950年12月4日,瞎子阿炳撒手人寰,溘然长逝,走完了63年的漫漫人生路。阿炳虽然离开了人间,但是他留下的音乐却长留人间,影响着后世。阿炳的音乐多是传世之曲,其中最享盛名的是耳熟能详的《二泉映月》,其曲调委婉流畅,如泣如诉,以深邃的情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

一、命运多舛的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阿炳一出生,悲剧就拉开了大幕。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是无锡当地一家道观的当家道士,偶然的一个机会,和寡妇吴氏相遇,俩人相爱后生下了阿炳。但是,在封建时代,道士和寡妇相爱是封建礼教难以相容的,更何况是生下了孩子。身为寡妇的吴氏受到夫家家族的责难,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只有带着阿炳回到娘家,并且在娘家郁郁而终,母亲死的时候,阿炳也才三、四岁。失去母亲的阿炳被父亲以养子的名义带到道观,做了一名小道士。

华清和作为道观的当家人,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不但精通道教音乐,而且善于演奏各种民族乐器,特别善于笛子演奏,因此被人称为“华笛”。年幼的阿炳自小就受到了父亲严格的音乐教育,十三四岁就已经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技巧,十五六岁就成了无锡有名的乐师。父亲去世之后,道观被阿炳和其堂兄继承,二人轮流值管道观并且接受其香火收入。后来,阿炳受人引诱,不但吸食大烟,而且还嫖宿妓女,1927年,阿炳因为嫖娼沾染梅毒以至于双目失明。阿炳双目失明后,和寡妇董彩娣相依为命,二人流落街头,风餐露宿,没有生活来源,只能依靠阿炳微薄的卖艺收入维持生活,其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在此期间,阿炳创作了如《二泉映月》、《大浪淘沙》、《寒风春曲》、《听松》等大量的乐曲。

二、《二泉映月》题目的涵义

《二泉映月》并不是乐曲的原名,其所写的内容也并不“二泉”和“月”。其原名被乡人们称为“依心曲”,被阿炳称为“自来腔”或者《惠山二泉》。《二泉映月》这个名字是1950年曹安和杨荫浏在为阿炳乐曲录音时,阿炳临时起的名字。

尽管乐曲中的内容并不是“二泉”和“月”,但是,从《二泉映月》曾经使用过的名字可以看出,无论是“依心曲”,还是“自来腔”都说明了《二泉映月》是发自于阿炳内心的乐曲,是阿炳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生发,是内心难以言表痛苦的艺术性表达。二泉不正是盲人阿炳内心渴望的一双明亮的眼睛吗?尽管阿炳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这件事情,但是,我们知道,正是通过这样一双清澈的眼睛,我们仿佛看到了阿炳在黑暗之中的孤苦与无奈、挣扎与抗争。

三、《二泉映月》中蕴含着阿炳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泉映月》以极其轻微的引子作为整首乐曲的开端,好像积压在作者心中终于被发出的长叹,这声叹息,是阿炳对自己身世的叹息,是对天下千千万万如同自己一样命运的人们的叹息。随着这声叹息,乐曲缓缓拉开了序幕。第一乐句宁静而平稳,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社会与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作者欲言又止,满腹心事向谁说的无奈,在平淡、木然之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那极其压抑的悲伤情绪,然后以一个长长的空弦音结束了第一乐句。在这里,作者使用了“浪弓”的演奏手法,使乐曲似有却无、似无却有,强中有弱,连绵起伏,充分表达了作者欲言又止的矛盾心态。在《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中,这种手法被反复使用,准确表达了作者无奈、哀伤,弦断无人听的思想感情。在接下来的第二乐句中,作者突然加强了乐句的力度,向上翻高了八度,用明亮有力的乐句,表达了压抑在作者心中的悲伤情绪突然爆发,以排山倒海的力量呼啸而出,这个乐句是乐曲主题性格的重要组成,是作者情绪的爆发,在下面的主题变奏中,它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直接地被反复使用,充分渲染了作者愤懑、哀伤,不断抗争的思想感情。第三乐句发展了第一乐句,使其在高音区继续发展变化,进一步抒发了作者难以压抑的哀伤,推动感情走向高潮。在后面的乐曲中,这一乐句继续发展变化,先后两次将乐曲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一次又一次地宣泄了作者无奈、忧伤、愤懑而又充满反抗的思想情感。在乐曲结尾,尾声和引子遥相呼应,引子中下行旋律线发出无奈的叹息,尾声中上行旋律线则发出绝望的追问,叹息与追问,遥遥相望,发人深思。悲惨的身世,艰辛的生活,残酷的现实,无情的打击,所有的一切都被阿炳写进了乐曲之中,表达了阿炳深沉的思索、激愤的抗争与对幸福生活热烈的追求。

四、阿炳的悲剧与悲剧的艺术———《二泉映月》

尽管阿炳生活在悲剧之中,但是阿炳是悲剧中的强者,他不但勇敢地直面苦难的生活,而且还用行动书写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作为一个贫困不堪的残疾人,阿炳尽管生活难以为继,却有着自己严格的做人原则,那就是面对社会邪恶势力,决不肯退让半步。在他的卖艺生涯中,为揭露恶霸顾艺初的丑恶行径,阿炳曾经将恶霸顾艺初将婢女强奸的事情编成歌谣进行传唱,迫使顾艺初抱头鼠窜,远避他乡,不敢再出头露面。阿炳还是一位有着极强爱国心的志士,“九一八事变”后,他编唱了许多抗日爱国歌曲,号召人们勇敢抗日,不但如此,阿炳还冒着生命危险,严词拒绝给日伪军官进行演奏,表现了阿炳的人格与尊严以及大无畏的民族正气。悲剧是极高的人生境界,即使生活在悲剧之中的人们,也难以写出充满悲剧性的作品,正是因为阿炳出众的人格与尊严及大无畏的民族正气,才促使他写出了《二泉映月》这样充满悲剧性的艺术作品。

多年的悲剧生活,使得阿炳完全将苦难置之度外,除了和他相依为命的寡妇董彩娣之外,阿炳没有依附于任何组织与团体,也不去改变自己的立场去迎合人们普遍的喜剧要求。在创作过程中,阿炳的心灵是极度自由的,一点也没有将外界的干扰放在心上,完全按照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去进行创作,生活是充满悲剧性的,他创作的乐曲自然也是充满悲剧性的;阿炳的内心是充满抗争精神的,他创作的乐曲自然也是充满抗争精神的。正是因为阿炳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与极度自由的心灵,才使得阿炳创作出了惊世骇俗的充满生命质感的《二泉映月》这样悲剧性乐曲。

阿炳的《二泉映月》一问世,便以强烈的震撼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不单是因为《二泉映月》精致的旋律,而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悲剧精神与抗争力量。在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作品中,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诗词歌赋,戏曲舞蹈,大多都沿着“大团圆”的喜剧方式进行,很少有类似于《二泉映月》这样完全悲剧性的作品问世。同时,生活在旧时代的人们,无时无刻不承受着黑暗社会的压迫与统治,残酷的黑暗现实压得他们难以呼吸,反抗精神尽管存在于他们心灵的深处,他们也不敢显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充分反映人们内心深处呐喊的《二泉映月》问世了。正是因为《二泉映月》蕴含的悲剧特征充分反映了人们想要表达却无法表达的声明真实,因此《二泉映月》一经问世,便立即得到了人们的欢呼和拥戴。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讲,尽管“大团圆”式的结局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活善良的念想,但是直面生命的苦难,探索解脱苦难,超越苦难的道路,其实远比掩饰与粉饰苦难的人生有着更加积极的意义。《二泉映月》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们从《二泉映月》中听到了自己的心声,感受到了自己的命运,抒发出了自己内心的郁闷,喊出了自己的抗争之声。

诚然,人生是充满苦难与痛苦的,如果因为苦难与痛苦就可以逃避,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永远不会前进,只有勇敢地面对苦难与痛苦,从苦难与痛苦中获取教训,并且勇敢地和苦难与痛苦作斗争,才能有可能避免苦难与痛苦,才能有可能避免悲剧的重演,才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前进。《二泉映月》不单是苦难的宣泄,是抗争的呐喊,更是一曲凌厉的号角,发人深省,促使着人们在苦难与痛苦的生活中勇敢前行。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刘虹,宋新.《二泉映月》与残缺美[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05).

[2]彭松.传统的延伸与中西结合———二胡曲《二泉映月》与小提琴改编曲演奏风格特质之异同[J].大舞台,2010,03.

[3]白海燕,冯坚.《二泉映月》审美意识及价值成因探微[J].电影文学,2009,12.

[4]江岳.瞎子阿炳与聋子贝多芬的对话———听《二泉映月》、《命运》随想[J].长江文艺,2008,02.

[5]何涛.从《二泉映月》的多元阐释谈音乐解释的开放性[J].中国音乐,2008,02.

[6]沈滨凯.窥一斑以见全豹———以“音腔”观点参比《二泉映月》于二胡及钢琴中的演绎[J].中国音乐学,2007,04.

猜你喜欢

二泉映月悲剧
伟大的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二泉映月》的对外传播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四种演奏版本分析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浅谈高职高专音乐赏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为例
旋律叮咚响,泉流映月明
——二胡曲“二泉映月”演释[1]的多元化与一元化辨析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