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事情 大文明 “软硬兼施”打好攻坚战

2019-08-12张楠

上海人大月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条例全市分类

张楠

春节刚过,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一场多年未见的“万人大会”——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为垃圾分类作专门动员。除设在市委办公厅的主会场,在全市各区各街镇设视频分会场。参会的人员,从市四套班子的“一把手”,一直延伸到最基层的村居干部,共达万余人。随后,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作出详细解读。

如此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都在为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正式实施而蓄力。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纷纷表示,要以条例的施行为契机,同心协力、群策群力、积极行动,为打赢打好生活垃圾分类的攻坚战、持久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市一盘棋”:各部门在行动

市委书记李强在垃圾分类动员大会上强调:“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举全市之力、集各方智慧,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立足‘全市一盘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单位和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为垃圾分类工作注入了强劲动能。

作为贯彻条例的牵头部门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主管部门,市绿化市容局表示,要紧紧围绕“思想认识到位、责任分解到位、体系建设到位、社会动员到位、普法培训到位”的要求,组织各部门落实实施意见。

住宅小区是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重要阵地,也是生活垃圾源头治理的重要环节。市房管局运用上海物业APP等信息化手段,对全市住宅小区生活垃圾投放现状进行了全覆盖调查,从已汇总的9024个住宅小区调查数据来看,还有近五成小区没有进行垃圾厢房改造。此外,垃圾分类驳运压力大,垃圾回收箱设置不够规范等也成为垃圾分类投放工作不容忽视的“短板”。

根据实施意见“继续研究落实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的建设投资补贴政策”的要求,市发改委正配合市绿化市容局抓紧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准备在评估上一轮支持设施的建设投资、发电效益、实际运营效果后提出意见。

市科委围绕实施意见,积极组织本市优势科研力量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针对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中“收集、中转、回收、处置”四个环节存在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展相关科技工作布局,打造“技术、装备、示范、平台”全方位支撑体系。

市教委委托市教研室进行了专项研究,将“环境与健康”教育作为教育专题,将生活垃圾的产生源头、过程减量、环境影响、末端处置,全面直观地融入各个主题教育中,培养学生建立全面发展、创新时代的品质素质。

市文化旅游局制定了《关于本市旅游住宿业不主动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的实施意见》,列出本市旅游住宿业不主动提供的一次性日用品目录(2019年版,包括牙刷、梳子、浴擦、剃须刀、指甲锉、鞋擦,共计6件),已于日前正式对外发布。

市民政局正会同市绿化市容局制定《关于鼓励引导本市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引导社会组织在参与教育宣传、组织项目实施、参与科技研发、促进公众参与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市商务委联合市邮政局共同发布《关于本市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电商快递绿色化运营,进一步提升环保水平。

市机管局则明确提出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应在“先做”和“精做”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据了解,目前全市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已配备分类垃圾桶227885个,签订生活垃圾处运协议17202份。

硬件建设:够“硬”才能赢

在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的垃圾分类专项监督启动会上,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表示,将全力以赴做好分类体系建设及条例施行保障。

“目前,分类收运体系日趋完善。”邓建平说。全市已完成居住区分类投放点改造约1万个,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781辆、干垃圾车3002辆、有害垃圾车28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21辆。全面完成41座中转站分类改造,配置50只分类标识集装箱。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已初步形成。截至3月底,已建成可回收物服务点3962个、中转站99个、集散场6个,实现可回收物分类量2400吨/日(全年平均指标量3299吨/日)。

邓建平指出,末端处置设施建设也初见成效。全市干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到1.93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利用能力达到5050吨/日。基本建成一批处置设施。干垃圾处置设施方面,老港综合二期填埋场已建成投产,老港二期焚烧项目已调试温度(烘煮炉),计划6月投产;湿垃圾资源利用设施方面,基本建成闵行二期、松江、浦东二期3个项目。同时,开工建设一批设施。6个项目抓紧建设施工,包括4个干垃圾处置设施、2个湿垃圾资源利用设施。

成绩鼓舞人心,但这与市委书记李强定下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3.28万吨/天、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7000吨/天”的目标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目标的达成乃至超越不仅需要“上中下游一起抓,前中末端齐发力”,更需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久久为功的坚韧劲”。

“软件”配套:行动上要快起来

条例表决通过后,各项制度配套都在稳步推进。市政府实施意见明确了组织领导、基层建设、法规配套、源头减量等12个方面、49项工作任务,包括18项配套文件。截至4月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配置规范、分类目录及投放要求及可回收物回收体系规划实施方案等3项文件已向社会公布;生活垃圾社会监督员制度、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等4项配套文件已审核报批;生活垃圾总量控制制度、“不分类、不收运”操作细则等6项配套文件已征求意见;快递业绿色包装标准、旅馆业一次性用品限制使用目录等5项配套文件制订工作均已启动,部分已于日前公布。此外,市住建委还会同市绿化市容局印发了建筑工地生活垃圾分类导则,市城管执法局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查处规范(征求意见稿)。

抓紧完善制度政策配套是年初垃圾分类动员大会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配套文件)都要在5月份完成,为条例7月1日实施创造条件”的要求掷地有声。正所谓截止日期是第一生产力,距离条例正式实施已不足两个月,各部门、各单位也在卯足了劲作最后“冲刺”。

宣传动员:全面开花,有声有色

5月12日,上海东方卫视的王牌节目《极限挑战》第五季开播,首期节目以“垃圾分类新时尚”为主题,获众多网友点赞,纷纷表示“环保不是嘴上功夫,而是身体力行”。这也是垃圾分类宣传动员的一个缩影,即通过新媒体的影响力,让垃圾分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百姓心里。

为保证条例的顺利实施,市、区、街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即相关行业协会积极行动,全面开展条例分类分级培训。市级层面成立了80人的宣讲团,全市宣讲师达到1000余名。除传统的集中培训外,还采用送教上门、网络直播等方式,截至4月中旬,全市共举办条例集中培訓100余场,培训3万余人次。

有关部门也在宣传动员方面齐发力。市教委组织开展中小学“新学期第一课——垃圾分类是新时尚”主题活动;市机管局开展党政机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月度巡检;市城管执法局将垃圾分类作为重点执法内容,执法范围逐步从单位向居民区覆盖;市民政局举办“社区分类治理助推垃圾分类新时尚”研讨会;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推进医院、大型国有企业垃圾分类工作。

市委书记李强指出:“生活垃圾分类,看似小事情,实则大文明。”随着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施行,上海这座具有国际魅力的大都会,也会因这个“新时尚”,变得愈发文明和美丽。

猜你喜欢

条例全市分类
一图读懂《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
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干货全在这里
按需分类
社会保险条例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